第九章 妙賞 6、發現自我與發現自然

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世說新語·言語》

因王綱解紐而帶來人的自覺,魏晉士人向內發現了自我,向外發現了自然——對自然的發現以對人的發現為其前提。《世說新語》中有大量的小品記載人們對自我和他人的欣賞,人作為審美對象而被讚美,被羨慕,被欽仰,如:「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蕭蕭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云:『嵇叔夜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只要有英俊的外表,有瀟洒的風度,有超群的智慧,就不愁沒有成堆的粉絲。外在的容貌和內在的氣質,是人們追逐和鑒賞的熱點,外在的自然也不僅僅具有實用性,它同時還是人們怡神悅性的對象和安息精神的場所,士人對自然美具有一種細膩精微的感受力。一條小溪,一泓清泉,一竿翠竹,一棵蒼松,都會使他們流連忘返,樂而忘歸。

一位哲人曾說過,你的對象就是你本質力量的體現,你的對象就是你本身。音樂不可能成為牛的對象,深奧艱澀的哲學不可能成為輕浮淺薄者的對象,所以才有了「對牛彈琴」的成語。你的對象就是你自己人格與力量的對象化,說通俗一點,你能欣賞什麼樣的藝術,你喜歡什麼樣的音樂,你欣賞什麼樣的美景,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對象是測量你自身的尺度。

文中的王子敬名獻之,晉代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之子。山陰在會稽山之北,屬今浙江省紹興市。「山川自相映發」的意思是說,山川景物交相輝映。這位書法家和藝術家能為自然美景怦然心動,山川美景能使他陶然心醉,正表明他精神世界的豐富細膩,對無情之物也能一往情深,難怪他的書法是那般瀟洒飄逸、形神超越了。

不只王獻之如此,魏晉士人大多如此,他們對自然美都非常敏感。王獻之父親王羲之遭讒遠離政壇後,在山陰的山水田園中消磨時光,有一次散步歸來對身旁的人說,我可能會在山水中樂死!可見,山水之勝給予他多大的審美享受。在山川之美面前,魏晉士人覺得「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連皇帝也覺得山水動物十分可親,「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已不是因山水明道,而是覺得山水可人,此時此刻人與山水相互內在,「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我們今天常說的成語「應接不暇」,就是來於這則小品文。朋友,你在山水中有過「應接不暇」的體驗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