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剛正 5、憎不匿善

郗超與謝玄不善。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於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元功既舉,時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世說新語·識鑒》

郗超與謝玄都出身於東晉顯貴豪門,又都以其出群才華和迷人個性見稱士林。郗超既卓犖不羈又妙善玄言,謝玄同樣舉止不凡且語驚四座。他們曾經同在桓溫幕下任職,不幸的是,一個雞籠里容不下兩隻叫雞公,二人很有點像油和水,放在一塊卻合不到一塊。

不過,他們兩人的「不善」並沒有發展成「交惡」,彼此都在交際場合不失君子風度,更難能可貴的是,郗超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拋棄私人恩怨,客觀地肯定和舉薦與自己有隙的對手。

「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建元十九年(383)率七十萬大軍攻晉,「問晉鼎」表明來者不善,「既……又……」說明軍情如火。只有雄才才能扭轉戰局。朝廷決議派謝玄北上討敵,社會上對此議論紛紛,很多人不看好謝玄的軍事才能,「唯超曰」三字寫只有郗超獨排眾議,公開贊成朝廷的決定:「是必濟事。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是必濟事」以斬絕的語氣斷定謝玄必然成功,接著再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謝玄有識人之明,大小事情都能用人得當,能把合適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能讓自己的部下都人盡其才,以此推論謝玄「必能立勛」。在短短几句話中,郗超連續用了兩個「必」字打消人們對謝玄才能的疑慮。《晉書·謝玄傳》載,苻堅強敵壓境之際,謝安舉侄子謝玄應敵,「中書郎郗超雖素與玄不善,聞而嘆曰:『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

人與人之間在感情上或有好惡,在關係上或有親疏,郗超與謝玄二人氣味不投是人之常情,關鍵是不要為個人好惡所惑,要能「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對所親者要能知其短,對所疏者要能識其長,並能對各自的優缺點作出公正的評價。現實中常有些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好之者無一不善,惡之者則一無是處,由感情上的不相親善,變成了人事上的不能相容。

郗超能做到「不以愛憎匿善」,是由於他能去好惡之私,存是非之公。這需要識人的能力,更需要容人的胸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