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六節 武元衡之死

武元衡,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登進士第。歷官監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唐憲宗即位後任宰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鎮忌恨。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朝時,為刺客暗殺。

而另一宰相裴度,與武元衡同日遭遇刺殺,幸免於難。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祖父裴有鄰,曾為濮州濮陽令。父裴漵,為河南府澠池丞。貞元五年(789年),裴度進士及第,登宏辭科,補校書郎。後又應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高第,授河陰縣尉。不久,升為監察御史,因疏論權幸,言辭激烈忤旨,遂被貶為河南府功曹參軍。武元衡主事西川,表奏裴度掌節度府書記。又召為起居舍人。元和六年(811年),以司封員外郎知制誥,不久轉本司郎中。裴度是晚唐重臣,歷仕憲、穆、敬、文四朝。他在唐憲宗一朝時平定了淮西吳元濟叛亂,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績。

整件事情,還要從唐憲宗李純登基說起。唐憲宗即位後,萌生了振興唐帝國的意願。當時,唐憲宗被迅速立為皇帝,方式極不尋常,完全是宦官和藩鎮聯合起來反對王叔文集團(其事迹將在後面「權力博弈」一節詳細講述)的結果。然而,誰都不會想到,自安史之亂以來藩鎮雄踞一方的固瘤,竟然會在唐憲宗手中得到解決。後世史學家將唐憲宗與著名的唐太宗和唐玄宗相提並論,唐太宗有「貞觀之治」,唐玄宗有「開元盛世」,而唐憲宗之所以能獲得較高評價,則完全是因為他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從唐憲宗即位的經過來看,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唐憲宗原名李淳,為唐順宗長子,被立為太子後改名為李純。其人小時候已顯露出非凡的機智聰明。曾經有一次,祖父唐德宗抱著李純,故意逗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會在我的懷裡?」李純回答:「我是第三天子。」這一回答頓時語驚四座。李純是唐德宗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確實是「第三天子」。不過,這樣的說法也是聞所未聞,從一個孩子口中說出來,就格外新奇而有趣了。唐德宗由此對李純更加偏愛。

唐德宗即位初期,試圖復興大唐,削平藩鎮,結果狼狽地失敗了。此後朝廷對藩鎮一味姑息,有求必應。沒想到,祖父的志向,竟然在孫子手中實現了。

李純幼年時遭逢了著名的「涇原兵變」,德宗皇帝被迫逃出長安,李純也在逃難的隊伍當中。當時他年紀雖小,正是懵懂之時,但顯然戰亂給他的印象相當深刻,他幼小的心靈必然埋下了深恨藩鎮的種子。所以,唐憲宗一當上皇帝,立即開始不遺餘力地剷除藩鎮割據勢力。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唐憲宗改元還沒有幾天,西川節度副使劉辟趁西川節度使韋皋暴病身死,自任為留後,擅自接手西川事務。如此,劉辟還不滿足,上書憲宗,要求兼領三川節度使。唐憲宗沒有同意。劉辟乾脆打算用武力解決,發兵往梓州(今四川三台),攻克梓州,逮捕東川節度使李康,並打算任命自己的親信盧文若為東川節度使。

唐憲宗得知消息後勃然大怒,立即想要興兵討伐劉辟。但此時他新登皇位,根基未穩,還有許多顧慮,不敢輕易用兵。朝議時,群臣也認為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不應該輕易發兵。只有宰相杜黃裳堅決主戰,慷慨激昂地說:「劉辟不過是一個狂戇書生,朝廷取之如拾草芥。臣知神策軍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願陛下專以軍事委之,不要置監軍,一定能打敗劉辟。」翰林學士李吉甫也力主討蜀。

唐憲宗聽了覺得很受鼓舞,因為在他內心深處,始終不能忘記藩鎮戰亂的禍害。於是,唐朝廷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率五千人馬為前鋒,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率二千人馬繼後,會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三軍共同討伐劉辟。

高崇文當時正在長武城(今陝西長武西北)練兵。他治軍有方,常備不懈,詔令一下,立即出發,器械糧草,一無所缺,令人十分驚嘆。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出鈄谷(今陝西太白),李元奕出駱谷(今陝西佛坪),一同進軍梓州。

二月,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旗開得勝,先攻克劍州(今四川劍閣),斬劉辟一方的刺史文德昭。

三月,高崇文率軍從閬州(今四川閬中)進發梓州。在行軍途中,有個士兵在餐館吃飯時,不小心將店主的筷子折斷了,高崇文便將這個士兵斬首示眾。由此可見高崇文對軍紀要求之嚴格。正因為如此,他的軍隊才能保持良好的戰鬥力。

梓州當時駐防的是劉辟心腹將領邢泚。邢泚見唐軍勢大,又聽說過高崇文的厲害(高崇文少年時跟隨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征戰,曾以三千人大破吐蕃軍三萬,且敵人死者過半),立即不戰而逃。高崇文兵不血刃地進駐梓州。

有了前面兩場敗仗,劉辟也開始害怕起來,想跟唐朝廷講和,並放回了之前被他逮捕的東川節度使李康,要求李康回去為他多說好話,「以求自雪」。李康回到梓州後,也確實為劉辟美言了幾句。大概正因為李康如此沒有骨氣,激怒了高崇文,高崇文才以李康丟城被俘、是敗軍之將為由,將他斬首示眾。

唐朝廷隨即任命韋丹為新一任的東川節度使。韋丹到達漢中後,觀察了形勢,給朝廷上表說:「高崇文率兵遠來,沒有資糧,如果與其梓州,必能有功。」於是唐朝廷封高崇文為東川節度副使,知節度事。大戰隨即開始。

劉辟見求和無望,在鹿頭關(今四川綿竹東)築城,連設八道柵欄,屯兵萬餘人。但這道防線很快被高崇文攻破。劉辟又在關東萬勝堆設置柵欄,被高崇文部將高霞寓攻破。高崇文每戰皆勝,所向披靡。九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劉辟和心腹盧文若只數十騎往西逃走,打算去投奔吐蕃。高崇文部將高霞寓率軍窮追不捨,劉辟被生擒,盧文若投水自殺。

高崇文進入成都後,休息士卒,秋毫無犯。而且只殺了劉辟的大將邢泚及館驛巡官沈衍二人,其餘官員都不問罪,由此人心大安。劉辟被送到長安處死,滅族。這場持續了八個月的叛亂被順利平定。

之後,唐憲宗下制割資州(今四川資中)、簡州(今四川簡陽)、陵州(今四川仁壽)、榮州(今四川榮縣)、昌州(今四川榮昌)、瀘州(今四川瀘州)等六州隸於東川,以高崇文為西川節度使,以嚴礪為東川節度使。

同年三月,夏綏楊惠琳擁兵抗拒朝廷任命的新夏綏節度使上任。之前,原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入朝時,以其外甥楊惠琳為夏綏留後。宰相杜黃裳認為韓全義出征無功,驕橫不遜,將其解職,並任命了新的夏綏節度使。但夏綏的楊惠琳自負手中有支人馬,拒不移交權力。河東節度使上表請求征討楊惠琳,軍隊尚在調遣之中,夏綏將士已感到莫大的軍事壓力。不久,夏綏內部發生兵變,楊惠琳被殺,頭顱被送到京城。唐憲宗沒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楊惠琳之叛。

自安史之亂結束後,藩鎮割據局勢形成,到唐憲宗時,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沒想到唐憲宗一即位,就派兵討平了西川、夏綏兩地的叛亂,藩鎮大為震動,再也不敢像從前那樣小覷朝廷,紛紛派使者入朝,表示對朝廷的忠心和臣服。

當日唐德宗削藩鎮失敗,是因為唐德宗太急不可耐。而朝廷本身沒有兵力去對付藩鎮,只能以藩削藩。德宗匆忙上陣,讓藩鎮擔心會被各個擊破,於是聯合起來抗命。而唐憲宗的削藩,仍然不出以藩削藩的套路,不過行動更顯穩健,沒有出現兩線作戰的情況,因此避免重蹈祖父的覆轍。而此時的藩鎮,也沒有像在唐德宗削藩鎮時那樣形成一個聯合體,來對抗朝廷。另外,唐德宗以儉樸吝嗇著稱,皇帝小氣,就能節餘不少財政收入,是以唐憲宗初登皇位,尚有足夠的軍費能夠供朝廷支出。這兩點,是唐憲宗能一舉削平西川、夏綏兩地的兩個根本原因。

鎮海節度使李錡心中不自安,也請求入朝覲見。當時中央朝廷的威信達不到東南,唐憲宗認為這是個好機會,如果李錡入朝,可以大大提高朝廷的威望,便同意允許李錡入京。然而,李錡並沒有誠意來京,便一再拖延行期,最後以生病為借口,請求年底再入朝。

宰相武元衡對此深為不滿,對憲宗說:「李錡請求入京朝見就允許他朝見,請求不來朝見就允許他不來,這樣下去,靠什麼對全國各路兵馬發號施令呢?」

唐憲宗認為此話在理,於是就下詔徵召李錡進京。李錡見朝廷反覆催促,心中更加恐懼,生怕一到長安就被謀害,卻又無計可施,終於起兵謀反。

憲宗正打算派淮南節度使前去討伐,李錡屬下部將張子良等人料定李錡要失敗,不願受到牽累,便合謀擒住了他,將其押送到長安。李錡和他的兒子都被處死。鎮海叛亂由此而平。

李錡是宗室子孫,雄踞東南多年,橫徵暴斂,家產無數。唐朝廷抄了他的家後,打算將這些財寶全部運到長安。翰林學士李絳極有遠見,向唐憲宗進言說:「李錡盤剝六州百姓,使得自己富有。現在不如把這些財產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