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章邯撐危局 三、戲水之戰的秘密

<前言>抵達戲水以後,迅速揮軍西進,一舉攻克咸陽,正是周文既定的戰略目標,豈能有止軍不進、貽誤戰機的稍許躊躇?合理地推想,周文軍之所以未能渡過戲水西進,不是不進,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當是遭遇到了無法西進的意外阻擋。

周文軍停留戲水未能迅速進軍咸陽一事,因為史書缺環失載而成千古疑案。

從爾後的歷史來看,周文軍滯留戲水,是大澤鄉起兵以來秦楚間軍事形勢的重大轉折。對於張楚政權來說,乘風雲突變之勢,一舉攻入咸陽消滅秦帝國的可能前景,宛若電光幻影,轉瞬即逝。從此以後,張楚軍失去進取之力,節節敗退,不久就被消滅。與此相對,秦帝國由此贏得了喘息的時間,從猝不及防的慌亂中清醒過來,得以動員集結秦軍,開始東進反擊,一時轉危為安。古往今來,同情張楚陳勝者,無不為周文軍停留不進惋惜。讀書論史者,往往批評周文未能迅速揮軍西進,犯了重大的軍事決策錯誤。

周文軍的這種錯誤,用現代戰史上的成例來比況的話,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敦克爾克之戰。一九四○年五月,閃電橫掃歐洲的德軍主力,將一敗塗地的英法聯軍追逼到加來海峽的敦克爾克。五十公里寬的險惡海岸,四十萬聯軍絕路逢生的唯一希望,就是乘船渡海撤退到英國。對於聯軍來說,他們最緊迫的需要,就是時間,那怕是一分一時一天。奇怪的是,五月二十四日,已經逼近敦克爾克、即將切斷聯軍退路的德軍裝甲部隊突然停止了前進,直到五月二十七日方才恢復進攻。三天的時間裡,英法聯軍從混亂中鎮靜下來,構築起固守海岸的防線,撤退計劃得以緊急實行。六月四日,德軍攻克敦克爾克,四萬聯軍後衛部隊被俘,然而,三十三萬聯軍主力已經順利撤退到英國。正是這支保存下來的有生力量,成為爾後聯軍重建的根本。敦克爾克之戰,也由此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由盛而衰的轉折。

戰爭是藝術,千載難逢的戰機,轉瞬即逝。敦克爾克戰役,德軍為何突然停止前進,由此喪失全殲英法聯軍的戰機?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五月二十四日希特勒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至於希特勒為什麼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至今仍然是未解的歷史之謎。有研究者說是出於德軍統帥部對進軍過於快速的裝甲部隊的擔心;也有研究者說是出於希特勒希望與英國作政治交涉的失誤。不管原因何在,歷史性的錯誤已經鑄成。

我追究秦末的歷史到戲水周文,聯想古今,感慨萬端之餘,每每心存疑慮。周文其人,是陳勝政權中難得的軍事人材。戰國末年,他在項燕軍做視日,身為作戰參謀參加過秦楚大戰;吳廣軍滎陽受阻,他出奇策,領奇兵,一舉攻下函谷關,集結數十萬大軍抵達戲水東岸,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抵達戲水以後,迅速揮軍西進,一舉攻克咸陽,正是周文既定的戰略目標,豈能有止軍不進、貽誤戰機的稍許躊躇?合理地推想,周文軍之所以未能渡過戲水西進,不是不進,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當是遭遇到了無法西進的意外阻擋。

司馬遷記載周文軍在戲水停留的事情,主要見於《史記.陳涉世家》。司馬遷說:周文「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對於這段重大史實,僅僅用了聊聊十六個字。據這十六個字所言,周文一邊進軍一邊擴大軍隊,一直抵達函谷關,擁有戰車千乘,兵士數十萬,進而抵達戲水,駐軍於此。對於周文軍為何在驪山停留不進,完全沒有交代,緊接著就說章邯請准二世赦免驪山的刑徒和奴隸,編入軍隊擊敗周文,周文軍退出函谷關。

周文攻破函谷關抵達戲水與秦軍大戰,是在二世元年九月。戲水戰敗後退出函谷關,在曹陽(今河南陝縣西南)與秦軍又戰,戰敗,是在二世二年十一月。退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再與秦軍激戰,兵敗自殺,是在曹陽之戰後的十餘天。三個月間,秦楚間數十萬大軍三次大戰,其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史記》僅僅用了八十餘字記載這段史事的流程,對於具體的戰況,完全沒有提及,特別是關於秦軍的情況,除了主帥章邯的名字和他提議赦免刑徒、奴隸編入軍隊的聊聊數語外,更是一概闕如。我多次感慨,古史往往是掛一漏萬,掛一漏萬的記事,受文言文語體的限制,往往語焉不詳;細節的闕如,更是通行慣例。與此關聯,周文數十萬大軍為何在戲水停留不前,坐失一舉攻入咸陽之戰機的千古疑案,依靠現有的史書文獻,不可能得到解答。歷史真相的解明,必須另尋出路。

西元一九七四年三月,在驪山秦始皇陵園東側,發現了兵馬俑坑。一、二、三、四號俑坑中,八千餘具兵馬俑,按照作戰陳兵的陣式排列,忠實地再現了帝國秦軍的原貌。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兵馬俑的風格,完全是寫實:四個俑坑的排列,是秦軍的實戰布陣;兵馬俑的塑造,以實在的秦軍部隊為原型;八千餘件兵馬俑所組成的軍團,如實地再現了秦軍的組織和陣容。兵馬俑,是安置於地下保衛始皇帝的秦軍精銳部隊;它的原型,當是秦的京師衛戍部隊,即所謂京師軍之一部。

秦帝國的京師軍,有郎中令軍、衛尉軍和中尉軍三支部隊。郎中令軍是皇帝的侍從武官團,由大夫、謁者和郎三種官吏組成,在皇帝身邊負責侍從警衛,由郎中令統領。郎中令是皇帝的侍從總管、內廷警衛總長,大夫是皇帝的內廷參議,謁者主要負責皇帝的禮賓司儀,大夫和謁者的數量不多,大致各有數十人左右。郎中令下屬的主體部分是郎官,數量最多,作用也最為重要,他們既是皇帝的侍從近衛,也是出仕官員的預備隊,人數沒有一定,多的時候總數可以到一千人左右。在郎中令下屬的三種屬吏中,負責侍從警衛的郎官,比照軍事組織編制,由郎中令下的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車郎將、戶郎將、騎郎將等分部統領,是一支小而精的侍從武官團。

衛尉軍是皇宮宿衛軍,由九卿大臣之一的衛尉統領,負責京城內外諸宮城城門的警衛及其城內的治安,皇帝出行時也要承擔安全警衛的工作。衛尉屬下的部隊由衛士組成,衛士是定期服役的士兵,一年輪換,數量在兩萬人左右,他們分別屯守各個宮城要所,沿宮城內城垣設營帳居住,分散駐守,沒有統一的營壘。

中尉軍因由中尉統領而得名。中尉掌管首都內史地區的軍事和治安。由於內史是首都所在,性質特殊,中尉作為內史地區的軍事長官,兼有中央官和地方官兩重身份,躋身於國務大臣之列,成為九卿之一。中尉的職務,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內史地區的守備保衛、治安維持、地方軍之管理。這種職務,大體相當於帝國地方各郡的郡尉。二是統領京城衛戍部隊,負責首都咸陽的守備、中央各官署的保衛、中央武庫的管理,皇帝出行時率領部隊先導扈從,清道警衛。這種職務,相當於中央軍事大員的職能。中尉所掌管的軍隊,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為分散在首都內史各縣的地方軍;其一為集中屯駐在咸陽宮城外的京城衛戍軍。京城衛戍軍,約有五萬人左右,主要由內史地區徵召的服役士兵組成。他們年年冬季在本籍地區接受軍事訓練,經選拔編入衛戍軍服役一年,期滿輪換。

總的說來,以郎中令軍、衛尉軍和中尉軍組成的秦京師軍,分別分布於宮殿內外、宮城內外和京城內外,以皇帝為中心,在關中地區構成一個嚴密的多層防衛系統。首都地區的安危,繫於京師軍的存在。兵馬俑的原型部隊,在京師軍中尋求,確是合乎情理的推想。受此啟發,我進而推斷,在京師軍這個多層防衛系統中,郎中令軍是皇帝的身邊警衛隊,衛尉軍是宮城宿衛軍,他們屯駐宮城內外,一般是不外出野戰的,屯駐在首都咸陽近郊、能夠隨時調遣出動的野戰部隊,唯有中尉軍。

中尉軍是帝國秦軍精銳中的精銳,不僅擔當首都咸陽的衛戍,國家有重大儀式儀禮,也出動中尉軍擔當。秦漢皇帝下葬,中尉軍戰士著黑甲黑衣,玄冥軍陣從皇宮排列到陵寢送葬,應當就是兵馬俑軍陣的原本。

由此聯想開來,戲水岸邊,遏止周文軍西進步伐的力量,應當就是秦帝國的京師中尉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