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秦國和楚國被中原各國視為文化落後的夷狄,秦國被視為西戎,楚國被視為南蠻,他們都不是所謂的華夏正統。秦楚這兩個特殊的國家,古來就有特殊的關係,兩國王室代代通婚,建立起了久遠而牢固的聯盟關係。與此相應,在秦楚兩國的內政上,楚秦兩系的外戚也起著相當重大的作用,秦始皇一生中多種疑案的謎底,都糾結在秦國國內楚系外戚的根子上。
遺憾的是,由於史料的欠缺,秦楚兩國的婚姻和外戚的情況是不清楚的。不僅今天的我們不清楚,司馬遷的時代就已經不清楚了,所以,一部《史記》對此多是語焉不詳,可謂是兩千年來的歷史黑洞。
深不可測的歷史黑洞,不時有驚動世人的火山噴發。西元十一世紀初,以中國的年曆計,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間(一○五六—一○六三年),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出土了一件秦代的石刻,上面刻有古樸的文字,全文一共三百二十六字,內容是秦王遣使宗祝(巫師長)向大神巫咸詛咒楚王不道,祈求打敗楚國的文章。這塊刻石,被稱為<告巫咸文>石刻。
<告巫咸文>石刻出土的時候,蘇東坡正巧在鳳翔府做簽書判官,作為州府幕僚,負責文書工作。多才多藝的蘇東坡愛好古物,他非常興奮,將石刻移送到州府的便廳保管,並且作了一首<詛楚文>詩,感慨石刻文內容的古奇,也就出土的情況作了說明。經過蘇東坡的介紹,這件事情轟動了當時的文化界。不久,大文學家兼歷史學家的歐陽修對刻石的文字做了考證,眾多的文人學士也紛紛為之題詠、著錄和考釋,掀起了一陣好古的熱潮。後來,愛好文化的風流天子宋徽宗得到這塊刻石,將它納入御府收藏。
北宋是中國金石學(文物收藏和鑑定)興起的時代,不僅文人學士愛好古物,官府也重視收集。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年),蔡挺出任渭州知州來到平梁(今陝西平梁),收集到一件石刻,文字內容同<告巫咸文>幾乎一樣,只是祈禱的大神換成了大沉厥湫。由此,這塊石刻被稱為<告大沉厥湫文>石刻。蔡挺非常喜愛這塊石刻,將它移送到官廳保管。後來,蔡挺調任到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御史台,這塊刻石也就隨著到了南京的蔡府。
據說,當時洛陽還出現了另一塊文字內容幾乎一樣的刻石,祈禱的大神是亞駝,被稱為<告亞駝文>刻石,也是蔡挺收集到的。不過,這件石刻是一件贗品,大概蔡挺已經看出來了,所以,他沒有收藏,而是將它留給了別人。
歷經宋金之間的戰火,北宋滅亡以後,上述三件刻石都下落不明,原始的拓本也見不到了。到了南宋時代,方才有根據原始拓本拼湊而成的兩種拓本出版,被稱為<絳帖>和<汝帖>。到了元代至正十九年(一三五九年),又有一種摹刻的拓本刊行,被稱為《元至正中吳刊本》。這三種刻石文的拓本,一直流傳下來了。
一九三四年,著名金文專家容庚先生根據<絳帖>和<汝帖>內容作了歷史學的考釋。一九四七年,郭沫若先生又根據《元至正中吳刊本》再次作了考釋。一九九五年,戰國史大家楊寬先生又就石刻文的歷史背景和詛咒的儀禮習俗做了精密的論證說明,這件一千多年前出土的石刻文的種種情況,大體是清楚了。
歷史偵探家傳有好古的情結,近年以來,對於古代的遺址和出土的文物,更是情有獨鍾。對於<詛楚文>刻石,字字句句推敲,反反覆復摹寫,不僅贊同三位專家的鑑定,而且深感<詛楚文>的史料價值,還遠遠沒有發掘出來。為了繼續發掘<詛楚文>所包含的歷史資訊,我首先將三件石刻文的基本情況簡要地歸納如下:
一、三件石刻文,除了祈禱的大神不同,分別為巫咸、大沉厥秋和亞駝外,文字相同,都是寫秦王派遣祝宗(巫師長)詛咒楚王不道,祈禱打敗楚國的內容,所以,一般通稱這三件石刻文為<詛楚文>。
二、三件石刻中<告巫咸文>刻石與<告大沉厥湫文>刻石是真品,做成於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三一三年)。當時,楚國發兵進攻秦國,文中所詛咒的楚王就是在位的楚懷王。<告亞駝文>刻石為贗品。
三、<詛楚文>刻石的出土,不僅使我們了解到古代秦國詛咒巫術的實情實況,文中所揭示的大量史實,填補了歷史的空白,第一次為我們揭示了秦楚兩國三百餘年來結盟聯姻的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