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立規矩,定國都 叔孫通是何許人

叔孫通是春秋時魯國權臣叔孫氏的後人,秦帝國薛郡人。薛郡郡治薛城就在今山東滕縣南,在戰國時代是鼎鼎大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孟嘗君的封邑。

叔孫通原本只是一介儒生,因為通曉儒術被秦始皇招進了宮,跟一幫博士們一起工作。博士是個什麼職位?說白了就是秦始皇身邊見多識廣的侍從而已。朝廷特設了博士部門,專為皇帝排憂解難,隨時接受諮詢。叔孫通只是博士中的替補,並非正式員工,混了好些年,也沒撈到一官半職,還得整日在秦廷候著。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二○九年)七月,大澤鄉起義。前去打探消息的使者回來向秦二世報告了陳勝起兵反秦的情況。秦二世趕忙招集朝中博士、儒生,詢問他們的意見:楚國戍卒陳勝等已經攻下蘄縣(當時大澤鄉隸屬蘄縣,在今江蘇宿縣東南),你們看應該怎麼辦?朝下的三十多人都說,身為臣民,絕不允許擁兵作亂,擁兵作亂是死罪,殺無赦,希望皇上盡快發兵剿滅。

話音未落,秦二世臉色大變。一直冷眼旁觀的叔孫通見狀,立即上前一步說道:不對!不對!始皇帝統一天下,四海一家,原來六國郡縣的城牆一律被拆掉,兵器全部被銷毀。如今明主在上,法令完備,官員奉職,地方服從中央,哪有人敢造反?這不過是一些雞鳴狗盜之徒罷了,何足掛齒?地方的郡守、郡尉很快就會把他們絹拿歸案,治罪量刑的。

這番話令秦二世龍顏大悅,連聲叫好。其他博士們,仍有人堅持說是造反,當然也有人改說是盜賊。秦二世下令,讓主管司法的御史把所有說是造反的儒生統統抓了起來,因為這不是他們該說的話,凡是說盜賊的儒生都得以倖免,而首倡盜賊之說的叔孫通,被賞賜二十匹絹帛,一身制服,正式任命為博士。

一出宮,同事們就紛紛抱怨叔孫通說:先生怎麼能用這樣的方式討好皇上呢?叔孫通說,那我該怎麼說?小命差點都沒了!當天,叔孫通匆匆收拾了行裝,往薛地方向潛逃,而此時薛地已投降陳勝的「張楚」國。不管怎樣,叔孫通的政治嗅覺很是靈敏,在秦帝國尚未滅亡之前就先脫了身。

當項梁率兵到達薛地時,叔孫通立即投奔了項梁,這是非常大膽的舉動,畢竟他為秦帝做過事,深知舉兵反秦會是什麼結果,但還是果斷地加入了義軍。後來項梁定陶大敗,戰死沙場,楚懷王到達彭城,收了項羽、呂臣的兵權。叔孫通見風使舵改投了楚懷王。項羽入關後,放逐義帝,義帝身邊的臣子紛紛叛逃,叔孫通也不例外,再一次「棄暗投明」,加入了如日中天的項羽集團。漢二年,劉邦率五諸侯聯軍攻下彭城,叔孫通見項王都城失守,漢王鋒芒畢露,大有奪取天下之勢,於是毅然決然地叛楚降漢。後來劉邦彭城大敗,潰退滎陽,叔孫通竟奇蹟般地、立場堅定地一路追隨劉邦。

對叔孫通這個人,劉邦一開始並不太喜歡,理由很彪悍,一是他的儒生服裝,劉邦看不順眼;二是他的儒生身分,劉邦更看不上眼。叔孫通知道後,立刻換上了楚人的短衣出現在劉邦面前,只為博君一笑。

叔孫通降漢的時候,隨他一塊歸漢的還有自己一百多名弟子。楚漢戰爭打了四年,這期間叔孫通沒有向劉邦舉薦過一個弟子,倒是推薦了好些有案底的壯士。叔孫通的弟子們私下裡抱怨道,跟隨先生這幾年,自己的弟子先生一個也不推薦,推薦的盡是些流氓潑皮。

叔孫通聽說後,鄭重其事地對弟子們說,漢王現在正冒著強弩箭鏃征戰沙場,你們可以上陣廝殺嗎?我理應先推薦能夠「斬將搴旗」的壯士,你們暫且等一等,我不會忘了你們。

叔孫通一生的經歷屢遭後人詬病。沒辦法,他的確給了別人詬病的理由:反覆無常,六易其主,先後事奉過秦始皇、秦二世、項梁、楚懷王熊心、項羽和劉邦,這樣的經歷讓許多人對叔孫通極為不齒,認為他是個趨炎附勢的無恥小人。不過話分兩頭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叔孫通的選擇又都是正確的:他自始至終都奉行「成功第一」的原則,之所以會六易其主,也是因為一直沒碰到真正的天之驕子,再加上他識人不足,世道又不太平,這才弄得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轉會」。還好此人尚有一絲定力,遇到漢王劉邦後總算是定下性來,心無二致地堅持到了最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