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正月,女皇帝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年號為神龍,自即日起,即為神龍元年。
然神龍見首不見尾,尤其政治風雲之變化莫測,實令人難以遽窺。
正月二十三日,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洛陽發動兵變,史稱「神龍玄武門之變」。武則天面首張易之等人被誅殺,女皇被迫退位,從權力的巔峰驟然跌至低谷,此後悄無聲息,直到死去。
在張柬之等重臣的擁戴下,太子李顯(唐高宗與武則天第三子)即位,複位為唐中宗,恢複唐國號,徙武則天於上陽宮。至此,長達十五年的武周王朝結束。唐中宗李顯複位後,將朝廷執政中心從洛陽重新遷回了長安 。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由此結束了她不懈奮鬥而又波瀾起伏的一生。
唐中宗李顯性格懦弱,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皇后韋氏和愛女安樂公主之手,發動神龍政變、匡複唐室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唐中宗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
景龍四年(710年),在神龍殿批閱奏章的唐中宗忽然暴斃而死,傳聞是被其妻韋皇后及其女安樂公主聯手下毒謀害。韋後搶先控制了皇城內外,再立唐中宗幼子李重茂為皇帝,自己為太后,臨朝稱制。
當時武則天幼子相王及愛女太平公主尚且在世,是朝中有名份、有能力與韋後相抗的兩股勢力。韋後先派人籠絡太平公主,想取得其支持。太平公主何等精明,立即提出必須讓相王李旦輔政,才能讓韋後臨朝,欲以此牽制韋氏。韋後先裝作同意,等敕令發布,她正式臨朝聽政後,又以相王與韋氏叔嫂之間難以在朝堂為禮的理由,要求相王李旦退出輔政地位。
相王李旦常年在母親武則天的高壓下生活,養成了寬厚恭謹、安恬好讓的個性。韋後不讓他參與朝政,他也沒有什麼意見,但卻引起了其子李隆基的不滿。李隆基見韋氏等人濁亂朝政,料到將來必為禍患,便秘密交結羽林將佐及京中豪傑之士,相約伺機起事。
而韋後也預感到威脅將來自相王李旦家中。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她與女兒安樂公主及其他親信密商,計畫殺少帝李重茂,就此嫁禍於相王李旦,趁機發動一次大清洗,將所有異己一併剷除。
兵部侍郎崔日用獲悉韋氏的陰謀後,密遣寶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延遲,連夜趕去太平公主府中,對太平公主道:「如今事已危急,時不我待,若姑姑再猶豫,大家都死無葬身之地。」
太平公主聽了勃然大怒,決定支持李隆基聯絡羽林軍重要將領,發動兵變。太平公主還命兒子薛崇簡相助,去說動羽林營總監鍾紹京作內應。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庚子之夜,即李顯死後的第十八天,李隆基同羽林營中幾十個心腹豪傑,從南苑潛入羽林營,將羽林將軍韋播、高嵩殺死,提著兩顆人頭,向羽林營全體將士示眾,並宣佈道:「韋氏鴆殺先帝,妄想篡國,當共誅諸韋及逆臣賊子,為先帝報仇。」
韋後一伙人將朝政搞得烏煙瘴氣,人人切齒痛恨,李隆基一番話,引起了羽林軍士的共鳴。眾人轟然叫好,表示願意聽從調遣,支持李隆基。於是眾人一起湧出軍營,兵分兩路,一路攻玄德門,一路攻白獸門。幾路人馬在凌煙閣前會合後,一齊殺向太極殿。
正在睡夢中的韋後聞變後從床上驚起,披髮跣足逃出太極殿,想逃到皇帝心腹衛士飛騎營避難,半路遇到亂兵,立時便被殺死。將士們割下她的首級獻給了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在照鏡描眉時被萬騎營斬首。禁衛宮中的諸韋和韋後親信,全部斬首。
第二天,李隆基下令緊閉宮門和長安城門,分派萬騎搜捕諸韋親黨,盡誅諸韋。
等到大事已定,李隆基立即親自趕到相王府向父親李旦叩頭謝罪,說明為形勢所迫,不能預先告知父王的苦衷。李旦還能說什麼呢,老淚縱橫,一把抱住兒子道:「宗社不亡,都虧了你!你還有什麼罪呢?」父子相抱而泣。由此也可見李隆基謀定後動的冷靜性格。
事變後第二天,李重茂照例出視早朝,登上皇帝寶位就座,對重大變故毫無知覺。群臣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此時,太平公主走進大殿,大聲說道:「嗣君(指李重茂)準備讓位給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為如何?」
大臣中有人事先早已與太平公主通氣,立即大聲贊成,說理應立長君。群臣自然一片附和聲。
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聲說道:「人心已經都歸向相王,這已經不是你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來吧。」
李重茂木然待著,不知所措。太平公主卻不由分說,走上前去,親自動手,強行將少帝李重茂從皇帝寶座上拉了下來。
此時,距離李重茂初登皇位僅僅十六天。相王李旦順理成章地走上皇位坐下,恢複帝位,即為唐睿宗。太平公主的果敢性格由此可見。她與母親武則天相同的果斷性格和對權勢的熱烈渴望也註定了日後必定要與精明能幹的李隆基起激烈的衝突。
李重茂被拉下皇位後不知該如何應變,只能流著眼淚走到下首站著,隨即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殤帝,又稱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譙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擁兵佔據洛陽,自行稱帝,並封李重茂為皇太弟。不過,李重福不久便兵敗身死,李重茂則不知所終。
李隆基立下大功,先是被封為平王,拜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又被立為皇太子,風頭一時無二。誅滅韋氏親黨一舉將他推向歷史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自踏上政治舞台,他便處在權力鬥爭的漩渦之中。
李旦得以複位,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太平公主自恃有功,李旦又頗念兄妹情誼,對她極為尊重。這對兄妹,性格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旦是個萎靡不振和胸無大志的人,而太平公主卻繼承了她母親武則天的堅強性格。每逢宰相奏事,李旦總要先問是否與太平公主議過,於是,太平公主更為擅權弄法。太子李隆基不願任人擺布,必然與太平公主發生矛盾。
太平公主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視李隆基為最主要的敵人,陰謀廢除他的太子之位,另立一位老實聽話、便於控制的人為太子。她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不少耳目,要他們暗中監視李隆基的行動,隨時向她彙報。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太平公主都了如指掌。
一山不容二虎。姑侄之間的明爭暗鬥愈演愈烈,矛盾日益激化,雙方劍拔弩張,一場新的宮廷內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李旦性情散淡且懦弱,對妹妹和兒子都很愛惜,開始還大搞平衡,後來再也無力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心力交瘁下,便借口有彗星出現,要「傳德避災」,表示願讓位於太子。
太平公主生怕太子即位後對自己不利,遂與同黨極力勸阻。李旦一向軟弱,卻在這件事上堅持己見,可見他已經預料到骨肉相殘的悲劇將再一次上演,既然他無力阻止,那便眼不見為凈吧。
景雲三年(712年)八月,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基稱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尊唐睿宗李旦為太上皇,改元先天。除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要政仍由太上皇親自處理外,其他一切庶務悉數由李隆基督辦。
李隆基即位之後,與姑姑太平公主開始了激烈的權勢之爭。太平公主的勢力有增無減,「宰相七人,五齣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因此而導致政局不穩,政事昏暗。太平公主甚至陰謀廢殺李隆基。李隆基身邊的親信宮人元氏為太平公主親信崔湜收買,暗中在李隆基服用的「赤箭粉」中放毒藥,欲置李隆基於死地。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搶先動手,盡殺太平公主同黨,派心腹王毛仲和高力士前往拘捕太平公主,逼迫她自殺(一說禁錮終身)。其親族黨羽也連坐被誅,唯獨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因多次勸諫母親,特旨免死,賜姓李,官爵照舊。
自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女皇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再度稱帝,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誅滅太平公主勢力,整整有八年半的時間。這期間,皇帝換了四人,在位多則五年有餘,少則不足二十天。不少人蠢蠢欲動,覬覦皇帝寶座,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女性,如唐中宗皇后韋氏、韋氏之女安樂公主、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等,以致唐皇室禍變再三,整個大明宮都籠罩在血腥當中。
通過艱難曲折的鬥爭而獲得勝利的李隆基,不僅取得象徵至高權力的皇冠,還徹底終結了武周以來的多次政變。後世史學家認為太平公主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其退出政治舞台後,再也沒有如此多的女性能夠長久地影響中國的政治。
十二月,李隆基大赦天下,改元開元。
這一年,李隆基二十九歲,雄姿英發,正要大展宏圖。歷史人物往往既是劇作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