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生活漫步 重上井岡山

1965年5月22日,毛澤東在闊別三十八年後重上他夢牽魂繞的井岡山,寫下詞二首,其中「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等豪邁詩句從此在人們口頭傳誦。

說來也巧,當我們「中國作家走進紅色歲月」採風團來到井岡山時,有兩個夜晚的住宿被主人安排在毛澤東當年重上井岡山時留宿永新縣招待所的那一房間。對這份「特殊待遇」,我長夜不能入眠,眼前時常翻起偉人那揮就大筆,抒懷《重上井岡山》的拳拳之心和昔日指揮千軍萬馬決戰於茨坪、茶陵及黃洋界五哨五井的腥風血雨、滾滾紅塵的不平凡歲月……

在人流如織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館裡,聽著講解員講述一個個驚心動魄、催人淚下的英雄故事時,你會自然而然地站在革命先烈的遺像前默默地駐足凝視起一張張堅毅而有些模糊的臉龐,心底頓時泛起陣陣肅然敬意。「五萬餘名井岡山革命烈士,有近兩萬人是無名英雄,我們至今不知他們姓甚名誰,但他們卻與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開國元勛一樣,永遠活在我們井岡山人的心中。」講解員用她清純而低沉的聲音,將我們帶進那一個個崢嶸歲月與英魂永在的英雄土地之上。

走進八角樓,端詳小油燈下那方三尺木桌,你能依然敞亮地看到當年毛澤東起草《井岡山的鬥爭》時飽含革命信念的強烈胸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輝思想,如一炬永不熄滅的燈光照耀著中國革命從弱到強、從小到大直至全國勝利的偉大征程。

在五百里浩浩井岡山群峰之間,有一條清澈長流的江河叫富水河,它在我此次井岡山行程中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富水河很美,美得讓人心醉。從井岡山谷中淌出的汩汩水流,綿綿不絕地奔涌著,歌唱著,並且滋潤著兩岸茂盛的綠地和青山,於是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此有了一位高揚忠烈之風的偉大愛國人士——文天祥。數百年過去了,但當你站在排排古骨挺硬的大榕樹下,仍然聞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之聲。形如鉤月的富水河流經文天祥故里富田鎮,便慷慨地傾瀉出一片寬闊的胸膛,陽光下變得金光燦爛,宛如無邊無際的錦緞,河水兩岸蓊鬱松林的顫動倒影,註定要揮就「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當我們走進這座千年古村落時,你萬萬想不到在這遠山隔世的小村裡竟然見得一座座、一方方完整的明清古建築,其宏偉,其精緻,堪稱「周庄同里自相愧」。更神奇的是這裡還保存著數以百計的紅軍標語和毛澤東等當年在此居宿的無數實物和故居,只可惜這些革命文物遭風吹日晒,該早早下手保護了!富田鎮上的鄉親們在講述當年紅軍如何在此轟轟烈烈成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運動的同時,頗有幾分悲憤之情地為我們掀開了當年「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所犯下的一頁頁痛心的史幕。中共黨史上有名的「富田事件」就發生在此,那會兒有數百名紅軍排以上幹部被錯殺,差點使井岡山的中國工農紅軍面臨滅頂之災。有情的富水河以其嗚咽的纏綿,記憶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出富田鎮,隨潺潺直流的富水河東南下行二十餘里,便是當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早的另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東固革命根據地所在地東固鎮。「上有井岡山,下有東固山」,這是當年中央蘇區廣為流傳的一句鄉語,它形象地描述了革命搖籃井岡山和毗鄰的東固革命根據地之間的特殊關係。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出擊贛南,一路與敵軍屢戰失利,在「朱毛」隊伍最困難的時候,是東固人民和根據地的豐厚糧草和槍支彈藥以及充足的革命武裝,給了紅四軍將士以極大的鼓舞和補給。東固根據地後來在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其中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是選擇了這裡。黃公略等無數英烈的鮮血就灑在此地。

巍巍井岡呵,紅旗漫卷五百里。在這裡,每一個山岡,每一棵樹木,每一條河川,都映照著革命先輩浴血奮鬥的身影與雄姿。信手掬一抔土,你可聞得硝煙;摘一朵山茶花,你能諦聽英烈沖向敵營的廝殺聲……

這就是井岡山。這就是無數英烈為建立新中國而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漫山杜鵑的井岡山。

「啊呀嘞哎,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頭,碰到阿哥的腳指頭,疼在老妹我的心啊頭。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嘞,走到天邊又記心頭,老妹我等你喲長相守,老妹我等你喲到白頭……」這是我們到井岡山聽到的一首最深情而凄婉的紅歌,唱這首歌的是一位紅軍烈士的後代,她叫江滿鳳,井岡山龍潭景區的一名普通環衛工人。她謝絕了外界的重金聘請,堅持留在現在的環衛崗位上,「那樣可以讓更多到井岡山的人聽到我的歌聲,讓井岡山的精神傳播得更遠。」她說這話時臉上綻放的光芒異常美麗動人。

有一位老人名叫毛秉華,已近八十歲了,他義務講解井岡山革命史已經四十餘年,達數千場。這樣的「井岡山精神傳播者」還有很多,如退休將軍何繼明、老紅軍曾志的孫子石金龍、上海女知青楊潔如……他們是今天的紅色井岡人,是今天傳承井岡山革命精神的「星星之火」。

渼陂曾是當年紅四軍軍部所在地。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千年古村落,著實是井岡山地區保存完整的一個「人間小天堂」。據說南宋初年,陝西長安的一位梁氏富家子弟遠遷到此,歷經幾代人的苦心經營,建起了這座氣勢宏偉的鄉間巨宅。如今這裡仍完好地保存了三百六十七幢明清建築,且全村戶主的姓氏清一色的梁姓。此地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明清雕刻文化藝術融為一體。嵌置於村落之中的二十八眼大小不一的池塘,錯落有致地排成八卦圖形,象徵天上二十八顆星宿護衛著這個美麗的村寨。九曲十八彎的水渠穿行在宅前屋後,方便村民們的晨洗晚沐。鬱鬱蔥蔥、蔽天掩地的古榕和樟樹,如綠色錦緞,披拂在這座古風浩蕩、生機盎然的古村寨。

說來稱奇的是,這座歷經戰火的古村寨竟依然存留著那麼多當年毛澤東、朱德領導工農紅軍進行艱苦卓絕戰鬥的紅色印記。僅「翰林第」大殿內的「紅四軍軍部」處,各種可辨認的紅色標語就達幾十條。著名的「二七會議」舊址,朱德、彭德懷、賀子珍舊居,舊貌如故。而毛澤東的故居則更是讓我們領略了一位嗜書如命的偉人風采。這是一個書院,廳堂內一副對聯:「萬里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據說毛澤東就是看到此聯後便在此安居。老鄉們說,當年毛澤東白天在戰場上指點江山,夜晚常在此與村裡的一位老秀才論古道今、談詩數典。傳毛澤東進中南海後,其書房裡掛的就是這副對聯。

先人已逝,故物猶存。渼陂能在八百年中完好無損地保存了古村落的風貌雄姿,又能在八十餘年的滄桑歲月里精心呵護著紅色印痕和革命文物,充分體現了這裡的人民對待傳統文化和井岡山精神的那份熱愛之情,乃可敬可貴。這也不難理解這個小村落為何能出梁必業、梁仁芥、梁必禎三位開國大將軍。

五百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現在的大部分地區隸屬吉安市。這塊神奇而神聖的土地,曾經孕育了與中原同樣發達的青銅文明,以文天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章節義」之士更使這片土地呈現豐厚、硬骨的文化底蘊。歷朝歷代中有二十一位宰相、三千名進士和十八位狀元出自此地,而且這裡還是許多共和國偉人的先祖居住地。井岡山的烽火和東固蘇區三次反「圍剿」的硝煙,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核心,也締造了共和國六位元帥、五位大將、三十位上將、七十七位中將、二百七十九位少將和二十三位開國部長與省委書記,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是絕無僅有的輝煌。

呵,革命聖地井岡山,當我每一次將您深情地凝望時,彷彿在翻閱一部巨卷,那裡面的精彩傳奇和莊嚴與敬仰,總令我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2010年5月20日《人民日報》2010年散文精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