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罵人引發的血案 離「家」出走有苦衷

連幾個月,陳餘「不敢」進兵,惹得城中「張耳大怒」,怨恨之情油然而生,便派出兩名將軍張黶、陳澤前往陳餘兵營問責:我和你可謂是生死之交(吾與公為刎頸交),眼下趙王與我隨時都有可能喪命(旦暮且死),你好歹「擁兵數萬」,卻「不肯相救」,難道這就叫同生共死嗎?如果你真講義氣,為什麼不和秦軍拚了,或許還能爭取到一線取勝的希望。

陳餘回覆說,我反覆考慮過,出兵絕不可能取勝,只會是白白送死。我之所以不去拚死拚活,是想日後為趙王、張君報仇。如果非要現在同生共死,那像是把肉扔給餓虎,哪有什麼好處?張黶、陳澤催促陳餘,軍情如此緊急,我們只能和敵人拚了,表明我們是守信義的,怎麼能考慮後事?陳餘說,我的命不頂任何用,如果你們一定要拚命,我借兵五千,你們試試看吧。張黶、陳澤率兵殺到秦軍陣前,全軍覆沒。

當時,反秦義軍和秦軍主力全都集中在趙地巨鹿。燕將臧荼、齊將田都、楚將宋義相繼趕來救趙。原被陳勝置於宮中做人質的張敖,在陳勝被殺後逃歸張耳,成為趙將。張敖收聚代地一萬多士卒,也趕到巨鹿營救。然而,各路諸侯懾於秦軍兩大軍團的強大威勢,都不敢貿然出兵,只在巨鹿附近駐紮觀望。

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歷史亦然。項羽殺宋義,奪軍權,率領楚軍幾番斷絕章邯輸送長城軍團的糧道,致使王離軍團軍糧供應受阻。隨後,項羽親率大軍挫敗章邯,各路救趙諸侯見大勢所趨,紛紛出擊,包圍王離軍團,大敗秦軍,俘虜王離。

項羽大敗章邯,巨鹿大捷,也使張耳死裡逃生。畢竟,在這之前誰也想不到,屢戰屢勝從未失手的章邯軍團也會有大敗的一天。

項羽大破巨鹿之圍是張耳人生的第七次幸運。

趙王歇、張耳活著走出巨鹿,對各路救趙諸侯將領感激涕零,對不願救趙的陳餘好一頓責備。張耳又問起張黶、陳澤的下落,陳餘怒氣沖沖地說,他們逼著我出兵,我只好給了他們五千士兵嘗試衝擊秦軍,結果全都戰死了(皆沒不出)。張耳不信,認為是陳餘嫌私殺了二將,便狠狠逼問他。陳餘氣得直搖頭,只說,真沒想到你對我成見這麼深。你以為我就這麼看重將軍的位置嗎?說完,他解下身上的將軍印,交給張耳。張耳一時愣住,沒有伸手去接。陳餘起身上廁所,張耳的門客悄悄對張耳說:「天予不取,必受其咎。」現在陳將軍把將軍印交給您,您要不接,恐怕不祥,趕快收起來吧。於是,張耳趕緊佩帶上將軍印,將陳餘的部下收歸自己統領。

陳餘負氣交出將軍印,原本只是為了表明自己絕無見死不救之心而已。當他回到座位,看見張耳並無挽留之意,還將兵權收回,於是一怒之下,頭也不回地走了。

客觀地來看,陳餘絕不是不想去救趙王和張耳,實在是秦軍氣盛兵多。如果不是項羽的一記絕殺,巨鹿之戰將會成為天下反秦義軍的滑鐵盧。張耳之子張敖也是諸侯聯軍之一,手握一萬代兵,儘管父親張耳被困巨鹿城中,但他同樣不敢出兵。可見,張耳對陳餘不進兵的看法,確實有點委屈陳餘了。另一方面,面對張黶、陳澤的逼迫,明知道是送死,陳餘就不應當屈從二將的威逼,不應當借出五千士兵,不但葬送了張黶、陳澤和士兵們的生命,還造成了張耳日後的誤解。這是陳餘犯下的一個錯誤,另一個錯誤就是負氣交權。

張耳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不顧客觀現實,逼著陳餘和秦軍拚命,實在是有失理智。巨鹿之戰後,他對陳餘的怨恨有增無減,抓著張黶、陳澤之死嚴斥陳餘,實在有些過分。要真是陳餘殺了二將,豈能瞞得住?陳餘被逼無奈,借交出兵權以表清白,張耳聽信讒言,收回兵權,親手將兩人的友誼畫上了句號。而轉身離開的陳餘,則帶著與其關係極鐵的數百名部下過起了隱居生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