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鐸」的鈍響聲中,朱由棟等人乘坐的官船靠在了後湖湖心中最大的環洲岸邊。
下得船來,早有收到消息的南京戶部官員前來迎接。為首的一隻黃鸝和兩隻鵪鶉。跟在這三個八、九品小官後面的,還有十多個身著百姓常服窄袖,一看氣質就是書生模樣的人。
「臣(學生)等拜見太孫殿下。」
「免禮免禮,諸位辛苦了。」
到底是剛才在船上對自己的手下進行了一番教育,曹化淳等人已經完全明白了這個地方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所以,看到太孫殿下深深彎腰對這些低級官吏乃至布衣還禮後。曹化淳等人也齊齊深彎腰,對著島上諸人行禮。
「這……」一眾高官對著自己這些卑微小人物行如此大禮,著實讓這些官員和布衣們感到了惶恐。
「這位卿家怎麼稱呼啊?」
「小臣當不得殿下『卿家』稱呼。小臣張勇,現在忝任南京戶部照磨所照磨。這兩位是小臣的副手,戶部檢校。」
「嗯,那些後面的,便是南京國子監的監生了吧?」
「殿下明見萬里。」
老朱是一個大英雄,但也有普通老農常有的毛病:對自己家人極好,對臣下極為苛刻。
親王郡王的俸祿極高,普通官員的待遇極差這個就不多說了。具體到國家戶籍統計、複核、清理入庫、日常保管這件事來說,全國各地每十年清理、新造一次黃冊,然後逐級上報,最後全國黃冊統一送到後湖集中。總的來說,每次新造黃冊到了後湖的時候,其數量接近十萬冊。這麼多的戶籍資料,要逐一審閱、複核……
如此龐大的工作量,當然不是戶部日常工作人員能夠完成的。但是吝嗇的老朱又不願意加發辦公經費僱人來弄。鬧到後來沒有辦法,老朱一拍腦袋:讓南京國子監的學生們去弄!既省下了辦公經費,還給學生們提供了實踐工作經驗……於是,每年新造黃冊入庫後,由國子監監生上島進行審閱複核就成了定例。
「諸位監生且近前來。孤雖然是太孫,但其實這會還不到七歲,看起來沒那麼可怕吧。」
後面白身的監生們聽到太孫這樣的話,其緊張感頓時減緩了不少。幾個膽大的也敢於貼近了上來。
「學生嚴興文……等見過太孫殿下。」
「好好好,嗯?嚴監生,你的手是怎麼回事?」
隨著朱由棟的提問,他身後眾人齊齊的把眼光集中在了嚴興文的雙手上。哎喲,這是手嗎?滿手的凍瘡,有的凍瘡已經潰爛流膿了。
更有曹化淳這樣嗅覺異於常人的宦官,隱隱的聞到了一股臭氣:出身貧寒的曹化淳知道,這是一個人在許久沒有洗澡的情況下不可抑制的散發出來的體味兒。
再仔細看這位嚴監生的衣著,厚棉衣已經多有板結,毫無疑問,這樣的衣服其禦寒能力是嚴重不足的。
這個,反差有點大啊。剛才太孫不是說,這裡是國家根基所在嗎?怎麼替國家維護根基的工作人員,就是這個待遇?
一想到這裡,曹化淳這樣已經十八歲的少年還勉強沉得住氣。而他身後的只有八、九歲的王承恩、李懷忠、張世澤等人,紛紛的變了臉色。轉過身來對著戶部尚書張士佩怒目而視!
「呃……殿下,諸位容稟。」訕訕的扯了扯嘴角,張士佩滿臉苦澀地說道:「環洲這裡,存放黃冊的架子是木頭做的。而黃冊本身全都是紙張。所以,整個環洲都是不準生火的。因此,便是冬天,這裡也是不能用火盆取暖的,也因此……」
穿越前,朱由棟是一名歷史愛好者。閱讀過很多關於明代黃冊的文章。在這些諸多的文章里,所有的作者都不約而同的指出:雖然明代黃冊管理也存在各種問題。但是他們也創造了一個奇蹟:從黃冊第一次入庫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時間裡,以木材和紙張為主的黃冊倉庫從未失火!
天朝太祖曾經說過,歷史,是由人民來書寫的。而今天,朱由棟站在這個地方,真實的感受到了偉人這句話深刻的內涵。
他就站在活生生的歷史面前,面對著創造了舉世都難得一見奇蹟的,卻又付出了極度艱辛甚至生命的這一群普通人!
「諸位為國家根基操勞,辛苦了。」再一次深深俯身行禮後,朱由棟起身:「張司徒。」
「臣在。」
「為了避免火災,環洲島上不能生火取暖,這個孤是理解並贊同的。但是,你看看這些監生穿的都是些什麼衣服?戶部讓人幫忙做事,就不能給他們更換新衣嗎?就不能給他們做幾副手套嗎?還有!你聞聞他們身上的味兒,這都多久沒有沐浴了?這可是冬天啊!嗯,不用問你孤也知道,他們晚上入睡,估計也是沒有熱水泡腳的吧?」
「臣……臣惶恐。只是國朝自開國以來,徵調監生上島清理黃冊,從未開列此項經費啊。臣,臣也不敢違背祖制啊。」
我TM……哎,我的大明太祖啊!您老人家是有多摳門?不過這張士佩說祖制?哼,大明立國兩百多年,公開的,變通的,不知道多少祖制被改掉了。為什麼這麼一條小小的祖制卻不願去動?
「嚴監生,你們在島上,可能吃到熱食?」
嚴興文苦笑了一下:「殿下,環洲不能生火。每日吃食,都是伙房在其他島上做好,再由船隻運送過來,到了這裡,早就冷了。」
「張司徒,難道不能讓這些人每日到其他島上去吃點熱食,泡個熱水澡么?」
「殿下,國朝早有成例。黃冊統計事關國家大計,一旦開始,除非有極特殊的情況,進島人員不得離島。」
「哎……那孤再問,他們在島上要如此辛苦多久?」
「這個,殿下,確實沒有定數的。」
「什麼叫沒有定數?哦,對了,孤記得最近一次新造黃冊,是在萬曆三十年,也就是五年前。怎麼現在還有監生在島上做事?這都快五年了啊!再有五年,新的黃冊又要入庫了!」
看到朱由棟已經要暴走,張士佩乾脆的跪了下來:「臣就此事有詳情奏上。」
「起來講!」
「謝殿下。殿下,國朝開國之初,定都於南京。那個時候,南京國子監有監生一千五到數千不等。後來成祖遷都北京,南京國子監雖然保留,但監生數量已經不足八百。洪武時,國朝新立,黃冊雖多,但較之今日,卻是不足七成。而如今這萬曆朝,每年新造黃冊數量越來越多不說,歷年來所造黃冊均需定期翻曬,維護……總之,做事的人越來越少,需要做的事情卻越來越多。故而,洪武朝時,新造黃冊入庫,複核、驗校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三月。而現在的時間卻是難以確定,臣聽聞,在正德年間的新造黃冊入庫,整整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驗校。」
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後,張士佩再道:「臣忝為南京戶部尚書,身上職責之一便是管理黃冊這一天下根本。如何不知道這些監生的辛苦。事實上,便是洪武朝時,監生們只需在島上工作三月。一樣有累死、病死之人。臣還記得昔年洪武朝時的戶部尚書郁新上奏太祖曰:『後湖監生,患病者十有七八,病亡者百中一二。』至於臣接任此職後,深感監生們在島上太過辛苦,已經冒著極大的風險改了規矩:監生們分為兩班。每班負責一個布政司的黃冊。審核完之後,這一班監生就可下島修養。然後換另一班監生上島做另一個布政司的黃冊。如此輪流,監生們辛苦是辛苦了一點,但至少病死、累死的是沒有了。至於說到監生們的禦寒衣物,這個,國朝成例在此,臣也沒有辦法啊。」
聽完張士佩的解釋,朱由棟嘴角抽了抽:這個老傢伙說的全是廢話。老子穿越前看過這方面的書籍可是太多的,知道的可不一定比你這現任的管理者少!
洪武年間,大明首都在南京。而且由於那時候科舉制度不完善,所以通過國子監出仕是主流。因此,那時候的國子監,聚集了整個社會的精英。加上那時候新朝初立,國子監的學生們充滿了熱情和朝氣,因而工作效率極高。十萬冊黃冊,一千多國子監生齊齊動手,三個月內漂漂亮亮的完成審核、入庫。
到了現在,科舉入仕才是主流。北京國子監都成了冷門,更遑論南京國子監了。
現在的南京國子監里的監生,大致分為三類人:其一,貢生。這是由江南各省推薦入學的學生。這一類學生的共性是:功課不錯,普遍家貧。在考上舉人、進士前,必須仰仗國子監每月發放的糧食過活。這一類監生,是對國子監的各項安排依從度最好的。也是黃冊清點的主力。
其二,捐生。顧名思義,拿錢就入校。這一類學生就是來混的,對於上島清查黃冊這事,這些大爺都是一句話:老子不念了行不行?
其三,舉監生。這些人已經獲得舉人資格,但為了考中進士,遂進入國子監打磨文章。這些傢伙的依從性介於前兩者之間。
所以,真正做事的,都是窮學生。窮學生本來就窮了,國家還如此的吝嗇……
作為穿越者,朱由棟深信:一個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