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烤麵包祝酒

舊金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好喝酒祝壽的理想城鎮。我已經介紹過了皮斯科伴汁酒,由皮斯科白蘭地、檸檬汁以及菠蘿糖漿做成。在淘金熱之後,人們往往用它祝酒。最近,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我喜歡用裝著米謝拉達的酒杯與人推杯換盞。米謝拉達是一種墨西哥夏日啤酒雞尾酒,裡面有新鮮青檸汁、辣醬,還有——如果你夠幸運——一些salsa enpolvo(調味粉),也就是辣青檸粉:

米謝拉達

一又四分之一盎司鮮壓酸青檸汁

二分之一茶勺辣醬

二分之一茶勺伍斯特郡醬汁

二分之一茶勺chamoy(水果辣椒醬)

二分之一茶勺墨式Maggi調味醬

1支Negro Modela牌啤酒(或者1支Pacifico牌墨式啤酒,如果外面很熱的話)

用冰裝滿高腳杯

墨西哥辣青檸粉(比如Tajin牌)(可選;塗在杯緣)

青檸放在杯緣,沿著杯緣揉搓一圈,然後在辣青檸粉中一點。拿1個小罐子或者調酒器,把其他材料放進去調勻,在杯中加入冰塊,再澆上啤酒。

最近,非同尋常的雞尾酒調和新鮮的香草和水果,以及調和多種不同的酒在我們國家很流行。在下海特區,梅文餐廳的一款名為「洋甘菊高空俱樂部 」的雞尾酒將酒花味濃郁的印度淡色艾爾和波本酒、檸檬、洋甘菊和杏子的味道調和在一起。(酒花是一種防腐劑,在印度淡色艾爾中加更多的啤酒花一開始是為了幫助它在前往印度的長長的旅程中,在令人窒息的熱貨架上,能夠長存保質。)或者你可以在一瓶菲奈特·布蘭卡 中嘗到所有味道,這兒所有的酒吧都賣這種義大利苦酒,有洋甘菊味、接骨木花味、高良姜味、蘆薈味、沒藥味,還有其他香草味。

在結婚典禮上,喝香檳是傳統。但在我們來自克羅埃西亞的朋友瑪爾塔的婚禮上,我和珍妮特卻高興地用拉琪雅(rakia)給新人祝酒。拉琪雅是東南歐水果白蘭地的統稱 ,這些東南歐國家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拉琪雅可以用杏子、櫻桃或者葡萄製做,但最常見的是李子做的,名為šljivovica或者slivovitz。做法是先用發酵的李子做成果酒(cider),再蒸餾滴下酒精。用拉琪雅祝酒的時候要說živjeli!(為了生命!)像「健康」或者「生命」這樣的詞在許多歐洲祝酒詞中都會出現:法語santé,愛爾蘭語slainte,波蘭語nazdrowie,西班牙語salud,匈牙利語egészégedre。

向新人、父母、祖父母等等一一敬酒的結果就是喝下很多酒精。特別是新郎新娘還得四處走動去各桌敬酒。這個中國傳統習俗如今已經風靡舊金山。在一場30桌的大婚禮上,新郎往往還沒有走完半場,拿我叔叔赫比的話說,就已經shikker,意第緒語的「喝醉」。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法好好享受新婚之夜。我和珍妮特結婚時,我的大舅哥約翰,一個對他的威士忌認真負責的男人,把我拉到一邊,建議我偷偷地在酒杯里添滿茶或果酒裝成威士忌來應對絡繹不絕的敬酒,這條家族智慧的結晶幫助我撐過了那一個夜晚。

我想我們應該不是第一對用這種策略的夫婦。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用酒精來祝福人們身體健康?酒精飲料和表達敬意或者祝人健康有什麼關係?還有,為什麼祝酒叫toast?

我們接下去將看到,「祝酒(toast)」,「果酒(cider)」,甚至意第緒語的「喝醉」(shikker)之間都有歷史淵源,拉琪雅(rakia)也和它們有所關聯,甚至連那好喝的調入香草的混合酒也並不是在上世紀發明的,而是早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黎明時分就已經出現了。

Toast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是用火烤,源於流行拉丁語tostare(烤)。我是烘烤的粉絲;我每日的早餐——一成不變的烤百吉餅和一杯咖啡——是珍妮特的笑料,因為作為廣東人,她敏銳地相信所有的正餐,只要加上一點點培根,那滋味就會更上一層樓。最近,手工厚吐司上鋪著南瓜黃油或者自製果醬是Mill這種舊金山咖啡廳最流行的早餐。這種吐司僅限於早餐的情況則僅屬於現代。

舉個例子,17世紀之前,喝葡萄酒和麥芽酒往往以一片吐司下酒。這種習俗非常古老;伊麗莎白時代 的人們也是這麼做的,正如我們在莎翁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讀到:「福斯塔夫。給我拿一夸脫雪莉酒;裡面放片吐司。」這對我們來說可能很奇怪,但實際上加片吐司是為了給酒加上點味道和固態食物,而且這些吐司往往已經用像琉璃苣這樣的香草和糖調過味了。琉璃苣是一種甜味的香草,現在已經基本不再使用了。

17世紀,正當這種用吐司給葡萄酒調味的傳統漸漸消失時,英國餐館裡發展出了一種整桌人為某人的健康一起喝酒的風俗。然後再一起為下一個人喝酒祝福。(就這麼一直喝下去。這樣喝酒在我看來真不怎麼健康,但是正如我的英國朋友指出的,我來自一個由清教徒創立的國家。的確,當時的清教徒也覺得這是個壞主意,並責罵這種「一邊喝酒一邊祝禱健康」是「有罪的,並且對於基督徒來說是徹底不法的」。)祝酒往往是為了某位女士的健康,而這位受到祝福的女士則成為這些人的祝酒吐司。

當時的一份報告解釋說,這是因為她為整個聚會增添了風味,就像那片調過味的吐司給葡萄酒增添了風味一樣。受歡迎的女士「漸漸變成了祝酒吐司」或者成為了「城鎮之祝酒吐司」,正如我們在這段來自1709年八卦雜誌的評論(還是諷刺?)中所見:

人們以她的健康為名祝酒,從黑丁頓 喝到亨克西 ,這位美女……再也不會被冠於「淑女」之名,而成為了一片毫無爭議的祝酒吐司。

伊麗莎白時代的人們和吐司一起喝的飲品之一叫瓦塞爾(wassail)。瓦塞爾是一種作為熱飲的加香料的麥芽酒,在聖誕節的第十二夜被帶進教堂,放在瓦塞爾碗里分給眾人。17世紀初,唱聖誕頌歌這項活動其實指的是婦女們捧著瓦塞爾碗,挨家挨戶唱歌請求捐款的傳統。

除此之外,在種植蘋果的西英格蘭,人們會wassail the tree(對樹祝酒),即把一片浸過果酒的吐司放在樹里,並且圍著樹唱歌,算是一種祈求好運的儀式。因此,一些瓦塞爾食譜中除了熱麥芽酒,還有果酒或者蘋果。這兒就有一張:

瓦塞爾

4個烤熟的蘋果,去核

三分之一杯紅糖

二分之一杯蘋果汁

一又二分之一杯馬德拉白葡萄酒

1瓶麥芽酒(12盎司)

1瓶蘋果酒(22盎司)

1杯蘋果汁

10粒完整的丁香

10粒完整的多香果

1條肉桂棒

2條橙皮

1茶勺姜粉

1茶勺豆蔻粉

烤箱預熱到350℃。把去核的蘋果放進玻璃烤盤,每隻蘋果填入紅糖。在烤盤中倒入蘋果汁(二分之一杯),把蘋果烤軟,大約1小時。

同時,把丁香、多香果、肉桂和橙皮放進棉布袋或者濾網。

把麥芽酒、果酒、蘋果汁(1杯)、馬德拉白葡萄酒倒進一個重鍋或慢燉鍋,加入香料袋、姜粉和豆蔻粉。趁著烤蘋果的時候,用小火燉(不要煮沸)。

把烤盤中的蘋果和液體倒入鍋中。用勺舀進杯子,招待客人。

1494年,亨利七世的時代,瓦塞爾這個詞首次用來描述這種酒。但是這種酒本身源於更早的中世紀英國的甜麥芽酒。葡萄酒或者加香料的葡萄酒和果酒當時算是傳統飲料,但是麥芽酒反倒是最流行的,有時是以布拉基特(Bragget)的形式,即加蜂蜜或者蜂蜜酒的甜麥芽酒。中世紀英格蘭的麥芽酒是由大麥麥芽和其他穀物釀製的深色酒,但是不像現代的啤酒或者麥芽酒,當時釀製時不用啤酒花。正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啤酒花是一種防腐劑,所以沒有啤酒花(使用啤酒花這個方法是在15、16世紀從荷蘭學來的),麥芽很快就會變質,因此必須喝新鮮的,往往釀成幾天之後就得喝完。麥芽酒是一種安全的酒,因為它是由沸水做的,而且很多麥芽酒酒精濃度都很低,因此在中世紀,人人都能喝很多,因此麥芽酒成為了當時普羅大眾熱量和營養的重要來源。

把吐司放進麥芽酒這個想法其實更古老。在中世紀,人們把吐司片浸在葡萄酒、水、高湯中,稱之為浸吐司(sops),以此來為高湯或葡萄酒這種熱的液體增加熱度、味道,還有卡路里。在中世紀,人們飯桌上最常見就是叫濃湯(pottages)的濃稠的一鍋煮,一般倒在熱吐司或者麵包上吃。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喬叟筆下的富蘭克林,這位爽朗的老美食家,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