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修身養性 林黛玉的病非葯可治

一個女孩偶然看到我的博客,抱著一點希望講了她的故事。

女孩從小身體不好,因為肺結核,沒能上幼兒園。入學以後因同樣的原因在家的日子比在學校還多。每當走到玩耍的小朋友中時,她總會擔心,小朋友會跟我玩嗎?更由於細心的母親總怕她累著,不讓她出門,所以社會交往能力越來越差。

上中學以後,學習緊張,肺結核複發,只好忍痛退學。養病兩年期間沒有和任何同學聯繫,就在家裡待著。病雖然好了,但心理蒙上嚴重陰影,覺得活得沒意思。有時一個人上山,心裡鬥爭還回家不?覺得死在山裡算了。

成年後也嘗試過學裁剪、擺小攤,但都因種種原因干不長。一次次的失敗讓女孩越來越自卑,但她又不甘心一直在家裡待著,渴望著走向社會,和正常人過一樣的生活。

女孩在信中說:「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沒有任何歡樂,只有病痛和煩惱。我常想自己就是籠子里的小鳥,生活在心靈極度的孤獨之中。我想掙脫這枷鎖,卻無能為力。難道我的青春、生命都這樣無意義地消耗掉嗎?」

信的落款是「一個渴望正常生活的女孩」。

從信中看,女孩的文字能力相當好,待在家裡的日子一定讀過不少書,所謂大道理她懂得很多,鼓勵她像普通年輕人一樣去社會闖蕩,對於一個在病弱中長大、自卑而且內向的女孩不僅不現實,而且無益,只會使她進一步受到傷害。

那麼,她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是正視現狀,了解自己的處境、長處和弱點。

不能像健康的年輕人一樣勝任八小時工作,並不表明完全不能工作。比如嘗試著走出家門,找一些自由度相對大一點的事情,或許有機會。

早些年我曾認識一個來自河北的年輕女人,丈夫在城裡做臨時工,她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從鄉下來到北京。一家四口擠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裡,僅靠丈夫微薄的工資養家,生活十分窘困。她是個要強的女人,不滿足於僅僅的溫飽。對於她的家庭、子女的未來,她顯然有一份美麗的夢想。她想過一種受人尊重的生活,想讓自己的一雙兒女在毫不自卑的情境中長大並享受與城市兒童一樣的正規教育。於是,她省吃儉用,用牙縫裡省下的錢報名參加了一個又一個裁縫班,從式樣最簡單的衣褲學起,很快開了個小小的裁縫店。價格的低廉與服務的周到使小店有了一點競爭力。年輕女人很善於琢磨,注意街上姑娘們的穿著,只要是比較新潮的衣服,市面上有,幾天她就能做出來。就這樣,小店漸漸有了點名氣,不少女孩都喜歡到她這兒做衣服。靠著聰明和勤勉,她和丈夫共同撐起一個小康之家。

當然,這樣的勞作非常辛苦,寫信的女孩肯定承受不了。

但學一點手藝,比如裁剪衣服、電腦打字、平面設計……還有很多,不僅會增加一點生存本領,也會在學習中多一些與人的交往。

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的交流,成天悶在家裡並不利於健康的恢複。學到一點本事,也許還能掙到一點點錢,哪怕這點錢並不能自給自足,起碼會增加一點人生的自信。馬克思有句名言:「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許多人並不相信此言,覺得上班太累,歇著多好。可是,我們看到許多人退休在家的日子很是苦惱,他們並非沒有吃喝,恰恰因為不能工作。工作過多過重,會感到勞累甚至厭倦。然而,一旦不能工作,人所承受的失落與空虛是無法言說的。

所以,不能勞動的生活是不幸的。適度的勞動是一種幸福。

對這個女孩而言,走出第一步特別重要,哪怕是小小的一步。當然,邁出的這一步要合乎自己的「實際」,不要奢望「一步登天」。至少可以先走出家門,到公園裡參加晨練。

我曾多次到公園晨練,也觀察過晨練的人群。

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綠茵草地上聚起老老少少,相互打打招呼,問候問候,一天就有了愉快的開始。晨練不僅鍛煉身體,也溝通交流。孤獨的人排遣了孤獨,鬱悶的人消除了鬱悶。有點小災小病,踢踢腿、扭扭腰、哈哈一笑就好了。晨練不僅給社會減輕負擔,也給自己帶來快樂。

有了快樂,才會有健康。大觀園裡的林黛玉生長在富貴之家,在外人眼中,她在錦衣玉食中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但她活得多累呀,整日心事重重,疑神疑鬼,儘管家中頻頻出入「太醫」,還不是早早離開了人世?她的病就是「非葯可治」,全在環境。

從小經歷著病痛的折磨,渴望著像其他女孩一樣擁有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進步和覺悟。要肯定自己的進步,同時一點點走出來,不給自己制定太高的目標。不和別人比,只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比昨天進步,就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同時真心地祝賀自己。其間可能身體會出現小小的不適和反覆,不要在意,以平常心對待,相信自己會一天天好起來。

祝福這個女孩早日擁有正常生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