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穿透歷史的迷霧 <7>秦楚「袍澤之親」

源遠流長的秦楚聯姻結盟,從秦穆公時代開始。秦穆公晚年,秦國與晉國關係惡化,秦晉之間的關係,由友好轉為敵對,戰爭不斷。西元前六二七年,秦晉有崤之戰,晉軍在崤(今河南洛寧北)大敗秦軍,以此為契機,秦國開始援引楚國以對抗晉國,秦楚兩國間的盟國關係,因為聯姻而加強。

秦穆公死,兒子秦康公即位。康公時代,秦國與楚國的關係愈益親密。康公六年,楚國遭遇饑荒,以庸國為首的周邊屬國叛亂,秦國派遣軍隊協助楚國平定叛亂,消滅了庸國,送還歸楚。這個時候的秦楚關係,被歷史學家比喻為同屈同伸的手肘和手臂,譽之為「秦之親楚,何其至也」。

秦楚兩國的婚姻同盟關係,到了秦景公的時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景公的妹妹嬴秦,出嫁到楚國,是楚共王的夫人。景公十三年,秦楚聯軍進攻晉國。十六年,楚秦聯軍進攻宋國。就在這一年,嬴秦回到秦國省親,同時,楚國也下聘禮為公子求取秦妻,通過夫人外交,不斷地加強兩國關係。著名秦史專家馬非百先生評論說,秦景公以來,繼承父親桓公的遺志,繼續與楚國聯姻結盟,共同對抗晉國,「秦、楚間之和好關係,前後幾及百年,未或稍衰」。

到了秦景公的兒子秦哀公的時候,秦楚間親密的聯姻結盟關係,發展到了頂點。

秦哀公三十一年(前五○六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大敗楚軍,攻佔了楚國的首都,楚國幾乎亡國,逃亡在外的楚昭王派遣大夫申包胥赴秦告急求援。這件事情,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有名的故事,叫作申包胥哭秦庭,見於《左傳》定公四年。

這個故事說,申包胥來到秦國以後,秦哀公未能馬上答覆,讓他回到使館休息等待。申包胥拒絕休息,在秦庭倚牆痛哭,日夜哭泣失聲,七天七夜滴水未沾,終於打動了秦哀公,迅速派遣秦軍入楚救援,擊敗吳國軍隊,楚國得以重建。

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當然是帶有誇張的傳說。秦國之所以出兵救援楚國,並不是因為申包胥的哭聲和淚水如何地哀傷動人,而是出於秦楚兩國的婚姻聯盟緊密無間。楚昭王的母親是出自秦國的夫人,昭王本是秦國母系的王子,楚國是秦國最重要的盟國。吳國進攻楚國,後面有晉國的支持,秦國與晉國抗衡,離不開楚國的援助。對於當時秦楚兩國間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用同穿戰袍襯衣的「袍澤之親」來加以形容。

秦哀公派遣秦軍救楚時,曾經親自賦詩<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被保留在《詩經.秦風》裡,大意是:誰說沒有衣裳?與你同穿一件戰袍。君王要起兵,我修整戈矛,與你共同對敵。誰說沒有衣裳?與你同穿一件內衣。君王要起兵,我修整戈戟,與你共同備戰。誰說沒有衣裳?與你同穿一件戰裙。君王要起兵,我修整甲兵,與你共同赴陣。比喻同一戰壕的戰友之情的「袍澤之親」的語源,就是出自這裡。歷史偵探奉命補寫<秦外戚列傳>到這裡的時候,情不自禁,生發一句概括性的感慨:「秦楚袍澤之親,於茲為盛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