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十節 權力博弈

唐承隋制,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正副長官是中書令和侍郎,下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制。門下省正副長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設給事中,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駁正違失,並審批尚書省的奏鈔。尚書省正副長官是尚書令和左右僕射,下設左右丞,該省統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貫徹執行中央擬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曾任尚書令,後臣下避居該職,形同虛設,故左右僕射實際上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

當時在門下省還設政事堂,為三省宰相共議軍國大事的場所。後來,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是宰相,他們均加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等頭銜,再後來逐漸確定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如此,增加了宰相人數,避免一兩個宰相專權,防止出現西漢初年相權太重、君權反而被架空的前車之鑒,且可以集思廣益,聽取更多意見。

國家動亂依賴於良將平定,國家安定依賴於賢相治理,這是封建帝王治理國家最經典的理論。「宰相,國之名器」,是輔佐皇帝、總領百官處理國家大事的最重要職位,作為大唐的中樞,對政局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唐太宗時,特置參議得失、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名號,職務都是宰相。唐高宗以後,侍中和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其他官員官職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便也是宰相。四品官員以下,只要加平章事名號,也列入宰相之列,共同參議國政,只是權柄要輕一些。這套制度終唐之世不改。

宰相職能既如此重要,因而國家政治好壞、經濟發展快慢,往往取決於宰相是否得人。唐太宗任用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則選用姚崇、宋璟,這四人並稱四大賢相,對成就舉世聞名的「貞觀之治」及「開元盛世」功不可沒。因為「安史之亂」是唐代最重大的事件,此處重點談唐玄宗一朝的宰相。

唐玄宗任用姚崇和宋璟後,天下大治。姚崇和宋璟代表了一個時代。這個時代,一切都是為了皇權的鞏固,沒有任何勞民傷財的行動。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言:「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

這二人無愧於名相的稱號,不但才華出眾,而且政績斐然——「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

至姚崇和宋璟罷相,則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此時,天下已經大治,大唐都城長安生機勃勃,商賈雲集,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各色人等,神采飛揚。需要剋制的時代結束了。因為時代已經是一個傳奇而輝煌的時代,海內晏然,天下太平。天下人為生在盛唐而自豪,唐玄宗也為此而驕傲。

之後的張嘉貞、張說、韓休、張九齡等宰相均不再有姚崇或宋璟的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但諸人也很好地行使了守成的職責。只是皇帝已不再是當年的皇帝,「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這句話很好地應驗在唐玄宗身上。唐玄宗已經沒有當年的孜孜求治之心,驕侈享樂佔據了他全部的思想,這個變化明顯地應驗在大唐宰相的人選上。

張九齡入相時,唐朝正處在全盛時期,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征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就在張九齡要放手有更大作為之時,李林甫正積極謀求宰相之位。

李林甫,小字哥奴,唐宗室子弟,唐朝初年長平肅王叔良的曾孫。論起輩分,他比唐玄宗還要高出一輩,不過因為血緣關係疏遠,到了李林甫這裡,已經沒有世襲的爵位。宗室血統絲毫沒有給他帶來輝煌,李林甫能夠步入仕途,還要感謝他的舅舅姜皎。

姜皎在唐玄宗為藩王時即誠心結交,唐玄宗登基後,姜皎被授秘書監,恩寵無比。後宮宮殿之前種有一棵珍貴的果樹,唐玄宗經常在其葉繁花盛之時前去玩賞。有一天,姜皎嘆息道:「真乃嘉樹也。」唐玄宗聽後,立即笑容滿面地說道:「卿既愛此樹,那就植入府中玩賞去吧!」將這棵無比珍貴的果樹賞給了姜皎。

姜皎先後接受唐玄宗的賞賜有馬匹、珍玩,不可勝數。李林甫因為舅舅所喜愛,一直養在姜府,他從小就看到了權勢的魅力,對權力充滿了無限的憧憬。當時宰相源乾曜執政,與姜皎聯姻。李林甫趁機巴結源乾曜的兒子源絮,通過源絮走後門,代求司門郎中一職。源乾曜卻不大看得起李林甫,認為:「郎中之職需才德俱佳者為之,哥奴一無賴爾,豈能擔當此任?」

李林甫謀官一事大受挫折,不僅是因為源乾曜為人清廉正直,還與當時的體制和歷史背景大有關係。當時政治清明,李隆基十分注意整頓吏治,裁減了許多冗官,改變了濫封爵位的惡習,對官員的任用看重才識。開元二年(714年)還規定,選擇京官中有才識的,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在地方任職的都督、刺史如有政績,則調到京城任京官。改變了歷朝歷代重京官,輕外任的惡習。唐玄宗還在殿廷之上親自對新任命的縣令進行考試,對其中不合格的四十五人當堂罷免,並把主持選官的兩個官員予以貶職。在這樣的風氣下,李林甫遭受挫折就並非偶然了。

李林甫受此打擊,但並沒有停止他的鑽營,而是暗中蟄伏,靜待時日。幾年之後,他被提拔為國子司業,官品從四品下,為國學中的行政事務官。開元十四年(726年),在御史中丞宇文融的提攜之下,官至刑部侍郎,有了生殺大權。接著升遷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官品為正四品上,專門掌管官吏的任免,很有實權。

史載李林甫給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顏悅色,但卻「陰中傷之,不露辭色」。時人認為他精通權術,已經玩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一般人為之心驚,即便老奸巨猾者也望而生畏。尤其是他在外表上裝得對人極為友善,暗中卻加以中傷竟然一點也不露聲色,世人謂其「口有蜜,腹有劍」,此即「口蜜腹劍」成語的來歷。

李林甫鑽進吏部後,唐玄宗兄長寧王李憲曾私下求見李林甫,拿出十個人的名單,要他優先考慮選補這些人入官。李林甫不問優劣,一口答應下來,只對寧王提出一條要求:「願絀一人以示公平。」

發榜之日,李林甫特意選出一人,張榜宣布:此人作風不正,托王講情,留待下次冬選。

這樣一來,李林甫不但贏得了「公正」的美譽,而且趁勢巴結了寧王李憲,可謂是一箭雙鵰。

當時武惠妃(武則天侄孫女)寵傾後宮,企圖立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楊貴妃楊玉環前夫)為太子。李林甫探知內情,通過宦官向武惠妃表露:「願護壽王為萬歲計。」兩位野心勃勃者走到了一起,李林甫也很好地把握了歷史的契機。之後,武惠妃常在李隆基面前讚揚李林甫,李隆基由此對李林甫印象很深,為他以後當上宰相打下了基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宰相裴光庭死。李林甫立即通過侍中裴光庭夫人出面,謀求相位。裴夫人為武三思之女,武三思曾經對宦官高力士有恩。野史記載說裴夫人與李林甫有染,裴夫人在高力士面前為李林甫苦苦哀求。高力士當時權傾朝野,對舊主人不好一口拒絕。不過,高力士為人謹慎,選相又是大事,他不敢輕易向唐玄宗提起,只是暗中等待機會。

不久,唐玄宗決定任用韓休為相。高力士立即把消息告訴了裴夫人。李林甫知道後,馬上向唐玄宗上奏,推薦韓休為相。韓休當上宰相後,聽說是李林甫舉薦他,異常感激,於是向唐玄宗推薦:「吏部侍郎李林甫為宗室之後,才德兼備,且有宰相之才!」

武惠妃經常在唐玄宗那裡吹耳邊風,唐玄宗對李林甫印象很好,現在又有新宰相推薦,於是任命李林甫為黃門侍郎,隨後便升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進兵部尚書。

歷史就這樣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李林甫空手套白狼,竟然真的入閣拜相了。夢想實現得如此輕易,這讓李林甫又瞄上了宰相中位置最高的首輔之位。

當時執政宰相正是張九齡和裴耀卿。張九齡知道唐玄宗準備任命李林甫為相時,直諫勸阻說:「陛下今日若以李林甫為相,他日恐怕國無寧日了!」

此時唐玄宗在位已久,沉迷於武惠妃的溫柔鄉,不免怠於政事。然而,每當商議政事時,張九齡和裴耀卿兩位宰相事無巨細,都要與唐玄宗據理力爭,這讓唐玄宗相當不快,不過也不好表露什麼,但對待張九齡和裴耀卿的建議就不那麼聽得進去了,依舊堅持任命了李林甫。天子對待肱股重臣微妙的情緒變化被李林甫捕捉到了,他一面巧伺上意,一面開始尋找機會排擠張、裴二相。

每次上朝時,張九齡,裴耀卿兩位宰相對李林甫稍稍謙讓,李林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