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浸潤著濃重市井之氣的人,他怎麼會在眾多的起義領軍人物中成為笑到最後的人呢?劉邦是一個奇人。為什麼說他是個奇人呢?
你看,他很懂如何做領導。一個領導,你的行事手段要高明,最起碼在別人面前要表現出道德高尚的樣子。
一入關,劉邦也不管實用不實用,就來了個「約法三章」。他透過「約法三章」獲得了關中父老的民心,讓關中父老都認為劉邦是明主。民心弄到手了,這就是成功!民心難得啊!秦帝國那麼強大,一旦失去民心,頃刻間煙消雲散。劉邦一入關,很快就獲得了關中的民心,這是大本事!
一個「懷王之約」,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劉邦應當做關中王。項羽把劉邦封到了巴蜀、漢中,這叫「漢王失職」。劉邦殺回關中,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相反,項羽因為把劉邦封到了巴蜀、漢中,就成了「負約」,成為了項羽的一大罪狀。為了奪得天下,驅使那麼多人玩命,還高舉正義大旗。
劉邦自己的道德就很完美嗎?未必!
一個渾身市井之氣,張口就罵人,開口就說謊,又不懂尊重人,能是道德楷模嗎?顯然不是。
如果與項羽相比,兩人差別就很大了。
項羽雖然容易上火,但他不罵人,不說謊,待人不但不傲慢,還很厚道、講義氣,這正好跟劉邦相反。
項羽講義氣。臨終之前,項羽發現追殺他的漢兵中有呂馬童。呂馬童原是項羽的部下,後來歸降了劉邦。項羽對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看見自己的老長官,很不好意思。悄悄地告訴戰友王翳,這就是項王。項羽對呂馬童說:我聽說漢王用千金、萬戶邑來懸賞我的頭顱。我為你做件好事,於是,「自刎而死」。項羽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做派,流傳千古,令人動容。而劉邦呢?他遇到危難自己先跑,彭城大敗逃命時竟然扔下自己的親生兒女,鴻門宴後扔下自己的一百多名隨從,滎陽被圍危急時讓紀信為自己送命,自己卻開西門逃之夭夭。劉邦的做法確實不符合道德規範。項羽的所作所為盡顯英雄本色,難怪直到今天還能擁有不少粉絲,項羽的為人確實讓人欽佩。
項羽不說謊。廣武對陣時,項羽為了不讓天下百姓受苦,情願與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項羽說的全是實話。劉邦歷數項羽「十罪」,其實頂多也就一條半罪,其他至多是錯,或者是各自的利益衝突。項羽卻不會用這種辦法來爭取同情票。
項羽厚道。劉邦老拿項羽「負約」說事,項羽從未說過劉邦也「負約」。其實,劉邦智取嶢關是立約於前,「負約」偷襲於後;鴻溝議和後合約也很快在劉邦的進攻中成為一紙空文。
項羽不負愛姬。虞姬一直追隨項羽,垓下敗亡之前,項羽淚別虞姬,高唱《垓下歌》。其情其境,令人噓唏。虞姬最後身亡是項羽已經沒有能力保護虞姬了。劉邦不同,他是勝利者,是皇帝,他有足夠的能力保護愛姬戚夫人。最終戚夫人被呂后殘害,愛子劉如意被殺,劉邦難辭其咎。
真讓人憤憤不平啊!歷史為什麼會眷顧一個道德操守遠遠不達標的人呢?為什麼讓這麼一個人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在帝國制度的約束下,權力遵循的是權力運行的法則,道德充其量只是一個人的操守,無關權力。道德是高尚的,權力是現實的。劉邦這樣在道德操守上有諸多虧欠的人,他們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奪取最高權力之上。在奪取最高權力的過程中,往往不在乎手段是否道德。唐太宗李世民奪取最高權力之時,殺兄逼父,他顧及道德了嗎?顧不上!
在中國古代的帝國制度下,為爭奪皇權上演的鬧劇太多了。所有追求成功的人,追求的都是手段的高明,決不是手段的高尚。高尚不實用,高明才實用。漢武帝為了立八歲的幼子劉弗陵,殺了劉弗陵年輕的母親、自己的愛姬勾弋夫人,保證了漢昭帝繼位後沒有一個年輕的太后胡作非為。這道德嗎?肯定不道德,但很實用,避免了秦王嬴政母親趙姬的禍事,也避免了呂后專權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