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京城舊王府 慶親王府

在北京的王府中,我比較喜歡的是定阜街的慶王府,定阜街在德勝門內大街東邊,到今天也是一條幽靜的衚衕,衚衕兩邊是槐樹,綠蔭滿地,陰涼清爽,有「青槐夾古道」的意境。在京城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日,在高樓聳立的水泥「森林」中,還能保留這樣讓人能發懷古幽情的衚衕,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慶王府是北京現存王府中還算比較完整的一座。第一代慶王永璘為清乾隆皇帝第十七子,嘉慶皇帝的同母胞弟。老慶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即和珅府的一部分。道光三十年(1850年)慶王永璘的後人奕劻襲輔國將軍。咸豐元年(1851年)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即現在的慶王府。

慶王府坐北朝南,有高大的院牆,摻過糯米汁的白灰還在盡職盡責地黏結著斑駁的牆磚。慶王府的大門躲在高牆之後,想必原來東西有阿斯門出入。正門三間,出入只是一間,門側的石鼓矮小單調,竟然同普通人家的一般。低調的府門是最後一代慶王載振改裝的,辛亥革命以後,他在王府西院居住,將朱紅大門改為普通小門,將原門前的轄喝木等陳設全部拆除,幾代輝煌已經過去,末代慶親王深諳自己不過是衚衕里的一個清朝遺老,與他的父親、老慶親王奕劻相比,相差甚遠。奕劻是清朝末年有名的歷史人物,很得慈禧信任。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晉封慶親王,十月奉旨在紫禁城內乘二人肩輿,賞食親王雙俸。從將軍品級的近宗一下躍升為「鐵帽子」親王,這是不多見的。八國聯軍進北京,慶親王奕劻隨同兩宮倉皇出走,棄家眷於不顧,幸虧慶王府墳地護衛章京張福茂進城救護,接走了王妃、世子等,使家眷得以安然無恙。而奕劻的三弟奕功留守京師,就沒有他的兄長那般幸運了。史書記載奕功:「光緒庚子,東西洋聯軍陷京師,兩宮倉皇出走,公自以世受國恩,不能扈從,深用憂憤。七月二十一日城破,次日率妻祥氏、妾瑞氏宋氏李氏、子載捷、女五人,同時引火自焚或投井死。事聞,贈建威大將軍,太子少保,謚忠烈,入祀昭忠祠。」

慶王奕劻是朝廷重臣,也是導致清朝覆滅的所謂「兩王三貝勒」之一。奕劻飽受袁世凱賄賂,家財抵國,他住進定阜街以後曾經大興土木,一排五套院落,房屋近千間,主房九處,大如宮殿,建築考究而精緻,不同的是房頂用的是灰瓦而不是琉璃瓦,逾制在封建時代是殺頭的罪過。宅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數重,院落最深處有綉樓,綉樓呈凹字形,兩層,雕樑畫棟,造型獨特,在今天看來依舊是美輪美奐,堪稱建築上的絕筆。「迴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鵡對紅薔薇」,慶親王的妻妾們不但擁有精緻的綉樓,還擁有美麗的服飾和可觀的排場。據說1902年前後,美國公使夫人在公使館招待了十位王府的福晉和格格,其中有被慈禧收為養女的恭親王長女榮壽固倫公主,有慶親王的兩個妻妾和三個女兒等,這成為北京一場規模盛大的活動,「光是那些皇族公主隨身帶來的僕人們就達四百八十一人之多,這還不包括沿途參加戒嚴、站崗和護送的數百名士兵」。

與綉樓同時修建的還有戲樓,可容三四百人看戲,奕劻以及後來的載振每年生日或有喜慶事,都要大擺宴席演戲。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王瑤卿、陳德霖、楊小樓、王鳳卿等都曾到府演唱過。可惜「文革」中在此戲樓演出京劇《紅燈記》時,劇務人員在後台吸煙,不慎引燃幕布、道具等,火勢蔓延,一千三百平方米的戲樓被大火焚毀。

如今的慶王府東部變作了北京衛戍區辦公場所,中部和西部依然存在,是家屬宿舍,老百姓們住在大殿一樣的高房裡,住在古色古香的綉樓里,別有一番風情。今年夏天,我藉助《華夏地理》的緣分,得以進入其中,領略了那些保存尚好的幽深走廊,那些長著銀杏的寬展庭院,撫摸那些露出麻底的廊柱,欣賞那雕花的欄杆,體味著歷史老人匆匆的腳步,想像著某位格格從綉樓的窗戶探出身來,狹窄的過道里走過幾個鵝行鴨步的太監……正恍惚間,卻見一位老大姐,正在自家屋前侍弄花草,過去搭訕,知道大姐姓李,背後的大屋頂就是她的家。我說,能在這樣幽靜的院子里居住真好。她告訴我,她在這已經住了二十幾年。這屋子高大寬展,接著地氣,涼快,夏天可以不用空調,被隔斷的房頂裡頭還藏著彩繪,那是過去王爺的頂棚。我不禁感慨,在喧鬧京城,還能在房門外養鳥弄花,甚是難得……李大姐說,一到節假日孩子們都回來,大家還是喜歡平房,喜歡這遮滿樹蔭的大院子,喜歡這陳舊的游廊。現在這裡屬於部隊家屬院,也是北京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正因如此,老房才相應保護下來。是的,房子常年不住人就壞了,慶王府之所以還有昔日舊模樣,當與這些認真保留著「原狀」的居住者有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