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京城舊王府 恭王府

我坐在恭王府天香庭院的廊下,望著細雪般飄落的槐花,心頭一陣迷茫,今夕何夕,我為何坐在這裡?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古槐樹下,庭院的主人已經遠去,所替代的是熙熙攘攘的參觀人流,一批又一批,不間斷,無停歇,人們邁過府邸高大厚重的門檻,穿過一座又一座精美的垂花門,感嘆著房屋的高大,讚美著檐下和璽彩畫的精緻,談論著清朝王爺的闊綽。一個母親,領著小孩由中路的嘉樂堂出來,從我身邊走過,母親教導孩子說,聽著,你得當大官,當大官就可以住這麼多房子,你看看咱家現在那一點點地方……這個母親大概沒有想到最初建築這座大宅的是和珅,那個斂財無數、賣官鬻爵的貪官於嘉慶年間被抄家處死,下場並不美妙,倘若那孩子長大以後真有和珅的本事,那位讓孩子「當大官」的母親恐怕腸子也得悔青了。

不少人都見過恭親王的照片,據給他照相的蘇格蘭攝影師湯姆森回憶說,恭親王「中等身材,體態清瘦,說實在的,他的外貌並沒有像其他在場的內閣大臣那樣給我留下那麼好的印象,然而用顱相學的角度來看,他的天庭確實飽滿。他的目光敏銳,靜坐時臉上流露出一種異常堅毅的神情」。(選自《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和珅死後,此處私宅便贈給了慶王。同治朝時,由於恭親王奕訢協同慈禧發動政變有功,慈禧太后便將此宅贈予他,而成為恭親王府。恭王府是中國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代表著中國的王府文化。奕訢是一等貴族,所以他的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築也是最高規格,顯示其不可逾越的等級,明顯的標誌是門樓和房屋的開間大小。親王府的門樓五間,正殿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左右有配殿。低於親王等級的王公府邸絕不能多於這些數字。屋頂綠琉璃瓦也是不能替代的。

恭王府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築群落三十多處,處處體現著堂皇富貴的風範和民間清致素雅的風韻。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至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後牆共開八十八扇窗戶,內有九十間房,俗稱「九十九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樓房美麗大氣,窗子造型別緻,這裡原是王府女眷和女僕們住的地方,後來曾經做過輔仁大學女生宿舍。恭王府在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沒有像其他王府一樣遭到劫掠毀壞,很大原因是它作為了當時日軍的司令部。據馮其利先生說,日本人並沒有劫走恭王府的字畫珍寶,但是他們拍了大量照片,若干年後,他們依據這些照片,又派人買走了它們。

清朝滅亡以後,王府的命運五花八門,有皇上的時候府邸歸宗人府管轄,產業並不屬於使用者本人,宣統退位,太后隆裕下詔,將各宗室所佔府邸劃為私產,時局的變化,使大多王府面臨著被賣、被占的結局。奉系軍閥張作霖,用七萬銀圓半掠半買將順承郡王府弄到手,順承郡王府在北京錦什坊街,張作霖將王府五間正殿改為七間,對其他殿宇也做了改動擴充,草莽出身,當然置「規制」而不吝,我行我素,整出一座「大帥府」。用文化人的語言說,「並沒有給這個城市以新的精神」。時至今日,北京城內的眾多府邸或被機關佔用,或淪為大雜院,或改作寺院,或變作了私人宅院,有的僅剩幾塊老磚,有的殘留幾個石礅,有的被眾樓包圍,有的被改建得面目全非,有人用「不倫不類」、「無人再識」來形容它們當不為過。「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漁樵沒話說。」讓人感慨。

相比之下,恭王府是幸運的,它能從多個單位佔用的大雜院中掙扎出來當有助於多方的努力。1981年,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在同有關單位多次磋商的基礎上,形成了《關於恭王府住戶搬遷情況的報告》,報告中建議,恭王府內騰出的房屋無論產權屬於哪個單位,均移交給恭王府,由文化部負責接收管理。在恭王府的展出照片上,我看到了府邸騰出的艱難,填塞於各處的自建房,改裝的花廳,胡亂拉扯的電線,隨意而鋪的管道,堆置在耳房的浴缸……我也看到了賀敬之寫給谷牧的一封親筆信,談到了搬遷中不好解決的問題。谷牧批示,「我一定會過問」。在從上到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恭王府被修繕一新,對外開放,讓人們見識了封建社會王公貴族們的生活一部,想必就是恭親王在此居住期間,這座府第也沒有現在這般的漂亮整齊,管理得這般井然有序。

滄海桑田,幾經變換,其實卻不過百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