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修身養性 不惑之年

一位讀者寫來長信,說自己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現已進入不惑之年。信中說:我發現四十歲是最令人困惑的時候,但不知為什麼孔子有「四十不惑」的說法。我在一個很大的公司工作,專業水平受到敬重,但細想想,並未實現自己哪怕一點年輕時的夢想。為了家庭的經濟收入及小孩讀書,我不得不拚命工作,至今依然無法適應複雜的公司政治。放眼中國,則看到更多的黑暗和腐敗。特別想向您請教兩個問題:一、什麼是積極的人生態度?二、人為什麼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我收到的信件中,追尋人生意義並求解人生困惑的有相當一些。一般的說教對於這類朋友肯定不起作用。我給這位朋友回信,講的都是我的真實感受。

在中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乃至「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概念可以說老少皆知,但這並不是老生常談,是孔子對生命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做出的精到總結。然而,我們常常很難做到「三十而立」,更難做到「四十而不惑」。為什麼?我想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與孔子時代相比,今天已經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科技的發展,最明顯的差別是那個時代的人早婚早育,十八九歲已為人父母,五十歲就三代同堂,被稱為「老人」了。「人活七十古來稀」,說明那時長壽的人很少。孔子算相當高壽了,也不過七十多歲。現在生活條件好,醫療發達,努努力活九十歲也不算特別罕見。壽命長了,「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人生階梯也該後移。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普通人可能不像孔子那樣早熟。在現階段,一個人能做到「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就很好。或者再晚一點,到六十歲的時候真正做到「不惑」也行。

四十歲還「惑」並不是壞事,「惑」是未來「不惑」的前提。

嚴格地說,我也沒有做到「四十而不惑」。我在四十歲左右時正在寫《新星》系列,對生活充滿激情和理想,其中總有些「簡單化」的東西。後來又經歷了許多事,那樣的經歷和人生體驗是四十歲時不可能有的。所以,我自己的「不惑」也應當在五十歲以後了。當下的大學教育相當普及,年輕人走出校門就二十多歲了,如果再讀研讀博畢業就更晚一些,事業一般開始在三十歲左右,成家基本也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三十起步」「四十而立」就很不錯。往下要爭取的是「五十而不惑」。

中國儒學奉為經典的人生信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和「齊家」都很重要。中國正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泥沙俱下。以一個作家對生活的觀察而言,我眼中看到的黑暗和不平不會比任何人少,而我自身遭遇的挫折也遠多於常人,但這並不妨礙我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面對社會。我們的每一個善舉,對於全社會來說都是正面的力量。許許多多人的許許多多似乎微不足道的努力最終會匯成一條巨流,推動這個社會進步。

所謂積極的人生態度,我的理解很簡單:做自己該做的事乃為「積極」,該做的事不做乃為「消極」。當然,對於「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乃為積極」需要加一個注釋——做自己「不該做」的事乃為「貪圖」。目標過高,野心過大,力所不能及,都是一種貪圖。真正的「不惑」就是要認請那些不應有的貪圖,並且能夠平靜地剔除它們。至於人為什麼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我的人生經驗:只有如此,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詳和幸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