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文學感悟 人民永駐我心頭

作為一名黨培養起來的作家,我自豪和慶幸自己幾十年來一直在《講話》精神鼓舞下,努力地為人民創作、為時代謳歌,並且收穫了一些讓人民滿意的作品。

我的創作是與改革開放同時起步的。三十多年來之所以能夠持之以恆、始終如一地在文學道路上不停地奔跑,就是心中總有「人民」二字在鼓舞和激勵著我,為此我必須努力,必須向前,必須把作品寫好,寫人民的作品,寫讓人民滿意的作品。我深知,要想誕生好作品,人民既是我們的引領者、召喚者,又是我們創作好作品的源泉和方向。所以,從我從事文學創作一開始,就清楚地抱定了為人民立言的態度。改革開放初期,關注人民群眾在致富過程中的變革心態與創造力,應當是創作主流。那時期我創作的報告文學《騰飛吧,蒼龍》《中國農民世紀經典》《我的天堂》等,適時地反映了那一段的時代印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隨之而來轉型期的社會問題也多了,那時我推出的反映環境和資源方面的作品如《共和國告急》《天堂》等,及時制止和揭示了一些社會不良問題與醜惡現象。

1997年,當我看到中國高校有那麼多貧困生出現,發現他們的生存狀態是那麼艱難時,我頓時感覺有一種無法放棄的使命。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我連續走訪了幾十所高校,採訪數百人,深切地了解到中國教育必須改革的緊迫性,一部書名為《落淚是金》的報告文學作品就是在這種心境下誕生的。該作品發表後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引發了全社會關愛貧困大學生的熱潮。這讓我強烈地感受到文學的力量和文學為人民說話的意義。之後,我連續推出《中國高考報告》等「教育系列」作品,都受到高度重視。實踐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學為人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作家對人民的感情,對人民的感情是一個作家的必備條件和基本素質。只有帶著對人民、對民族和對時代的強烈感情,才能實現我們所期待的文學價值。只要心中想著人民,你的一支筆,就有可能對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一定影響,也有可能改變一個群體的命運。

文學發展史一次次證明,服務人民是文學創作的基本擔當,為人民寫作是作家的根本使命。毛澤東同志的《講話》,強調文藝工作的正確文化立場,強調文藝為人民群眾服務,深深影響了以後七十年的文學創作。我們文學工作者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所進行的一切文學創作,皆是源於對文藝為人民服務目標的傳承。今天,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號召廣大的作家要多出精品力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服務。精品力作的力度在哪裡?為什麼有些作者激情飽滿,作品能引起社會轟動和讀者共鳴,而有些作者寫出的文章則反響平平?根本區別就在於作家的創作立場和服務對象,就在於是否對人民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我作為一名幾十年在文學道路上摸爬滾打的作家,知道好作品不是想要就會來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能吃苦,會用心,用恆心。要想寫出人民滿意的好作品,就必須洞悉人民生活,要把黨和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聯繫起來,站在百姓立場上寫作,作品才會煥發出生命力。比如我的《根本利益》就是用文字的形式,呼喚社會對農民給予關注,對官員腐敗問題給予懲戒。再比如《為了弱者的尊嚴》,則是站在執政為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記述了一位人民公務員的赤誠之心。而面對災難和種種嚴峻現實的考驗,作家如何為人民分擔痛苦和表現他們的奮鬥精神,是體現作家心靈和意志的一面鏡子。每每這樣的關鍵時刻,我和諸多報告文學作家一起,總是站在最前沿,這也讓我收穫了許多寶貴素材,寫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如「非典」時我寫了《北京保衛戰》;「5·12」汶川大地震時,我三赴震區寫出《生命第一》等等。

身為一名作家,常常對國家和人民充滿火一般的熱愛。三十多年來,我之所以能創作出幾十部作品來,就是因為我的心中裝著人民的期待和為人民服務的信仰,這是我的全部動力源。在毛澤東同志《講話》發表七十周年之際,我們更應該以此精神來激勵自己,不斷創作出精品力作奉獻給人民,為國家和時代發展貢獻力量。

原載於2012年第10期《求是》雜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