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劉邦的戰國時代 六、從模範少年到浪蕩游俠

<前言>劉邦的這種壓抑,也許與他出生的傳聞有關,也許與他早年被老師過於管教有關?他後來一生蔑視儒生,公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若說他早年沒有受過什麼壓抑,是很難理解的;而儒生高冠,正是師道的象徵。

劉邦的幼年時代是怎麼度過的,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他大概也如當時萬萬千千的家境優裕的鄉鎮少年一樣,在遊戲玩耍、朋友打鬧中成長。

劉邦的童年朋友,我們只知道一位,就是一生跟隨劉邦的盧綰,他後來被封為燕王。有趣的是,秦始皇的童年朋友,我們也只知道一位,就是後來指使荊軻到咸陽行刺的姬丹,他是燕國的太子。

盧綰與劉邦是同鄉同里的鄰居。劉太公與盧綰的父親盧太公意氣相投,親近友愛,兩家日常往來,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劉媼有了身孕,盧媼也有了身孕,到了劉邦出生的那天,盧綰也出生了。古來結拜兄弟,對天起誓說,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視不能同生為友情的遺憾。劉邦與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鄉同里,父輩相親相愛,里中父老鄉親都以為美事,紛紛牽羊持酒前來道賀,平添了許多鄉黨之情。劉邦和盧綰從小一塊兒長大,到了十來歲左右,孩子們要開始學習認字寫字了,兩人又同在一起學,也是意氣相投,相親相愛。鄉里更是以為值得讚美鼓勵,再一次牽羊持酒前來道賀,一時傳為美談。據說今日豐縣地方,尚有「馬公書院」遺址,被視為劉邦少年時代與盧綰一道師從馬維先生讀書的地方,不妨算是後世為美談添加的一點花絮。

大體說來,劉邦從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優裕平常的,沒有衣食睏乏的憂慮,也沒有天災兵禍的苦愁。在這個時期,他與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沒有什麼接觸,樂陶陶和融融地生活在豐邑封閉的鄉里社會中。就劉邦所生活的鄉里社會而言,他是受到了盡可能好的教育,尊師向學,讀書識字,親情友愛,被家庭和社會所期待和規範著。在這個階段,劉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驁不馴的因子似乎尚未顯現出來,被壓抑著,被克制著,或者只是環境尚未成熟,宣洩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洩的時機尚未來到而已。

我在整理劉邦的一生事蹟時,有一種姍姍來遲的感受。相對於他人而言,劉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歲),結婚晚(三十七歲),生子晚(四十歲),起兵晚(四十七歲),做皇帝晚(五十歲),哪怕考慮到生年的誤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發,我感覺劉邦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後才顯露出來。在他平淡無奇、近乎模範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隱隱地承受著家庭和社會的壓抑。這種壓抑,也許與他出生的傳聞有關,也許與他早年被老師的過於管教有關?他後來一生蔑視儒生,公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沒有早年的壓抑是很難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師道的象徵。

在劉邦生活的戰國晚期,對於男子來說,十七歲是一生中的重要時點。以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而論,男子十七歲算是成年,要開始承擔國家的賦稅徭役,稱為傅,也稱傅籍,就是身為適齡的服役者登記於戶籍的意思。入仕為吏,徵兵從軍,都以十七歲為年齡標準。秦以外的國家,雖然情況不是很清楚,大致與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前二四○年,劉邦上了十七歲,告別了順順當當、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少年,進入了成年時代。這一年,在秦國,是秦王政七年,秦始皇做秦王已經八年了。以劉太公的心願而言,大兒子劉伯和二兒子劉仲都是本分有成的人,結婚生子,成家立業,靠著勤勞耕耘,費心營運,都掙下一份家業,早早地獨立門戶了,老三劉季似乎對於務農經商置業沒有興趣,雖說有些不安分,卻也向學友愛,識字讀書,得到鄉里的稱譽,照此發展下去,通過鄉里的推薦,再通過政府的選拔,如果能夠入仕作鄉縣政府的小吏,倒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鄉里的推薦,首先要家境富裕,財產達到一定的標準;同時,被推薦人要品德優良,聲譽良好。在劉太公看來,這兩個條件,劉季都是具備的;政府的選拔考試,主要是讀寫會算,劉季是從小練就準備了的,也當不成問題。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十七歲以後進入成年期的劉邦,沒有走上出仕為吏的道路。究竟是沒有得到鄉里的推薦,還是考試的失敗,或者另有原因,我們已經無從考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事實是:進入成年時代以後的劉邦,似乎完全變了一個人,從一個為父母所喜愛、為鄉里所稱譽嘉獎的向學友愛的模範少年,變成了一個遊手浪蕩、聚眾生事的不良青年,為親人所不喜,受鄉里近鄰白眼相看。用當時的話來說,進入成年期以後的劉邦,走上了任俠的道路。他從成年以後到三十多歲的歷史,就是一部任俠的歷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