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穿透歷史的迷霧 <5>天意難測民意重

一位年幼君王,經歷了種種磨練,一步一步成長起來,成為強勢明君,儘管遭遇過失敗和挫折,但他最終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成為歷史聚光燈下的千古一帝,這就是秦始皇前半生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陽光向上,可以說是正面投影的光輝形象。

投影出這個正面形象的光源,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運動。這個歷史運動結束了西周以來的列國並立,代之以統一帝國;這個歷史運動結束了遠古以來的親緣氏族社會,代之以新的編戶齊民社會。這個歷史運動,宛若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這種歷史大趨勢,經典作家稱之為歷史的必然,星相學家稱之為宿命,我稱之為天意。

中國有句古話說,時勢造英雄。何謂時勢?時,時局也;勢,趨勢也。時勢就是歷史大趨勢,就是歷史的必然,就是天意的體現。西周王室衰退以後,由新的政治社會秩序取代舊的政治社會秩序的歷史運動開始啟動,諸侯兼併,列國爭霸;到了戰國時代,各國稱王,齊秦兩國先後稱帝,天下走向統一帝國的趨勢逐步明顯。正是在這種大趨勢當中,秦國以它特有的條件順應了天意,成為實現天意的工具,逐一消滅列國,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帝國。

秦帝國建立以後,秦始皇五次巡遊天下,刻石記功,宣揚統一天下的大義。嶧山刻石文曰:「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碑文大意是說:「回首亂世之初,紛爭由分封列國開始。從此以後,戰爭無日不有,鮮血遍地長流。古往今來的混戰局面,歷代不能改正,五帝不能禁止。當今時代,皇帝統一天下,戰爭不再出現,災害得以消滅,百姓康泰安定,永久享受和平的恩惠。」我讀嶧山刻石碑文,不僅感到字句鏗鏘,意義深遠,更進而感受到此時此地的秦始皇,登高遠望,志得意滿,儼然是天意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又是一個延續了數百年的殘酷的戰爭過程。面對著秦國如狼似虎、無止無休地蠶食侵攻,執著於傳統、戀鄉眷土的各國人民恐懼悲憤;面對著宛若殺人機器的冷酷秦軍,熱愛祖國的各國人民同仇敵愾,拚死抵抗,上演了無數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行動,殘酷地強暴了各國的人心,是違逆大眾民意的。

如果我們以民意為另一束光源來照射秦始皇,投影出來的形象怕相當地陰暗冷酷,一種為列國人民所痛恨,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無道暴君的形象,鮮明地映現出來。相反,民心民意的所向,大眾的熱烈視線,都投向了抗秦的英雄。荊軻別燕國,刺秦王功敗垂成,列國人民為之扼腕嘆息。高漸離繼承荊軻遺志,舉築擊嬴政未中,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歌千古迴響。張良變賣家產,求得壯士博浪沙狙擊始皇,他那懷念祖國痛恨暴秦的深情,凝結了韓國的民心民意。屈原賦<哀郢>,訴說國都為秦軍攻佔的悲傷,哭泣百姓流離失所的苦難:「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意思是說:「反覆無常的天意啊,為何使百姓遭殃?妻離子散啊家破人亡,仲春二月啊遷徙東方。」他憂國懷鄉,親土愛民。他怨天憫人,哀怨天意之不公,悲泣民生之苦痛。

偉大的屈原,是憂國愛民的詩人。屈原所憂的祖國,是激烈抗擊秦國侵攻的楚國。屈原所愛的人民,是在秦軍的殘酷攻擊下流離失所、痛楚絕望的楚國人民。屈原的著作和人格,不僅體現了楚國的民意,也體現了列國的民意。古往今來,屈原已經成為熱愛祖國鄉土和謳歌民情民意的象徵。

天意無情,民意人性,天意和民意的離合,左右了歷史的動向。我調查秦始皇疑案,整理秦統一天下的往事,深深感到秦滅六國的歷史是一部順天逆民的歷史——天意和民意的背離,製造了無數慘痛的歷史。

秦違逆民意統一天下,暴力強行的結果,古來列國消滅,萬千生靈塗炭;十五年後,有六百年歷史的秦國也不得不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國家崩潰,王族滅絕。兩千年來,中國人民也不得不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呻吟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壓迫之下,鄉土難以自治,個性難以發揚,改革的動向難以成器,創新的萌芽難以生長,龐大帝國體制的厚重停滯,讓近代中國沉淪到落後的谷底。追根問柢,都要溯源到早產的統一帝國,箝制民意,輕視地方,以暴力維持統一,扼殺任何可能出現的新生機。

一統天下的秦帝國,雖然是早產,畢竟順應了天意。秦帝國的建立,取得了遠古以來從未有過的成功,可謂是前無古人。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為以後兩千年中華帝國的歷史,奠定了制度的基礎,規範了延續的藍圖,可謂是後無來者。秦的體制,歷代繼承,統一帝國的形態,延續至今。中國指向統一的天意,可謂是由秦帝國和秦始皇宣告的。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離合,貫穿著中國歷史。屈原傷懷自沉,逆天順民。秦始皇統一天下,順天逆民。秦末大亂,劉邦順天順民,建立漢帝國。歷經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凱復辟稱帝,是一場逆天逆民的短命鬧劇。兩千年中國歷史的基本特點,由統一帝國和民眾暴亂交替而來的王朝循環,也是出於天意和民意的聚散離合。

天意和民意,是我們洞察歷史的兩束光源,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兩個視點。從這個角度觀察開去,我們不但可以將秦帝國和秦始皇看得更清,也可以看清歷代的王朝和帝王,看清他們的明處和暗處,他們的光輝和黑暗,看清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他們的偉大和渺小。

體察天意和民意,方能通古今之變。古代社會,天意重而民意輕;現代社會,民意重而天意薄。天意超前,民意滯後;天意難測而識者少,民意可察而變數多。不從天意,難以成功;不順民意,必將遭到功成後的報復。

蓋棺論定,秦始皇千秋功罪的評說,還得留待整理秦始皇晚年史實之後。

以史為鑑,當權者順天重民,調和天意和民意,可謂是須臾而不可忘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