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帝國的崩潰 十、秦亡的歷史教訓

<前言>我整理秦末的這一段歷史時,深感那是唯利無恥的英雄時代。在那個時代,人人唯利是圖,個個急功近利,周圍都是生死搏鬥,到處遍布爾虞我詐,成者為王敗者寇,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們,何曾有暇於道德倫理。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蓋棺論定,講的是一個人的功過是非,要到死後方才能作出結論。不僅個人如此,歷史事件,王朝國家,政權組織也是如此。客觀而中肯的評價,都需要在完結之後。時間宛若流水,滌蕩人事的浮塵,歷史宛若碑銘,寫定古今的是非。

在本書中,我從劉邦的出生開始整理歷史,鳥瞰俯視到始皇帝去世,大體只是一片粗梳掠影。從二世胡亥登台以來到秦帝國的滅亡,則是步步追尋,詳細道來。敘述到項羽一把大火將秦都咸陽燒了個乾乾淨淨時,禁不住傷痛感懷,思緒萬千。

自西元前三百五十年秦徙都咸陽以來,經過秦孝公、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秦王近一百五十年間的經營建設,咸陽的規模氣勢,已經是虎視天下的雄都大城。始皇帝統一天下,咸陽大規模擴建成為帝國的首都,舊宮咸陽在北,新宮阿房在南;渭水灌都比況天漢銀河,橫橋南渡比況天帝出行,又在咸陽北坂原上仿造六國宮室,收羅燕齊楚珍寶,安置韓趙魏美人,房檐俯首,殿堂低頭,宛若各國囚虜之王。當時當地,秦帝國是天下世界,始皇帝是萬王之王,帝都咸陽,是何等一種雄偉繁華的景象!

秦滅以後,秦宮化為灰燼,咸陽廢為丘墟,百年繁華帝都,一時灰飛煙滅。時過二千年,當我追尋歷史來到咸陽帝都故址時,荒野土丘,斷瓦殘磚,灰濛濛天地之間,何處可以尋得往口的蹤影?

秦都咸陽的故址,在今天的咸陽市渭城區窯店一帶,屢經渭水改道的沖刷,已經是往事舊跡難尋。西漢建國以關中為本,劉邦稱帝以後,在咸陽東南的渭水南岸,依據殘存的秦宮舊址,重建帝國都城長安,將一時斷絕的秦帝國遺業,又重新繼承下來。西漢二百年,長安始終是帝都。東漢二百年,東都洛陽,長安是西都。歷代至於隋唐,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的兩都格局不變。宋都開封,元明清定都北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漸東移北上,關中終於冷落荒廢,直到今天。

偉大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秦帝國的首都咸陽,大約經過一百五十年的輝煌而突然毀滅。秦國關中形勝之地,居高臨下控制中原大地的地理優勢,大約延續一千二百餘年方才自然衰落。不過,秦始皇所開創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統一帝國的政治形態,卻延續了二千餘年。兩千年來,秦帝國並沒有死去,而是以不斷改進變通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與此相應,秦帝國興亡的歷史教訓,自西漢建國以來直到今天,也不斷地被總結,不斷地被爭論,不斷地被提起,作為與大一統中國同生共死的課題,還將不斷地持續下去。

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歷史總結,最著名的莫過於賈誼的<過秦論>。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他敘述秦末風雲突變的歷史說:「到了始皇帝,繼承祖上餘蔭,揮動長鞭而駕馭海內,吞併兩周而滅亡諸侯,古來至尊王侯被踐踏於地,往昔紛爭萬國被整合統一。」秦居高臨下,征服天下的氣勢,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然而。始皇帝猝死屍骨未寒,戍卒陳勝帶領數百人「砍伐樹木作為武器,高舉竹竿用作旗幟。天下回應宛若流雲匯合,攜糧追隨宛若物行影從。並起於山東各地的英雄豪傑,一舉滅亡秦帝國。」秦急劇土崩瓦解,迅速滅亡的敗相,宛若枯枝敗葉被狂風席捲,又是何等的慘痛淒涼。

賈誼以為,秦帝國之所以速亡,秦始皇、秦二世和末代秦王嬴嬰三位君王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三位君王的共同錯誤,就是面對已經變化了的形勢而沒有改變施政的方針。他說:「始皇帝自我滿足而不聽從勸諫,堅持錯誤而一意孤行。秦二世繼承始皇帝的方針政策不變,施政暴虐而加重禍患。到了秦王嬴嬰的時候,國勢危弱而無輔無援,孤立無親而救敗無方,三位秦王,終身迷惑於過錯而不能覺悟,終於導致秦帝國的崩潰速亡。不可不謂事在情理當中。」

賈誼進而以為,秦亡過錯的首因在於始皇帝。他說:兼併天下的人崇尚詐計武力,安定危亂的人重視順應平衡。攻取和守衛、開創和守成,事業不同,思路方法也不一樣。然而,始皇帝結束戰國統一天下以後,思路沒有調整,政策沒有改動,思想依然停留在戰國,繼續用戰爭時期的方針政策處理建設鞏固的新局面,完全是藥不對症,犯了攻守勢異的政策性錯誤。這種施政的結果,激發國內外的種種矛盾,使秦帝國始終處於高速運轉的狀態,民生困窮、緊迫而不得安寧,形成人心思亂,乾柴遍地的「危民」態勢。

二世即位以來,天下人民殷殷盼望政策有所變化,希望新政府能夠糾正始皇帝政策的偏差,減免賦稅徭役,寬緩嚴刑峻法,使人民安居樂業。然而,二世不明察形勢,不順應民心,頑固堅持始皇帝的既定方針,驪山始皇帝陵尚未完工,又追隨始皇帝故轍巡遊天下,承接始皇帝遺業重開阿房宮工程。濫施刑怯,殺宗親,誅功臣,臣民困苦絕望,上至公卿大臣,下至庶民百姓,人人自危不安。從而,陳勝揭竿而起,登高一呼,宛若火星點燃乾柴,天下回應成燎原之勢,舉國動亂成不可收拾的敗亡態勢。

嬴嬰即位以後,仍然沒有覺悟,孤立而沒有輔佐,救敗而沒有方策。假若嬴嬰有平庸的才能,能夠得到中等人材的輔助,只要能夠固守關中,依據險要的地勢,就能夠將諸侯各國阻止在秦國本土之外。由此秦國可以休養生息,重振國勢,再創偉業。

我讀歷代有關秦亡的歷史總結,就貼近歷史具有真知灼見而言,沒有超越賈誼<過秦論>者。賈誼出身於漢高帝六年(前二○一),也就是劉邦擊敗項羽,再次統一天下的第二年,以時代而論,他是漢初的人,時間緊接秦末,歷歷往事,如在眼前。賈誼是洛陽才子,他的恩師是河南太守吳公。吳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學生,也是李斯的同鄉,對於秦朝末年的佚聞掌故、風雲人物,可謂瞭如指掌。賈誼年少受吳公賞識,多受吳公教誨栽培,他對亡秦的了解感受,都是直接的言傳身教。賈誼受吳公推薦,出入於漢代宮廷,他受寵於漢文帝劉恆,參與諸多重大的政治決策。賈誼站在漢朝政府的立場上總結秦亡的經驗救訓,以史為鑑,為文景之治製作規劃藍圖,他的<過秦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資治通鑑的實施。正是由於賈誼身處這種特殊的環境,決定了<過秦論>對於秦亡的歷史總結,無與倫比地貼近歷史,其真知灼見,歷兩千年而生鮮活力不減,經世致用如在眼前。

不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局限。過於遠離歷史,可能因為時代的久遠而失真,過於貼近歷史,也可能因為利害的糾葛而偏頗,特別是當我們處理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歷史文明的時候,有些真相和教訓,需要歲月的蕩滌,時間的沖刷,方才能夠顯現出來。

我整理秦末的這一段歷史時,深感那是唯利無恥的英雄時代。在那個時代,人人唯利是圖,個個急功近利,周圍都是生死搏鬥,到處遍布爾虞我詐,成者為王敗者寇,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們,何曾有暇於道德倫理。李斯入秦,先投靠呂不韋,呂不韋敗亡,他緊跟秦王政。李斯向秦王政推薦同學韓非,又進讒言毒殺這位舊日同窗。沙丘之謀,李斯與趙高聯手偽造遺詔,消滅政敵扶蘇和蒙恬、蒙毅兄弟。當趙高與二世親近而自己被疏遠時,他又與老臣們聯手欲誅趙高,結果反被趙高設圈套陷害。一切唯利是圖,沒有絲毫仁義道德。項羽與章邯在安陽結盟起誓,接受二十萬秦軍投降,三個月後,又在新安將投降的秦軍活埋了乾淨。有何信義可言?只是為了眼前的打算。劉邦與趙高合謀殺秦二世共王關中,與秦軍約降後再突然進攻。有何信義可言?都是陰謀詭計。

在那個時代,角逐於歷史舞臺上的政治人物們質樸勢利,不受道德倫理的約束,他們以為人生的根本在於利益,利益的所在,就是行動的所在,利益與道德無緣,當利益與道德不合的時候,拋棄道德。而道德倫理的規範建設,遲遲要到漢王朝建立近百年之後。

道德倫理,影響國家命運。我整理秦末的歷史寫到阿房宮驪山陵的修建,寫到北擊匈奴築長城,南修鴻溝征南越時,強烈地感到一味地追求進取發展導致了社會的不穩,是秦帝國毀滅的原因之一。當我寫到趙高設圈套陷害李斯,發動政變逼迫二世自殺時,又強烈地感到秦國多年奉行功利主義,忽視道德倫理的規範和人文教育體系的建設,終於走極端到道德底線淪喪,上上下下人心離散,也是秦帝國毀滅的原因之一。

秦亡的歷史教訓,不可不謂深刻而現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