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探討了小說寫作中的一些問題,第二部分則圍繞著五位國外當代作家及其作品展開。第一部分涉及了一些小說的方法和技巧,談論起來不免言之鑿鑿,其實我也不確定它們是否會對寫作有所幫助。帶著再精良的裝備上路,在寫小說的時候也一樣會迷失,那時候就會明白有些裝備是身外之物,有可能還是負累,於是再把它們一件件丟棄。不過對於我來說,有時剩下的那一兩樣裝備其實是陪伴,是朋友,它們是「荒野作業」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談論文學是作家生活的一部分。談論不需要結論,也未必生成真知,甚至有時候使自己過於文學化,但是就如同每天打開房間的窗戶通風一樣,這是一種思想的對流,或者說,看起來接納的是別人,其實是對自我的釋放。所有文章中的論斷,必然顯示出我的種種局限,有的局限或許會在日後流變,化成另外樣態的局限,有的則可能伴隨一生,作為自我實踐中的守持之物。作家與自我局限的相處是相當複雜的問題,若想自我安慰,可以說就像井底之蛙也可以將自己託付給頭頂的一小塊天空,既然它幾乎花了所有時間去仰望它,希望在其中找到宇宙的奧義。
第二部分談論了一些我近年讀得比較多的作家,讀得多是因為喜歡,因為機緣,還因為他們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我寫作中思考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難免會產生變化,閱讀是其中相對恆定的部分,有時候並不是為了指導和啟發自己的寫作,單純地,是一種度過生命的方法。閱讀可以說比寫作更接近日常的幸福,因為不用負擔假裝上帝的責任。我挑選的這些作家也許並不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但是毫無疑問,他們對於我都有著非凡的意義,而他們的當代性可能也是我相當在意的。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裡包含著自私的樂趣。
本書的第一部分產生於為《人物》雜誌開設的寫作課,第二部分源自為「蜻蜓」音頻平台所做的小說鑒賞課。另有一篇《門羅的晚期風格》是為「三聯中讀」的「我們同時代的文學」而寫的講稿。為了成書的完整和統一,我對它們進行了修改,但是仍舊保留了原文中一些口語,或者說是一種對話性。在這裡要特別感謝《人物》雜誌的余水,「蜻蜓」音頻的郭亮,以及「三聯中讀」的普光子,她們的辛勤付出以及對文學的熱忱,也凝結在了書稿之中。
感謝我身邊的夥伴所給予的支持,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那份坦率與誠實,雖然有時候,它們是我恨不得打碎的鏡子。可是沒有它們,我會迷失,不過我也會時不時地擦拭它們。
2020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