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下亂了 七、劉邦也拉起了隊伍

<前言>沛縣人中,劉邦最早在秦政權的體制外拉起隊伍,武裝割據一方山頭,做了草莽英雄。他敢做敢當,由他來領頭,最能為各方接受,無疑是最佳選擇。

二世元年九月,芒碭山中秋涼,一名信使匆匆從沛縣趕來,送來重大消息。來人叫樊噲。

樊噲是沛縣人,本是沛縣城裡殺狗販賣的狗屠。劉邦押解民工去驪山,樊噲就在被押解的民工當中。劉邦釋放民工落草芒碭山,樊噲不願離去,一直跟隨下來。以資歷而論,他在劉邦集團當中,可以算是最早參加革命的元勳。樊噲後來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成了劉邦的連襟,終身與劉邦關係親密,算是同鄉同志,連理姻親。樊噲是條魯莽的漢子,直腸子人,勇猛仗義,不過他粗中有細,忠心耿耿,很得劉邦信任。落草芒碭山以來,劉邦與豐邑家中的聯繫,與沛縣舊交的通信,多由樊噲在兩地間往來傳遞。

原來,陳勝、吳廣起兵以後,關東各地大亂,秦帝國的統治一時陷於癱瘓。沛縣與大澤鄉同在泗水郡,近受起義震動,政情不穩。沛縣令眼見周圍地區紛紛易幟反秦,局勢一天天失控,於是有意順應大勢,改換旗幟,響應陳勝。秦帝國政府任命官吏有嚴格的籍貫限制,郡縣主要長官一律不用本地人,由朝廷從他處直接任命,郡縣署下的屬吏皆用本地人,由郡縣長官在當地舉薦考選任用,在外來客籍官僚和本地土籍役吏之間實行嚴格的分斷。帝國官制之制定用心深遠,役吏用本地人,地方政權的末端直接植根於本土,有利於政令下達,民情上聞;長官不用本地人,以中央任命的方式出守地方,便於中央政府控制地方,也有利於防止地方勢力和地方長官沆瀣一氣,共同欺瞞中央。

沛縣令不是本地人,當地的事都是依靠本地出身的役吏辦理。由於事關重大,沛縣令招來手下兩位主要役吏蕭何與曹參商量。當時,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相當於縣政府的辦公室主任兼人事局長,負責人事考核和日常事務;曹參是獄掾,負責沛縣的司法,相當於司法局長。蕭何和曹參都贊同縣令的主張,同時也表示了自己的擔心。他們對縣令說:「您是秦的官吏,現在有意率領沛縣吏民反秦,固然是大家都好的事情,不過,沛縣的年輕人能不能如願聽從,實在是沒有把握。您的舊部,原泗水亭長劉邦逃亡在外,手下有近百人,多是沛縣的年輕人。如果能夠將劉邦一行招回來,利用他來震懾眾人,怕是沒有人敢不聽從命令的。」沛縣令同意了。

芒碭山離大澤鄉和陳縣都不遠,陳勝起義、關東大亂的消息,劉邦已經有所耳聞。不過,畢竟是偏僻在山裡,難以把握局勢,有心回應卻不便貿然舉動。樊噲的到來,使劉邦極為興奮,當即傳令手下,立即啟程,直奔沛縣。

當劉邦一行趕到沛縣城下時,只見城門緊閉,戒備森嚴,局勢發生了變化。原來,當樊噲離開沛縣以後,沛縣令對於召集劉邦回來的決定後悔了,他懷疑蕭何、曹參串通劉邦,意圖在於脅迫和危害自己,於是下令關閉城門,禁止出入,逮捕蕭何、曹參。蕭何和曹參都是本地大戶人家,又是在縣衙門工作多年的豪吏,耳目多,消息快,在追捕到來以前,已經翻牆出城,投奔到劉邦隊伍中來。

大家商議之後,由劉邦手書帛書一封,裝在箭上射到城上。帛書的內容是告喻守城的吏民和城中的父老兄弟,天下多年來苦於秦政的苛暴,現在各地蜂起反秦,諸侯並立。沛縣令是秦吏外鄉人,反覆無常無信,如今不為地方著想,驅使大家為秦守城,一旦諸侯攻來,城破以後,只有身死家亡。我們都是家鄉人,為家鄉著想,為自己和妻子兒女著想,不如一起誅殺縣令,在本縣子弟中選擇可以守衛家鄉的人立為縣令,響應諸侯共同反秦,如此一來,家室可以保全,地方可以安堵……云云。沛縣吏民,多是劉邦、蕭何、曹參的故舊和屬吏,得到劉邦的帛書後,裡應外合,殺死縣令,開城迎接劉邦一行。

開城以後的沛縣,馬上面臨重新建立沛縣政權的課題。以當時的沛縣形勢而論,大概是三種力量左右政局:其一是以蕭何和曹參為代表的沛縣舊政權的中下級官吏,其二是沛縣地方的父老豪傑,即民間政治勢力,可以舉出名字來的有王陵和雍齒,其三就是劉邦從芒碭山帶來的近百人的隊伍,主要是沛縣出身的年輕人。蕭何和曹參是縣吏中的頭面人物,地位高,人緣廣,組織能力強,算是很好的人選。不過,兩人都是文法之吏,輔佐型的人物,長於在既有的組織中行動,再說二人家族大,顧慮也多,不願意承頭起事。王陵是沛縣有數的豪民,民間游俠社會的領袖,他從來視劉邦為小兄弟,對於蕭何、曹參類的沛縣屬吏,也是不大放在眼裡,承頭主事,他敢當敢幹,絕不會推辭。不過,王陵不曾出任過官府吏職,不是沛縣屬吏圈子裡的人,役吏們對他有戒心。王陵性格又過於鯁直,是炮筒子,辦事直杠杠,說話嗆死人,託付事情可靠,領導眾人求活路怕是不行。推來選去,大家還是覺得劉邦合適。劉邦曾經做過泗水亭長,是武吏,雖然地位在蕭何、曹參之下,畢竟是舊日沛縣吏圈子裡的人物,役吏們易於接受。劉邦過去是游俠,兄事過王陵,在江湖民間有交往浪跡;如今陳王麾下的魏國名士張耳,當年算是劉邦的門主,由劉邦主事,與內外的民間豪傑便於溝通。況且,如今是舉縣造反求生存,沛縣地方萬千老老少少的身家性命,都繫於起事後行動的成敗;沛縣人中,劉邦最早在秦政權的體制外拉起隊伍,武裝割據一方山頭,做了草莽英雄,他敢做敢當,由他來領頭,最能為各方接受,無疑是最佳選擇。經過議論協商以後,大家一致推選劉邦為首領,主持沛縣軍政大事。

劉邦做了例行的辭讓以後,接受了推舉,出任首領,重新組建沛縣政權。劉邦首先明確起事的大義名分,回應陳勝張楚政權,在張楚的名義下舉縣武裝反秦。他襲用楚國的制度,建立楚制的沛縣政權,自己出任長官沛公,以沛公的名義,在全縣動員徵兵,正式組建軍隊。沛縣是大縣,人口在一萬戶以上,劉邦完整地接受了秦王朝沛縣的政權組織,得到沛縣地方父老民眾的一致支持。徵兵動員的結果,他組織起一支兩三千人的軍隊。這支軍隊,都是沛縣人,以地緣結成,號稱沛縣子弟兵,成了未來的劉邦軍團的核心、漢帝國政權人事的根基。初期漢帝國政權的大臣閣僚,多是這批豐沛故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