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五節 藩鎮割據

唐肅宗即位後,以廣平王李俶(後改名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開始了反攻。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正當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奉命收復洛陽、長安兩京之際,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等所殺。唐軍趁機反攻,又借來回紇兵助援,於九月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安慶緒退保鄴郡(今河南安陽)。另一主要叛將史思明投降,唐肅宗以其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河北復為朝廷所有。

鎮守於太原的李光弼認為史思明終究還要叛亂,就勸唐肅宗任命烏承恩為范陽節度副使,使之與阿史那承慶共圖史思明。但此事被史思明查出,殺死了烏承恩,並積極籌劃再次起兵,後重新佔領洛陽。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長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於洛陽稱帝,改元顯聖,密使人至范陽殺其異母弟史朝清及不附己者。其部自相攻殺,數月范陽方定。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太上皇唐玄宗及肅宗相繼去世,宦官李輔國擁立太子李豫即皇帝位,是為唐代宗。唐代宗任命長子李適(音kuò,同擴)為天下兵馬元帥,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於陝州,共同進討史朝義,史朝義兵敗後北逃。

而中原百姓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因為唐朝廷向回紇借兵,事先與回紇有約定,答應收回洛陽後,財寶皆歸回紇所有。「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盪盡,士民皆衣紙」。之前,士民很多次對勝利抱有希望,現在「勝利」已經來臨,結果反而更加失望。

史朝義逃回老巢范陽後,其得力部將薛嵩、張志忠、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歸順唐朝廷。史朝義見大勢已去,打算離開中原,投奔奚和契丹,結果被李懷仙追殺。

至此,自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范陽起兵,中經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再起范陽,到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結束戰亂,前後共歷七年又三個月,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前,唐玄宗李隆基還只是緣邊設置節度使,一切都是為了邊防的需要。而安史之亂時,唐朝廷為了平叛的需要,開始在內地也設置節度使(多為掌兵的刺史),凡是叛軍南下必經之處,均設節度使或者觀察使。而各地節度使甚至職位稍低的觀察使卻各懷私心,趁機擴大勢力,藩鎮危機較安史之亂前,不但沒有絲毫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

唐代宗即位之初,正是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後關鍵時刻。為了早日平定叛亂,結束動蕩的局面,唐代宗不得不對安史方面投降的將領實行姑息和安撫的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平定後,經歷了八年動蕩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早已經精疲力竭,加上屢屢進犯的吐蕃已經成為邊境的一個巨大威脅,所以史朝義自殺後,唐廷並沒有追究其他的安史舊部,反而就地委任他們為節度使。這些從前的叛將和唐廷在平叛過程中任命的節度使治下的領地,即所謂「藩鎮」,大的有十餘州之地,小的也有三四州。節度使們強迫轄區內所有壯丁從軍,僅留老弱耕作,所以一般都能擁兵數萬,自己任命文官武將,不繳納貢賦,儼然獨立王國。還結為婚姻,互相表裡。一些強藩,如河北、山東等鎮節度使,擁兵自重,父死子襲,演變成割據勢力。內地節度使也不同程度地與朝廷保持著離心狀態。

至此,藩鎮雄據一方的局面逐步形成,朝廷中央集權大大被削弱,史稱「河北藩鎮,自此強傲不可制矣」。皇權低落,盛世不復再來。

唐代宗時期,勢力最大、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時稱「河朔三鎮」。成德鎮(治恆州,河北正定),自寶應元年(762年)李寶臣開始割據;魏博(治魏州,河北大名東),自廣德元年(763年)田承嗣開始割據;盧龍鎮(治幽州),自廣德元年李懷仙開始割據。他們各自擁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賦稅不入中央。甚至節度使的職位也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認,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鎮外,實力雄厚的還有六州節度使薛嵩。

各藩鎮為了維護統治,除拚命擴充軍隊外,還挑選精勇組成親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襲,親黨膠固」,有著共同的利益。節度使對牙兵供給豐厚,往往能得他們的死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驕橫,只要節度使對他們稍不如意,他們就或殺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變易主帥,如同兒戲」的局面。眾藩鎮中,尤其以田承嗣最為跋扈難制。

田承嗣,平州盧龍人,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名天下。開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在與奚、契丹人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升至武衛將軍。田承嗣善於治軍,在任兵馬使時,安祿山曾在一個大雪天巡視各軍營,初走進田承嗣軍營,營內寂靜無聲,彷彿一個人都沒有,但進入營內檢閱士籍,又無一人不在營內。安祿山大為稱奇,從此開始器重田承嗣。

田承嗣一直是安祿山的心腹死黨,後來雖然歸順唐廷,但還公然為安祿山及史思明父子立祠堂,稱之為「四聖堂」。唐朝廷卻對其無可奈何。代宗還將自己的女兒永樂公主嫁給田承嗣的兒子田華,著意籠絡,「意欲固結其心」。但田承嗣本性凶頑、反覆無常,皇帝的恩寵只能適得其反,使他驕橫傲慢,更加肆意妄為。

不過,田承嗣雖然飛揚跋扈,卻對老將郭子儀極為敬重。郭子儀曾派遣自己的部將去魏博。田承嗣對來者十分客氣,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並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

田承嗣對另一節度使薛嵩的地盤一直虎視眈眈,有心爭奪攻伐。薛嵩為唐高宗朝名將薛仁貴之孫,也絕非善輩,對田承嗣甚為警惕,暗中有所防範。

傳奇小說《太平廣記》記載薛嵩有侍女紅線,「善彈阮咸,又通經史」。阮咸就是琵琶。薛嵩對其極為寵愛,讓她管理各種文書,稱「內記室」。不僅如此,紅線還身懷絕技,她聽說田承嗣準備攻打薛嵩後,於半夜施展輕功趕到田承嗣所在的魏城,並潛入有重兵把守的田府,從田承嗣的枕邊盜走了裝有官印的金盒,沒有驚動任何人。事後,薛嵩派人將金盒原封不動地還給了田承嗣。還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昨晚有人從魏城來,從您床頭上拿了一個金盒,我不敢留下,特派專使連夜送還。」

此時,田承嗣正派人大肆搜索金盒的下落,接到薛嵩的信後,大驚失色,知道對方身邊有能人,自此不敢小覷薛嵩。

而消弭了一場兵禍的紅線卻功成身退,向薛嵩辭行。薛嵩挽留不住,便設宴為紅線餞行。當時有個叫冷朝陽的書生也在宴席中,當場填了一首詞:「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

一曲唱罷,薛嵩不勝其悲,紅線也黯然淚下,隨後借口酒醉離席。自此,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子不知所終。

唐代宗見田承嗣忌憚薛嵩,乾脆用薛嵩來制衡田承嗣。薛嵩尚有名將遺風,被委以重任後,「感恩奉職」。但薛嵩一死,田承嗣便立即發難,慫恿昭義軍兵馬使裴志清作亂,趕走薛嵩的弟弟薛崿,薛氏部眾皆歸田承嗣所有。薛崿無處可去,只好逃到京師長安,「素服於銀台門待罪」。唐朝廷一直對田承嗣無可奈何,自然也不好怪罪薛崿,只能「詔釋之」。

這時候,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弟李寶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打馬球時,馬突然受驚,意外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維。田承嗣怒而杖殺李寶正,由此惹得李寶臣大怒,兩鎮關係立即惡化。李寶臣又聯絡與田承嗣素來不和的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兩人一起向朝廷上表,陳述田承嗣的累累罪狀,請求討伐。剛好唐代宗也想利用各節度使之間的矛盾,削弱藩鎮的實力,便下令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陽、澤潞諸道發兵,共同討伐田承嗣。

當時諸道一心要削弱田承嗣的實力,瓜分其地盤,開始倒也能齊心協力,各道合兵,勢力頗大。田承嗣手下一些趨炎附勢之徒感到害怕,暗中有投降的意思。田承嗣生怕落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便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表示要「束身歸朝」,意思是打算交出兵權,親自到長安向朝廷請罪。唐朝廷竟然相信了田承嗣的話,下令諸道暫時停止進攻。田承嗣用一招拙劣的緩兵之計,輕而易舉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隨後,田承嗣採取挑撥、分化、拉攏等種種卑劣手段,充分利用諸道之間的矛盾和各自的利益,順利地瓦解了諸道各兵。

湊巧這時候汴宋留後病死,都虞侯李靈曜暗中結納田承嗣,仗著田承嗣的勢力,自任為汴宋留後。唐朝廷得知後大怒,下令討伐李靈曜。李靈曜勢單力孤,田承嗣急忙派兒子田悅救援,結果兵敗。李靈曜被俘虜,押送京師斬首。

之後,唐代宗再次下令討伐田承嗣,諸道卻相互觀望,再沒有一人肯主動出擊。唐朝廷也無可奈何,只好「就坡下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