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穿透歷史的迷霧 <9>移花接木的線索

春申君獻有孕之女這個故事的真假虛實、來龍去脈大體清楚以後,我們自然會繼續追問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故事又是如何移花接木地扯到呂不韋身上,別有用心地編造出秦始皇不是莊襄王的兒子的故事呢?

《史記.春申君列傳》所載的春申君獻有孕之女故事,是用這樣的話收場的:春申君被李園埋伏的武士殺死,家族被誅滅以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亂於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

這句收場白是說,春申君獻給楚考烈王的有孕之女,也就是李園妹所生下的兒子,被立為王,即是楚幽王。這一年,是秦始皇即位的第九年。嫪毐在這一年叛亂,被發現,誅滅三族,呂不韋也因此被廢相。

《史記.春申君列傳》本來是講楚國的事情,講完春申君、李園、楚幽王的事情後,突然筆頭一轉,扯到秦始皇、嫪毐、呂不韋身上去了,很有些不自然。不但不自然,而且這種不自然的寫法,很容易使人產生一種聯想,春申君、李園和楚幽王的事情,與秦始皇、嫪毐和呂不韋的事情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

我們已經說過,司馬遷是嚴謹的歷史學家,他是不編故事的。但是,他是喜歡聽故事的,他在編撰《史記》的時候,為了豐富紀事的內容,選取了一些既有的歷史故事作為史實寫進書中。他在選取這些歷史故事時,首先面臨著如何判斷真偽,如何取捨留存的問題。同時,他在選取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還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難題,這就是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多是當時游士們的口頭講述,外交辭令之間插入的話引子,沒有紀年,時間混亂,他必須為它們確定年代後,才能寫入史書。

打個比喻說,這些戰國故事,都是些飄浮在空中的樹葉,天上地下,隨風起舞;作為文學作品來讀,生動有趣,不過,作為史料來使用的時候,就虛無縹緲了。歷史學家首先得豎立一根時間的樹幹,再將這些無根的樹葉採集下來,經過選擇,然後黏貼到樹幹的適當位置上去。這個做法,是歷史學最基本的工作,叫作「以年繫事」,就是用年代將事情拴起來。

春申君獻李園妹的故事,是從戰國游士們講的楚國故事中選取的,本身沒有確切的年代。楚國的史書,同戰國各國的史書一樣,由於秦始皇焚書的原因,都被燒毀了,楚國歷史的確切年代,也失去了可靠的文獻依據。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是用什麼樣的時間樹幹將這個故事拴住,確定它的年代的呢?

秦始皇焚燒各國的史書,卻沒有焚燒秦國的史書。秦國的史書,到司馬遷的時候儘管已經殘缺,但確切的年代是有的,司馬遷是仔細閱讀了的。在秦以外的各國史書被燒毀,秦以外的各國歷史年代不清的情況下,司馬遷想出了一個補救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從秦國的史書中選取一些年代準確的事情,放到其他國家的歷史中作時間的標竿。換句話說,就是用秦國的歷史作樹幹來黏貼其他國家歷史的樹葉。春申君之死這件事情,在楚國的歷史上沒有確切的紀年,司馬遷判斷大體相當於秦王政九年左右,與秦國發生嫪毐之亂、呂不韋也因此被廢相的事件在時間上大體相當。太史公如此黏貼的結果,故事就成了楚國的事情、秦國的時間這種不自然的怪樣子。

不過,這個不自然的怪樣子,也實實在在地提醒了我們:戰國時代,是各國密切往來的時代,各國的歷史,都是跨國的歷史。作為秦始皇父輩的呂不韋、子異和趙姬等人,與作為楚幽王父輩的春申君、考烈王和李園妹等人,都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們不但生活在同一天空之下,他們之間也可能有實在的交際和往來。特別是楚考烈王熊元,他在王太子的時代,曾經在春申君的陪同下在秦國首都咸陽做過十年的人質,他曾經在秦國娶妻生子,與秦王室結下了親緣關係,他與子異之間,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親密關係。

也許,正是這種時間上的同時同代,事實上的實在關聯,成了後來好事者編造同類故事的著眼點和切入點。想像力豐富的好事者,特別是如同小報記者狗仔隊員一類的人,由同一時代的這種類似的關係,自然會聯想到,春申君與考烈王關係密切,他有如此緋聞,楚幽王竟然是私生子!呂不韋與莊襄王也是關係密切,呂不韋豈非也有類似的緋聞,秦始皇也未必不是私生子?

歷史疑案追查到這裡,春申君獻有孕之女故事的歷史背景已經清楚,同時,這個故事又是如何移花接木轉嫁到呂不韋身上的線索也找到了,看來,歷史偵探可以結束本案的調查,交出一份最終報告書了。事實上也確是如此,報告書提出,得到了歷史法庭的認可,可是,在該報告即將張榜公之於眾的時候,最終審閱報告書的審查官們又提出了疑問:春申君獻有孕之女的故事,是楚王負芻之徒在政變前後編造的,這是令人信服的結論。這個故事移花接木到呂不韋身上,也是可以接受的,不過,這個故事究竟是誰,在什麼時候編造出來的呢?如果歷史偵探能夠有一個說法的話,我們將覺得更有說服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