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案】尋找秦始皇的表叔 <3>破解「丞相狀」

有了這個線索以後,我們的搜查工作就可以進入收網階段了。

查閱史書,秦王嬴政即位以後,第一位出任丞相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呂不韋。他在嬴政的父親莊襄王時代一直擔任丞相,嬴政即位以後繼續留任。莊襄王在位三年,呂不韋作了三年丞相。莊襄王去世以後,呂不韋從秦王政元年開始,被尊為相國,又擔任丞相職務長達十年之久。秦王政十年,呂不韋受嫪毐之亂牽連被免去相國一職。呂不韋免相以後,誰接替他出任丞相,史書上沒有記載而出現了十六年的空白。

經過十六年的空白以後,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丞相的名字才再一次出現在出土文物之上。這件文物叫作「始皇詔銅方升」,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刻有銘文如下:

廿六年,皇帝盡併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皆明之。

我們先來解釋前半句。廿六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這一年,秦統一天下,秦王嬴政稱皇帝。諸侯,指楚、齊、燕、韓、趙、魏等各國。黔首,指老百姓。黔是黑色,首是頭部,人用黑色頭巾纏頭,稱為「黔首」。秦從這一年開始,正式稱民為「黔首」。前半句話是說,二十六年,皇帝統一天下,各國萬民終於獲得安定,立尊號為皇帝。

我們再來解釋後半句。詔,下達詔書。狀、綰,接受詔書的兩位丞相的名字。法度量,規範度量衡。則不壹,將不一致的統一起來。嫌疑者皆明之,有疑難的都使其明確。這句話是說,於是皇帝詔令丞相狀和丞相綰,規範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統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確。

這個詔書,我們簡稱「二十六年度量衡詔」。這個詔書,刻在統一後使用的升、權、量等各種量器和衡器上,是規範秦帝國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文件。

這個詔書上的丞相狀,姓隗名狀;丞相綰,姓王名綰。他們的姓名,是見於史書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第二次巡遊天下,曾經在琅邪山(今山東膠南)刻石頌揚始皇帝統一天下的功績。在琅邪石刻上,隨行大臣們的名字都被刻上去了,隗狀和王綰這兩位丞相的名字也在其中,丞相隗狀排名在前,當是右丞相,丞相王綰排名在後,當是左丞相,同「始皇詔銅方升」的排名順序是一致的。

追蹤調查到這裡,我請問大家,「十七年丞相啟狀戈」上面的「丞相狀」究竟是誰,應當是可以推想得到了吧?

毫無疑問,「十七年丞相啟狀戈」上面的「丞相狀」,就是二十六年「始皇詔銅方升」上面的「丞相狀」,他們應是同一個人,就是隗狀。隗狀在秦王政十七年時已經擔任著丞相,因為排名在丞相「啟」後,當是左丞相。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時,他已經排名在前,擔任右丞相,直到二十八年還在任上。想來,他擔任丞相的時間,至少在十二年以上,算是一位老資格的總理大臣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總理大臣不明的歷史,由此而被填補了一半。

「丞相狀」是丞相隗狀的情況清楚以後,我們就可以將見於文獻和文物的,在秦始皇在位期間擔當過丞相(包括相國)的人排列如下:

︷秦始皇時期丞相表︸

時間

丞相

資料來源

秦王政元年 相國呂不韋

《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王政10年 丞相昌平君

《史記索隱》

秦王政17年 右丞相啟、

<17年丞相啟狀戈>

左丞相隗狀

秦王政26年 右丞相隗狀、 <26年始皇詔銅方升>

左丞相王綰

秦始皇28年 右丞相隗狀、 《28年泰山刻石》

左丞相王綰

秦始皇34年 右丞相馮去疾、《史記.秦始皇本紀》

左丞相李斯

秦始皇36年 右丞相馮去疾、《史記.秦始皇本紀》

左丞相李斯

通過這張表的排比,我們可以看出:在始皇帝在位的三十七年間,出任丞相者至少有七個人,他們分別是呂不韋、昌平君、□啟、隗狀、王綰、馮去疾和李斯。七位丞相當中,五位都是史書上有記載的,有名有姓。

第二任丞相昌平君,是我們根據《索隱》的史料補上去的。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兒子,他應當姓熊,不知道名。第三任丞相「丞相啟」是我們根據銅戈的銘文補上去的,不知道姓。昌平君在秦王政十年開始出任丞相,秦王政十七年啟在丞相任上,我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昌平君熊□與丞相□啟會不會是同一個人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