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七節 宦官崛起

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勵精圖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正是在他手中開創了封建歷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代——開元盛世。當時,唐朝國力達到了最巔峰,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連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玄宗統治前期,文治武功極為突出,唐帝國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眾多足以照耀千古的傑才俊士。唐代文明顯出空前的闊大和繁榮,它眼界開闊,兼容並蓄,又極富自信,因而成為中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偉大的繁榮之後隱藏的危機卻往往為人所忽視。唐玄宗後半生開始了聲色犬馬的享樂生活,不理朝政,纏綿於與楊貴妃之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偉大愛情。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先後執政,導致整個大唐帝國的形勢急轉直下。唐玄宗在位的前期,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在位的後期,一場歷史上罕見的社會大動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在其身上,充分表現出一個歷史人物的複雜性。

安史之亂是整個唐朝的轉折點,之後,唐朝的政治格局有了很大改變,除了前面提到的藩鎮割據外,還有宦官勢力的崛起。毫無疑問,宦官橫行在相當程度上左右了唐朝中後期的時局,甚至該為唐帝國最後的覆滅負有最直接的責任。而宦官勢力崛起的起源者,便是唐玄宗。

宦官是中國古代稱呼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皇帝與宦官的主奴關係,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情況下是按法令和倫理規範實現的,也有例外的時候,就是主弱奴強,也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宦官擅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篡詔改立胡亥為帝,直接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當時的人將處宮刑的地方稱為「蠶室」。處宮刑可以用來代替死罪,司馬遷便是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說好話被判了死罪,之後甘願受宮刑代替了死罪。西漢前中期,宦官受到抑制,沒有形成大的勢力。漢朝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著皇帝的視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局。加上其時外戚勢大,皇帝想利用宦官牽制外戚,但結果卻往往造成了宦官專政的局面。

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唐朝立國之初,宦官地位較低,貞觀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長官內侍階四品。」宦官著黃色服 ,由官府給以糧食,僅看守門庭、傳遞詔命而已。

唐中宗時,宦官受寵,官秩七品以上者有千餘人,但能夠穿紅官服的還很少。唐玄宗因高力士剷除太平公主有功,破格授予三品官階。此例一開,再也無法抑束,三品官階授予宦官,逐漸成為常事。以至於到了後來,宮中三千多個宦官中,擁有三品將軍稱號者極多,能夠穿戴紫色和紅色官服的竟達千餘人。他們如果當上將軍,權力比節度使還大,得到的賞賜禮品動不動就以千萬計,宦官的得勢也從此時開始。可以說,唐中後期宦官得以猖獗甚至把持朝綱,同他們受到皇帝太多的信任、擁有太高的官職有很大的關係。在這件事上,唐玄宗負有無法推卸的責任。而他最寵信的高力士,就是唐朝歷史上第一位參與國家政事的宦官。

高力士,潘州(今廣東茂名)人,本名馮元一。武則天執政時,有人誣告嶺南流人謀反,潘州刺史馮君衡受此案牽連而被抄家。其子馮元一年僅十歲,免死被閹入宮,改名力士。後為老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姓高。

高力士年幼時行事聰慧、口齒伶俐,很得武則天賞識,讓他留在身邊,給事左右。成人後,高力士更因性格謹慎縝密,辦事精明幹練,善傳詔令,而受任宮閹丞,掌管宮內的法紀制度,出入管鑰。

景龍二年(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圖謀帝位。高力士料到李隆基將來必大有作為,傾心巴結。剛好李隆基在宮中需要內應,也將高力士引為知己。自此,二人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共榮辱、同進退的生涯。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唐中宗皇后韋氏、安樂公主及韋氏黨羽,唐睿宗李旦復帝位,立李隆基為皇太子。高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極元年(712年),高力士協助已經是玄宗皇帝的李隆基,再一次發動宮廷政變,誅殺了太平公主及其死黨,因功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不久一路高升,從右監門衛將軍開始,一直當到驃騎大將軍。至此,高力士權傾朝野,權力和地位達到頂峰。其人常宿禁中,「四方奏請皆先省後進,小事即專決」,由此開宦官處理國家政務的先例。

因高力士有能力一言興人,一言廢人,投機鑽營之徒皆投其門下。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高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韋堅、楊慎矜、安思順等文武重臣也不例外,諸人均是因巴結高力士,賴其斡旋出力,才得以爬上將相高位。

高力士身為宦官,已經不再是一個男人,但為了顯赫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仍娶妻納妾。河間人呂玄晤在京師長安為小吏,有個女兒呂國姝頗有姿色,且躬行婦道,高力士遂娶來為妻。呂玄晤隨即升為少卿刺史,呂國姝的兄弟也都做了高官。後來呂玄晤的妻子去世,高力士為岳母操辦了隆重的葬禮。朝中的官員也爭相交贈祭禮。從呂府到呂夫人墓地之間的道路上,送葬的官員車馬相接,相望不絕,排場絕不亞於王侯將相的葬禮。

高力士家產之富遠非王侯能比,但他仍然利用機會大加斂財。他經常以為皇室採辦之名,派小宦官到各地掠取財貨,派出的人每次都是大獲而歸。高力士及其同黨的甲第池園,良田美產,幾乎佔去京城的十之六七。

高力士還不滿足於既得的財富,想佔有得更多。有一年,高力士出錢在長安建造了寶壽佛寺,在興寧坊建造了一座道士祠,都是巧工雕鑿,鑲金掛玉,就連朝廷建造的寺觀也為之遜色。高力士特意在寶壽寺內鑄了一座大鐘。鍾鑄成之日,廣宴賓客,京城的達官貴人、豪商臣賈都應邀赴宴。在宴會上,高力士提出新鍾鑄成,每杵一下,需要納錢十萬作為禮錢。在座的人為討得高力士的歡心,爭先納錢叩鐘。多的人擊至二十杵,少的也有十杵。僅這一次宴請賓客,高力士的收入就難以數計。

唐玄宗對高力士的寵信,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總說:「力士在,我寢乃安。」

高力士平素謹慎,善於觀察時勢,從不隨意開口講話。又因為在宮中時間已久,見到過各種危險和陰謀,所以明哲保身。就是他自己親近的人,如果受到皇帝的斥責處分,他也不輕易相救。所以,唐玄宗始終保持了對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加上高力士「性格淳和,處事周謹,少有大錯」,觀時俯仰,輕易不敢驕橫,於朝廷內外亦無大惡名,與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和諧的關係,當時朝中眾臣也並不討厭他。高力士雖然僅僅充當著皇帝心腹的角色,未曾過多越位擅權,但唐朝後期宦官專寵亂政的局面,卻正是因此而起。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危及兩京。「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唐玄宗從酒色中驚醒,開始猜忌前方大將,委派宦官邊令誠作為監軍,由此開宦官監軍之先例。

然邊令誠之作為實令人側目,到任之後,先讒殺名將封常清、高仙芝,自毀長城,造成大將未死敵手的悲劇。等到安祿山叛軍到來之時,這位監軍則投降得比誰都快。

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唐玄宗倉皇避亂入蜀,高力士隨往。等到君臣二人重返京都時,形勢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唐玄宗不得不退位為太上皇,高力士的地位也開始發生動搖。

當時,宦官李輔國因擁立肅宗有功而倍受寵信。李輔國又勾結皇后張良娣,持權禁中,干預政事。高力士本是李輔國的前輩,又自恃得太上皇寵信,故在李輔國面前常擺架子,甚至有不禮行為,因此高、李二人結怨,李輔國尋機打擊高力士,借唐肅宗猜忌唐玄宗之心,將唐玄宗身邊親信相繼貶黜。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

巫地多薺,但不食。高力士感傷而賦詩云:「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這首詩既感慨了時世的巨大變化,又抒發他雖被貶流,但對玄宗的忠誠卻沒有絲毫改變的心意。

寶應元年(762年)三月,有詔書頒行天下:「流人一律放還。」隨即唐玄宗、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的擁立下登基,是為唐代宗。六月,「二聖」的遺詔傳至巫州,高力士聞知「二聖」的死訊,呼天叩地,哭得死去活來,由於悲痛過度,憂傷成疾,不久病死,時年七十九歲。

唐代宗因高力士乃數朝老臣,護衛先帝有功,詔令恢複高力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