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二世詐立 效愚忠盡愚孝扶蘇矇騙 遵父命守古訓太子自刎

李斯屈從之後,胡亥、趙高、李斯的「三家村」要對付的首要目標便是扶蘇,因為扶蘇佔有的政治資源太豐富了。第一,他是皇長子;第二,他是秦始皇生前確定的喪事主持人,言悶外之意就是皇位繼承者;第三,他在朝中擁有眾多的支持者;第四,他與蒙恬擁有重兵,槍桿子裡面是能夠出政權的。

此時的秦帝國只有兩大兵團:一是長城軍團,二是南越軍團。南越軍團遠在兩廣,遠水不解近渴,根本派不上用場。即使在陳勝、吳廣反秦大起義之時,這支五十萬人的南越軍團也未能北歸,所以,這支軍團是指望不上的。長城軍團則不同,其駐守的河南地,就在大秦帝國的北邊,沿著直道南下,很快即可抵達關中之地。因此,長城軍團一旦出現兵變,對大秦帝國而言將是致命的。

扶蘇儘管佔有多重優勢,但是,他有兩個明顯弱勢,一是扶蘇對其父秦始皇的病故與真正遺詔的內容毫不知情;二是趙高手中的皇帝符璽可以偽造遺詔。如果扶蘇知道秦始皇已經病故,如果他知道父皇在遺詔裡是想傳位給自己的,那會怎麼樣?肯定會發生兵變啊!只要扶蘇知道了真相,一定不會俯首聽命。只要扶蘇起兵,政變集團就會陷入極大的被動,乃至功虧一簣。可事實是,扶蘇不知道真相。一句話,資訊的不對稱使扶蘇陷入被動。多重優勢被兩個明顯的弱勢擊倒。

在扶蘇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政變集團偽造了一個專門對付扶蘇的秦始皇「遺詔」。這個「遺詔」的核心是賜死扶蘇。也只有讓扶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他們才能心安,否則,只會惶惶不可終日。

那麼以什麼理由讓扶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呢?

世界上什麼都缺,唯獨不缺少殺人的理由,欲加之罪,又何患無辭呢?在這場政變中,再也沒有什麼比捏造賜死扶蘇的理由更容易的事了。以趙高為首的政變集團不但給出了理由,而且給出了充分的理由,列了足足四條,每條都冠冕堂皇;守邊無功,誹謗朝政,謀立太子,為人不孝。

先說守邊無功。

大秦帝國對草原民族採取的是防範為主的方略,這才有萬里長城。長城,就是阻隔農業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一道屏障,就是一種防禦手段。所以,蒙恬儘管有數十萬大軍,但他主要的仟務也就是防範,而不是去消滅一個民族,況且龐大的草原民族也無從消滅。其實,只要能防住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目的就已經達到了。由此看來,「守邊無功」只不過是一個殺人的藉口。

再說誹謗朝政。

政變集團賜給扶蘇的「詔書」指責扶蘇「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你多次上書議論我;對我的行政措施指手畫腳。可見,扶蘇即使在被眨到邊地擔任監軍期間,也一直沒有停止對秦始皇的勸諫。這恰恰是胡亥之流加在他頭上的罪名。其實,扶蘇完全是為了帝國的長遠利益,為了秦始皇的歷史聲名。但是,對待不同政見可以從善如流,也可以誣陷為誹謗。因此,誹謗朝政也是一個藉口。

三說謀立太子。

胡亥指責扶蘇「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真是顛倒黑白!誰日夜盼望太子之位?扶蘇如果真想當太子,他最好的辦法是緘口不言,這樣,也許他早就當上太子了。正是因為扶蘇不以太子為人生目標,所以,他才屢屢上書,即使貶到邊地,他也不忘進言。顯然,這一條也是欲加之罪。小人的齷齪之處就在於無恥且光明正大地把自己的齷齪強加於對方,從而證明自己的高尚。

四說為人不孝。

胡亥給扶蘇加了「不孝」的罪名,但是,並沒有說明扶蘇如何「不孝」。真正的「孝」是恪守父訓。胡亥連父皇的遺詔都可篡改,還侈談什麼「孝」與「不孝」?叛臣逆子又有什麼資格來談「孝」呢?這是他們最害怕別人定在他們身上的罪名,所以急不可耐地先加在扶蘇身上。所有這些罪名,無非是一種政治需要而已,現在到了需要給扶蘇定罪的時候了,並非扶蘇真有大罪!扶蘇最終堅守「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古訓而拔劍自刎,這恰好證明了扶蘇恪守孝道。

政變集團將矛頭對準扶蘇,看到這份偽造的「遺詔」,扶蘇會怎麼辦呢?扶蘇該怎麼辦呢?接到詔書後,如晴天霹靂,扶蘇肝膽俱裂,痛心而泣,轉身回到帳中就要拔劍自殺。〔註〕一哭,二入,三自殺。扶蘇的表現是對秦始皇的異常忠誠,但是,這種愚忠愚孝令人失望!扶蘇並非孩童,但是,他卻有如孩童般的單純。他屢屢上書勸諫秦始皇,他不辨詔書真偽,看見賜死詔書就想自殺了事。他根本沒有想過這份詔書是不是假的,更沒有想過這世界上還有人敢於偽造詔書。

扶蘇的單純令人敬重,亦令人吃驚。

詩人愛默生說過:「沒有一件事比偉大更為單純,事實上,單純就是偉大。¬」單純是偉大,但是,單純可以是幼稚,甚至單純也可以是愚蠹。

如此的政治閱歷,如此的政治判斷,證明扶蘇只是一位「合法」的帝位繼承人,而並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也不是一位「合適」的大秦帝國的二世君王。

秦始皇一生不立皇太子,臨終時又選了一個「合法」但不「合格」的皇位繼承人,這表明秦始皇儘管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頗有識人之明,但是,在選拔帝位繼承人時卻喪失了這種智慧。能處理好國事者,未必能處理好家事;然而,對於一位帝王來說,自古家事皆國事。

由於扶蘇對這封假遺詔深信不疑,而且,扶蘇覺得父皇既然都賜他死了,再請示還有哈意義呢?於是。他隨即自殺。

與扶蘇同時被賜死的還有一人,此人的所作所為就與扶蘇大相逕庭。此人是誰?他為什麼敢於抗旨不遵呢?

〔註〕《史記.李斯列傳》:「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