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穿透歷史的迷霧 二、《史記》失載了的歷史<1>又是司馬遷的錯?

《史記》採用了不可信的歷史故事,這個故事經過別有用心者的改造,套在了秦始皇的頭上,這就是本書的第一案,生父之謎的謎底。這個謎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由於史書的誤載而引發的編造。

那麼,本書的第二案、第三案、第四案——秦始皇的弟弟為什麼反叛?嫪毐之亂的真相是什麼?昌平君又是什麼人?秦始皇後宮的情況為什麼沒有記載?——這些問題的謎底又在哪裡呢?

我們已經解明,秦始皇的弟弟成蟜是韓夫人的兒子,他得到夏太后的寵愛,在他的一舉一動後面,處處都是韓系外戚勢力的影子。秦始皇的假父嫪毐是帝太后的面首和寵臣,他的起伏成敗,不過是趙系外戚勢力興衰的縮影。秦始皇的表叔昌平君熊啟,是華陽太后的親族和親信,他是代表楚系外戚執政的頭面人物。至於秦始皇的子女們,他們都分屬不同的外戚勢力,扶蘇應當是楚系的公子,胡亥可能是趙系的公子……如此綜合下來,一個共同的歷史背景,就在本書第二、三、四案身後浮現出來:這就是秦國王室中不同的外戚集團勢力的存在。

根據我們破解疑案的過程和結果來看,這個共同的歷史背景,應當就是第二、三、四案共同的謎底。歷史上之所以會出現這三件疑案,是由於史書對於秦國王室中存在不同的外戚集團這件重大的史事失載,留下了巨大的歷史空白,造成了歷代的不解和誤解。如果我們要追究責任的話,司馬遷仍然是脫不了干係的,因為他沒有為《史記》撰寫《秦外戚列傳》,問題就出在這裡。

看來,又是司馬遷的錯?

司馬遷在《史記.外戚世家》中說:「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示有外戚之助焉。」這句話是說,遠古以來開創基業和繼承祖業的帝王,並非僅僅依靠自己內在的德行,還得依靠外戚的幫助。司馬遷所說的外戚,就是帝王的母族和妻族,他們是世襲王權體制下極為重要的政治勢力,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非同尋常的作用。對於這一點,司馬遷是有相當充分的認識的,所以,他在寫《史記》的時候,特意編撰了<外戚世家>。

《史記》是通史,<外戚世家>本來應當從王權世襲的起頭開始,從夏商周秦一直追溯下來;但是,翻開<外戚世家>,司馬遷的具體敘事,是從西漢初年開始的,從劉邦的夫人呂后家族一直到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一族。對於西漢以前歷代的外戚,司馬遷都一筆帶過,省略不記。司馬遷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他是想隱瞞歷史,還是另有原因?對於這個問題,還得召喚司馬遷出庭作證,請他為自己著作的漏洞做具體的說明。

對於這個問題,司馬遷在<外戚世家>中有一句感慨深沉的話,他說:「秦以前尚略矣,其詳靡得而記焉。」他這是說,秦以前的歷代外戚,由於史料缺乏,已經無法做詳細而系統的記敘了。這句話雖然簡短,卻是直接的證詞。看來,司馬遷沒有隱瞞歷史的嫌疑;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想寫秦以前的外戚列傳而沒有資料,只能暫付闕如,望洋興嘆了。

事情追查到這裡,歷史法庭可以做出一個比較公正的結論了:一,本書第二、三、四案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史書的失載而引發的諸多盲點。二,這個引發諸多盲點的失載,起因於《史記》缺了<秦外戚列傳>。三,《史記》之所以缺了<秦外戚列傳>,是因為司馬遷沒有足夠的資料。四,在失載的問題上,司馬遷是沒有道德和刑事責任的。

歷史法庭在作出了上述結論以後,也藉此機會表示一點審理之外的看法和希望。首先,歷史法庭以為,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工作是有欠缺的,對於因為這種欠缺而引發出來的種種不解和誤解,對於當事人所造成的名譽損失,我們深表遺憾。其次,作為一種希望,歷史法庭建議歷史偵探在已有的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努力,考慮能否為《史記》補寫一篇<秦外戚列傳>,以求對疑案的破解,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對先祖的事蹟和名譽,作一個完整的恢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