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被逼出來的沛公 真是時代玉成啊

但,這只是開始。

接下來的形勢不容樂觀,不幸的消息相繼傳來。

首先便是陳勝軍敗。陳勝舉事之後,曾派周文率軍進攻關中。入關之前,周文軍所向披靡,一路凱歌高奏;沒想到入關後卻兵敗驪山,節節敗退,周文終被秦將章邯所殺。陳勝、吳廣直接滅秦的計劃瞬間落空。與此同時,所有義軍均面臨著各地秦軍的圍剿,而且章邯的主力兵團也開始出關對各路義軍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不久,陳勝敗亡,這似乎意味著天下大勢開始逆轉。面對眼下這樣的局面,剛剛起事的劉邦坐立不安。

隨後,豐邑失守。秦末大起義舉旗之初,義軍並非團結的整體,每一支義軍都面臨著兩股敵對力量,一是秦軍,二是別的義軍。秦軍被義軍視為天敵,而義軍之間也時時充滿了弱肉強食的殺機。

劉邦初起之時最大的挫折,便是豐邑守將雍齒率豐邑子弟投了魏。後來劉邦攻了三次,才把豐邑給奪了回來。雖然這三攻豐邑費盡周折,但也給了劉邦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機緣——投靠項梁。

話說陳勝、吳廣首舉義旗之後,舉國上下積極回應的人那是相當的多,數以千計的武裝集團,大體有三種選擇:

一是自立為王。陳勝起兵後就自立為了陳王,現在看來,自立為王者,或多或少皆有貪戀權力之心,但這麼一來,也更容易成為秦軍和其他武裝力量攻擊的對象。於是,陳勝稱王六個月後即被殺。

短命的自立為王者不止陳勝,武臣受陳勝之命,被派往趙地,秦二世元年八月自立為趙王,同年十一月被其部將李良所殺,在位三個月;秦二世元年十月,田儋在狄城自立為齊王。秦二世二年六月,田儋救魏咎被章邯所殺,在位十個月。

也有個別命大的,秦二世元年九月,韓廣為趙國略地至薊,自立為燕王。韓廣在位時間達到了三十七個月,這個命最長,後來被臧荼滅了。

秦二世二年十二月,前任魏王魏咎自殺後,其弟魏豹於當年九月自立為魏王,後被劉邦派韓信擒獲,奉命駐守滎陽時被漢將周苛、樅公所殺。(前任魏王魏咎被立為魏王時,他正在輔佐陳勝。陳勝不放他回國,所以,魏咎當魏王實際上只有六個月。秦二世二年六月,魏咎被章邯圍困,自殺了。)

二是立人為王。比如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充分利用原來六個諸侯國王族的影響力,在六國原有地盤上號召當地百姓加入反秦鬥爭。可如此一來,弊端也顯而易見,失去了最高領導權,或者說至少在名義上把領導權授權給了他人,一旦遭遇不測,這自己立下的「王」就變成了頭上的一把利劍。果然,這項梁所立的楚王熊心,日後終成為項羽的一大政治障礙。

三是加盟連鎖。劉邦沒有走前兩條路,因為他一起兵就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大本營豐邑失守。此後一段時間,他被逼得兩次投奔他人都是為了收復豐邑。

先是投靠景駒。景駒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王族後人,秦末大起義開始之後,被陳勝的舊臣寧君、秦嘉立為假王。劉邦投靠景駒是想藉其力收復豐邑,可恨的是景駒還未騰出手來拉劉邦一把,秦軍就殺將了過來,劉邦看拼不過,撤!就帶著自己的人走了。

隨後劉邦又選擇投奔項梁集團,這是他當時最為明智的選擇。想當初果斷離開景駒集團竟是一大幸事。劉邦離開之後,景駒駐紮彭城,想阻擋項梁集團,結果全軍覆滅,秦嘉、景駒雙雙被殺。

項梁集團是楚地義軍中最強大的集團,深得楚地民眾之心。劉邦投奔項梁是因為聽說項梁兵多,請他幫助攻打雍齒。收復豐邑仍然是劉邦當時當刻異常現實的目標。

在那樣的時局之下,投奔項梁的肯定不止劉邦一人。比如還有東陽縣令陳嬰。此人原是一個普通官員,秦末大起義開始之後,東陽縣縣令被殺,縣裡幾千人聚集在一起,想找一個首領,但沒有合適的人選。於是,他們找到陳嬰,要陳嬰當頭,陳嬰不願,眾人不從,強迫陳嬰當了東陽義軍的首領。沒想到這支武裝竟然也聚集了兩萬人。這幫年輕人想立陳嬰為王,不屬於任何集團。說實話,陳嬰心裡肯定還是有幾分悸動的,但是他母親說,從我嫁到你們家,從來沒有聽說過你們家祖上有人富貴過,現在突然得此富貴,不吉利,不如投奔一個集團。「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至少不顯眼,不會成為眾目睽睽的首犯。陳嬰聽母親這一說,也不敢稱王了,他勸手下的人說,老項家世世代代是楚國名將,現在要想成就一番大事,非此人不行。如果我們依靠項氏名族,「亡秦必矣」。眾人被他說動,採納了他的意見,「以兵屬項梁」。其實,項梁這個時候才剛剛渡江西進而已,聽說陳嬰佔了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項梁原打算和陳嬰聯手西進的,沒想到陳嬰竟投奔自己來了。像這樣機緣巧合之下加入項梁集團的,還有猛將黥布等,這也使項梁的兵力一下子達到六、七萬人之多。

我們前面說了,陳嬰投奔項梁是為了避開成為首犯,劉邦投靠項梁則是為了借兵收復豐邑。

劉邦投靠項梁之後,不但得到了領導資助的十員戰將、五千士兵,而且還成為項軍的一分子。能夠加盟一支強大的軍隊,對於剛剛起兵、勢單力薄的劉邦來說,等於有了一個「核保護傘」(強大靠山)。無論對其他義軍,或是對秦軍,他都不再是孤軍作戰。這是劉邦在個人小宇宙爆發之時做出的最為令人擊節讚賞的決定,更重要的是,加盟項梁集團還給了他的命運帶來了兩大機遇。

立楚王心

項梁得知陳勝被害的確切消息後,在薛邑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劉邦有幸得以參加。在這次會議上項梁做出了一個重量級的決定:立原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號楚懷王。楚懷王當年上了秦國的當,入秦被扣,最後客死秦國,楚地百姓都非常懷念他。這次立他的孫子為楚王,也是為了藉楚王的影響力號召民眾反秦。說到這個熊心,在楚國滅亡之後竟淪落替人放羊,項梁費了好大勁才找到他,旋即立他為楚懷王。

其實,這立王之事前前後後都是大名鼎鼎的范增的主意。范增乃是項梁、項羽集團唯一的謀士,他極力說服項梁接受自己的建議,並提出了三點理由:一是陳勝的失敗在於他沒有立楚王之後而自立為王,於是很快成為眾矢之的;二是項梁起兵之後,楚地義軍相繼加入項軍的重要原因是項氏「世世楚將」,這樣的家庭背景讓眾人懷有再立楚王後代為王的一線希冀,若是遲遲不表態,日久勢必生變;三是就現階段的局勢而言,立楚王後人為王是順應楚地民眾的心願,有利於籠絡人心,增加隊伍的凝聚力。范增這三條理由打動了項梁。

項梁立了楚懷王熊心,等於在自己的頭上又立了一個「長官」,雖然這位「長官」眼下不會對自己有任何威脅和制約,可這名義上的「長官」也是「長官」啊!自己活著的時候,熊心不可能對他有任何掣肘,但要是萬一自己遭遇不測,憑項羽的資歷、實力都還不足以代替自己。到那時,熊心就有了相當「自由」的指揮權,這對剛剛接替項梁之位的項羽來說,肯定非常不利。

說實話,如果沒有立楚王心,項梁戰死後,項羽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集團領袖,劉邦就是項羽的屬下。現在立了楚王心,項梁戰死後,項羽和劉邦在楚王心面前就成了平起平坐的戰友。而且,楚王心顯然會對劉邦更加倚重。

項梁戰死

薛邑之會後,項梁先攻下東阿,劉邦、項羽合兵攻下城陽並在雍丘大敗秦軍,還殺死了秦國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郡守李由。隨即項梁又在定陶大破秦軍。章邯雖然暫時受挫,但他的軍隊總會得到秦國源源不斷的人員補充。章邯趁項梁節節勝利之後驕傲輕敵,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於山東定陶偷襲成功。此役楚軍大敗,項梁陣亡。

項梁戰死對項軍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但對劉邦而言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那麼,劉邦抓住這個機會了嗎?那是必須的!

對於項梁的戰死,其實楚懷王熊心的心情異常糾結。一方面瞻前顧後,怕招來殺身之禍。章邯如果窮追不捨,痛打楚軍,保不齊會將他這個楚王幹掉。一方面又想趁此機會確立自己的權威,怎麼辦呢?削弱項羽扶植他人。他這個王要想做久點,就不能讓手下的人一家獨大,必須形成牽制。楚王心最終還是很迅速地「從盱台之彭城」,將項羽的軍權和另一位將軍呂臣的軍權全都收歸己有,項羽一下子失去了獨立指揮權;同時,楚王心封劉邦為「碭郡長」,統領碭郡軍隊,劉邦縱身一躍成了獨擋一面的軍團首領,遠比項羽更有實權。

俗話說,高人指路,貴人相助,個人努力,小人監督是成就人生的四項基本原則。縱觀劉邦這段時間有點應接不暇的一連串機遇,竟都和項梁息息相關,不能不說項梁是劉邦打拚生涯中的第一位貴人。

項梁是欣賞劉邦的,要不然他不會贊助劉邦五千兵力、十員戰將,以幫助他成功收復大本營豐邑。更重要的是:項梁的賞識讓劉邦得以參與了薛邑之會。這讓劉邦成為了擁立楚王心的功臣之一,並因此備受楚王心的欣賞與支持。這也標誌著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