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命懸一線的一頓飯 劉邦逃席

劉邦出了營帳,問大夥說,看來現在得趕緊走,可是沒有機會告辭,怎麼辦?樊噲立即頂回一句,做大事不顧細節,行大禮不拘小節。我們現在是案板上的魚肉,逃命都來不及,還告什麼辭?劉邦聽完,立即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

他讓張良善後,張良問道,沛公來的時候有帶什麼禮物嗎?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白璧,是給項羽的;一對玉斗,是給范增的。不過看著氣氛不對,沒敢拿出來,要不你替我送了吧。張良應下。

劉邦的確很機警,他明白雖然擺平了項羽,但那位范老先生可不好糊弄,還是盡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為妙。當然也不是一走了之,即使是逃席也不能怠慢,特意部署了一下,安排得滴水不漏。

為了不打草驚蛇、驚動范增再生枝節,劉邦毅然捨棄了來時的全部車馬以及一百多名隨從,只騎一匹馬,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員大將手持佩劍和盾牌緊隨其後,步行而出。劉邦駐軍灞上,項羽的大營在新豐鴻門,兩軍相距四十里,但劉邦一行放棄車馬後便可抄小路返回,大大縮短了行程。劉邦臨別之際,告誡張良說,從小路回到我軍駐地,只不過二十里地,你估摸著我差不多已經回到軍中,再入帳向他們道別吧。看看,多麼心細如髮啊!

張良估計劉邦已經趕回大營,方才入帳致歉:沛公酒量有限,不能再喝了,無法進帳道別,特意命我呈一對白璧獻給將軍,一對玉斗獻給范先生。項羽問道,沛公現在在哪兒(沛公安在)?張良回答說,我家主公聽說大王要罰他喝酒,剛剛已經離開,此時已經回到軍營。劉邦已經回到駐地,項羽還在問「沛公安在」,真是諷刺到家了。

項羽此時還沒有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痛痛快快地接過張良呈上的厚禮,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范增聽張良說劉邦已經回營,氣得七竅生煙,他拔出佩劍朝著玉斗猛揮下去,一擊即中,玉斗應聲而碎。范增怒不可遏地衝著項莊喊道,小子!真不值得和你共謀大事啊,將來奪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最終都會被劉邦收了的!

范增的氣極敗壞說明他比項羽看得清,他看到了劉邦對項羽集團的巨大威脅。不過,他這樣明罵項莊暗諷項羽的行為,也表現出這位「年七十,好奇計」的老人家少了點自控力,此時又何必這麼不理智呢?既然劉邦已經成功脫逃,罵人又有什麼用?這樣不加掩飾地指責,只會加深自己和項羽之間的矛盾,更何況,還當著張良的面。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此時顯出集團內部的不團結,特別是暴露了自己與項羽之間的不合,後患無窮。事實上,後來陳平歸漢之後使的反間計,便是利用了項羽對范增的不信任。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為鴻門之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看看劉邦從鴻門順利脫險的過程中,都使出了哪些招數呢?

一是鴻門說詞,騙取項羽信任;二是項伯陪舞,躲過項莊之殺;三是逃命要緊,不拘小節;四是識人本性,利用項羽政治上的不開竅。

滅秦之後,堅持霸業的項羽並不以消滅諸侯王為最終目的,而是選擇分封天下,企圖成為天下諸侯的總盟主。劉邦做為天下諸侯一員,並且是非常有實力的一員,其存在的權利是不能輕易被剝奪的。項羽不殺劉邦,不滅劉邦集團,固然是沒有意識到未來的巨大危機,同時也不排除項羽堅持霸業的長遠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對劉邦的處理。只要劉邦稱帝的野心沒有過於暴露,只要劉邦承認他這個天下盟主,項羽就暫時不會把劉邦怎麼樣。

曾經有人推測項羽和劉邦在鴻門宴上,可能達成了某種戰略協議:劉邦讓出關中之地,項羽放棄對劉邦的軍事打擊。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絕對不可能!項羽的霸主地位是打出來的,不是交換來的。除了後來殺了韓王成,項羽沒有因為對哪個諸侯產生懷疑就立殺無赦,因為他需要大大小小的諸侯來成就他、支持他,否則,他的「霸業」就會變成海市蜃樓,美不勝收卻遙不可及。

劉邦憑藉眾人相助成功從鴻門脫險,但是面對項羽的霸業野心,他「關中王」的理想到底有譜嗎?項羽將會怎樣安置「兄弟」劉邦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