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眾裡尋他千百度

我們先來看看誰有可能入選?

一號候選人:張良

劉邦定「三傑」的時候將張良列在了首位,認為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一般來說,一位領導一旦提出某種獨創理論,都會異常鍾情於此,劉邦亦是如此。顯然,張良被列為「三傑」之首說明他深得劉邦的認可,這為其成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算是初戰告捷,初賽分數相當高。

再者,劉邦分封列侯時指定食邑戶數最多的曹參,共一萬零六百戶,但他的食邑之地是由劉邦決定,個人沒有選擇權。而劉邦對張良則厚愛有加,做出了讓他「自擇齊三萬戶」的許諾,二十九位列侯之中得此待遇的唯有張良一人。

有這兩條做保證,張良極有可能成為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二號候選人:曹參

曹參所封食邑一萬零六百戶,張良辭封三萬戶後受封一萬戶,曹參成為二十九位列侯中封地最多之人。按受封戶數多寡為標準來看的話,誰也爭不過他。

再者,曹參軍功顯赫,除韓信、彭越、黥布三位異姓諸侯王外,無人可比。韓信、彭越、黥布畢竟是第一層次的功臣,早已受封諸侯王,在第二層次的功臣(列侯)中,曹參的軍功位列第一。

按照大漢軍功標準來排序,曹參是最有希望成為第一功臣的人選。

三號候選人:周勃

周勃受封食邑八千一百戶,比蕭何還多一百戶。劉邦一向器重他,在臨終之際,還說出了「安劉氏者必勃也」的驚人之語。如果按照信任程度來定次序的話,周勃大有希望。

四號候選人:蕭何

蕭何受封食邑八千戶,排名第四,次於曹參、張良、周勃,但他的受封深得劉邦庇護。著名的「功人」、「功狗」之說,不就是劉邦為蕭何辯護時而誕生的?

再者,蕭何一直是漢王身邊的重臣。楚漢戰爭期間,他奉命鎮守關中、漢中、巴蜀地區,全權代理一切事務,這無疑顯示了其在劉邦集團中獨一無二的地位與身分。這次推選第一功臣,蕭何理應入選。

上述四人,劉邦對張良是尊敬,對曹參是感激,對周勃是信任,對蕭何是倚重。

以上是我們對第一功臣人選的預期,最終決定誰拔頭籌的因素取決於兩方面:一是劉邦待見誰,二是列侯推舉誰。

列侯們的意見集中而且明確:平陽侯曹參,受傷七十餘處,「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眾人一致推舉曹參為第一功臣。

這樣的集體意見讓劉邦一個頭兩個大,他心之所向乃是蕭何,但在封侯時已經「強行」多封了蕭何許多地,現在實在不好再力排眾議專斷獨裁,可要是真順著眾人的意思,實在又有點不甘心。

正在劉邦瞻前顧後不置可否的時候,關內侯(有侯爵而無食邑)鄂千秋跳了出來。他對劉邦說,列侯們說的都不對。曹參雖有「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只是短期的成效(一時之事)。皇上您與西楚作戰五年,常常「失軍亡眾」,多次隻身逃脫。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蕭何總是雪中送炭,不等您發令,就從關中派遣數萬軍隊,提供大量供給到前線,在您最需要援助時拉上您一把。楚漢兩軍在滎陽作戰數年,軍無現糧,全靠蕭何從關中通過漕運保障充足軍糧。陛下雖多次丟失崤山以東的土地,但蕭何卻為您保全了關中之地,「此萬世之功也」。像曹參這樣的將軍,大漢失去一百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沒有曹參也一樣能夠勝利。怎麼能讓「一旦之功」凌加於「萬世之功」上呢?蕭何當屬第一,曹參只能排第二。

不等群臣做出反應,劉邦立即表示迎合,當即下詔特許蕭何帶劍、穿鞋上殿(於是乃令蕭何賜帶劍履上殿),入朝堂不必小步疾行(入朝不趨)。

蕭何的確功高,但通過鄂千秋的分析才讓我了解到蕭何的豐功偉績,劉邦說完,又加封鄂千秋為安平侯。鄂千秋從無食邑的關內侯一躍成為有食邑的列侯,也算是一戰(舌戰)成名一步登天了。同日,劉邦相繼封蕭何父母兄弟十幾人,個個都有食邑。

大臣們被鄂千秋弄得措手不及,還沒回過神來劉邦已經連連下詔,厚賞蕭何全家。就這樣,蕭何被指定為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

隨後,劉邦又加封給蕭何兩千戶,作為昔日救助的回報。原來劉邦時任亭長的時候,常常受恩於蕭何,每次押送服役的人去咸陽,別人都資助三百錢路費,唯獨蕭何次次都給五百錢。

蕭何成為了大漢開國的第一功臣,這樣的評選結果衍生出了三個疑問:

第一,為什麼劉邦的個人意見與絕大多數功臣們意見會相左?

第二,誰的意見是正確的?

第三,劉邦為什麼需要鄂千秋為他解圍?

以往封侯的基本標準是斬將殺敵的軍功,而功臣們推薦曹參的理由和標準也是軍功;備受劉邦認可和欣賞的蕭何,其貢獻顯然不在軍功之列,這就是君臣意見嚴重對立的根本原因。

顯然,大臣們的集體意見更有真憑實據。既然封侯是按軍功大小確定,那這次排序也應該以軍功為依據,理應推選曹參為第一功臣。劉邦指定蕭何的做法,在眾人看來存在偷換概念的嫌疑,故意將「事功」與「軍功」混為一談。

當然,作為一國之君的劉邦,這麼死心眼也是有特殊考慮的。照理說,皇上在確定第一功臣的問題上完全可以自行裁定,根本不用顧忌大臣們的意見。劉邦之所以有顧慮,是因為繼位之初他手握的皇權還是有限的,能平定天下靠的是功臣派,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協與退讓。但歷史告訴我們,皇權的本質是趨向無限的高度集權,劉邦此階段的有限皇權只是暫時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