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評論與序言 《十三億人樂了》序

也許都是軍人出身,所以有種天然的緣分。與王鴻鵬認識和能夠產生友誼,就是同為「當兵」者的這份天然的緣分。第一次粗讀鴻鵬的作品,有點兒像閱讀新聞稿件,也許是因為他是一名職業的新聞工作者。第二次閱讀他的作品時,感覺完全變了,變成了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故而欣然提筆作此序。

文學是什麼?文學當然是記錄社會、記錄人生和記錄心靈世界的一門學問。文學表現什麼?為什麼要表現,這是文學的使命所在,也是一個作家要掌握和弄明白的事。鴻鵬在他的這部《十三億人樂了》中,可以說是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使命,因而他和他的這部作品,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享受閱讀和感受生活的廣闊境地。

中國的醫療和醫改是一件非常大而艱難的事,是涉及十三億人的大事,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當年我們的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還要有難度,這難度難在不是你想怎麼著就可以怎麼著的。它既是醫療和醫院方面的事,但更多的是一個社會問題,一個歷史階段和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問題,這社會問題影響和涉及方方面面。「看病難、看病貴」這在中國是個十三億人人人都知道的事,人人都痛恨、人人似乎又想不出高招去解決的事。

醫療及圍繞醫療而發生的醫改工作,是一道公認的世界性難題。有報道稱,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各有各的難處,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任何一個國家的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過於超前或者滯後,都會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例如,美國是全球最發達的國家,2008年用於醫療保險的費用達2.5萬億美元,佔GDP的17%左右,人均醫療費支出達八千多美元,居全球之冠。但是,花費如此之高,衛生績效卻不高。同時,不斷增長的醫療開支,已經威脅到美國民眾的生活質量和經濟基礎。相比之下,中國人均GDP剛剛突破三千美元,2008年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約4%,年人均衛生費用僅為九百多元。我國有十三億人口,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區域差距大,並且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醫改任務更加艱巨。如何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考驗著中國的智慧。

在現實的中國社會裡,我們已經有太多的理由痛恨那些所謂的名醫、名醫院了,因為正是他們嫁禍給了中國老百姓太多的「看病難、看病貴」的活生生的殘酷現實。醫療行業本來是治病救人的善業,可就是因為「看病難、看病貴」越來越成為一種令人頭痛的現實頑疾,醫院則成了這種頑疾的發源地和藏身地。本來是救死扶傷、行善積德的地方,結果成為人人痛恨之地,這種反差叫人難以接受。誰之過?誰之罪?醫院和醫生不言,病人和民眾憤憤,其實都解決不了問題。那麼誰來為這樣一個涉及億萬人利益的事承擔責任和改錯糾偏呢?誰都清楚:醫院和醫生行動起來,問題就可以解決大半。然而由於太多的利益關係,廣大的醫院和醫生們都把病人和公眾的謾罵視為耳邊風……

呼兮!我以為這種風氣永遠不改。可看了鴻鵬的大作《十三億人樂了》,竟然激動和興奮起來,原來中國還是有大勇者呵!

大勇者,就是武廣華。

他是一名胸外科專家。然而他的功績是——用了十餘年時間成功地為中國的一個社會疾病進行了一次「胸外科手術」!武廣華了不起,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完全可以對現實和頑疾視而不見,這樣既省事又省心還得大利。可他沒有這樣,他以一個職業醫生的道德操守和對人民(特別是對弱者)赤誠熱愛,勇敢地操起「手術刀」,在自己的醫院或者說在自己的軀體上試驗著、動真格地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手術,使難上之難的醫改工作獲得巨大的成功和效益。

這是武廣華的功績,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偉大探索者和實踐者,他以自己的實踐和勇敢精神,破解了一道「世界難題」,其事迹可歌可泣。我們所有吃盡「看病難」苦頭的十三億中國人能不為之歡欣鼓舞?能不樂嗎?

然而我要著重說的另外一個成功者,則是把武廣華這樣的成功者介紹給我們的王鴻鵬。沒有他的這部《十三億人樂了》,我們面對醫改難的這道「世界難題」似乎仍然處在無奈和痛苦之中。就像一名患有重症的病人一樣,現在我們有希望了因為我們看到了復活的希望。這就是武廣華精神和「武廣華良方」。

鴻鵬先生把武廣華精神和「武廣華良方」介紹給我們這個社會並獲得傳播和推廣,讓所有原本認為沒有了希望的人感到了希望復得而為之激動與興奮,這就是文學,這就是文學所起的特殊作用!

相信讀者看了這部《十三億人樂了》,都會為中國能有武廣華這樣的醫改探索者和成功者而開懷歡樂,因為這部書帶給我們整個社會的是一種希望和實現,相信這個希望和實現能在真正想著為百姓服務的所有地區的醫界得到推廣和發揚。

讓我們一起為這樣的樂事歡呼和期待吧!

2009年五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