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剛正 1、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說新語·德行》

狐狸總是藏不住自己的尾巴。人雖然比狐狸要狡猾萬倍,更比狐狸善於隱瞞偽裝,但偽君子永遠成不了君子。在公開場合那些冠冕堂皇的議論,在大會上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講,甚至在情人耳邊那些甜言蜜語,都可能是自欺和欺人。聽貪官講廉政,聽嫖客講愛情,聽裸官講愛國,都是今天最有喜感的藝術享受。語言可以把自己顯露出來,也可以把自己隱藏起來,不然,怎麼會出現「口蜜腹劍」「口是心非」這類成語呢?對「言為心聲」千萬不要太信以為真,金元好問早就識破「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的秘密。西方哲人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可我們古人一直對語言存有戒心,《論語·公冶長》便記有孔夫子「聽其言而觀其行」的教誨。評價一個人不能只聽他如何說,關鍵還要看他是如何做。

這則小品通過無意識行為和下意識動作,來揭示人的品行個性和精神境界——不是通過「聽」來論其優劣,而是經由「看」來定其高卑。

管寧和華歆二人是小時好友。管寧漢末避難遼東,歷經魏武帝、文帝、明帝三朝,一直以聚徒講學為生,終生不仕。華歆漢末為尚書令,入魏後依附曹氏父子官至太尉。管、華在菜園鋤菜時,他們同時看見一塊金子。面對同一塊金子他們有完全不同的反應:「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則「捉而擲去之」。「捉而擲去之」這兩個連續的動作,寫出了華歆複雜的心理過程——「捉」是見到金子一剎那的下意識行為,表明他急於想佔有金子的心情,不經意間暴露了他對金錢的貪婪,但當他一意識到自己露出醜態後,馬上就裝出一副對金錢的鄙夷之色,將「片金」輕蔑地「擲去之」。一「捉」一「擲」是從無意識的表露到有意識的掩飾,作者從其行為變化細膩地刻畫了他的心理變化,並由此揭示了他人格的卑微和境界的低下。

第二件「小事」是管、華同在一張座席上讀書,正好有一乘坐「豪車」的達官貴人從門前路過,這一次管寧又讀書如故,目不斜視,而華歆卻一臉艷羨,立即廢書出觀。

從這兩件事就能「看」清華歆的為人。管寧當即割斷座上的席子,與華歆分席而坐,並不留情面地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作者通過兩人對兩事的不同反應,生動地表現了他們對金錢和權勢的不同價值取向,並於各自的行為描寫中表達了作者的褒貶態度。觀察得細緻入微,表達更曲折委婉,用語尤其雋永含蓄,看起來作者是在隨意揮灑,而文章其實是在用心經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