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股肱之臣 秦王嬴政虛懷若谷 王氏蒙氏能征善戰

中國的歷史反覆證明了一條鐵律——凡是有所作為的君王,身邊總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和足智多謀的文臣。秦始皇之所以最終能夠勢如破竹地統一天下,就是由於他身邊聚集著一批當時最優秀的文臣武將。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勝利才會來得如此迅速,來得如此輕鬆。秦始皇身邊到底有哪些文臣武將?他們在幫助秦始皇兼併六國的進程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秦滅六國首先是一場軍事鬥爭,所以我們先從武將說起。

秦始皇身邊的武將首推王翦、王賁(ㄅㄣ)父子。用「首推」二字,是因為這父子倆為秦滅六國立下了不世之功——父親王翦獨立滅楚,兒子王賁獨立滅魏,父子倆聯合滅燕。

王翦是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人,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軍事。王翦出道打的第一仗發生在嬴政十一年(西元前二三六年),他領兵攻打趙國,旗開得勝,一舉攻下了趙國九座城池。初次領軍,就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造詣。

王翦打的第二仗是嬴政十八年至十九年的滅趙之戰。在這次戰役中,王翦仍是統帥。當時趙國派大將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李牧亦頗有軍事才能。經過一年多的較量,王翦最終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用反間計除掉了李牧、司馬尚。其後三個月破趙,俘虜趙王遷。趙太子嘉逃亡,趙國已名存實亡。這一次,王翦滅掉了秦國擴張道路上最棘手的一個強硬對手。

嬴政二十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雖未成功,但是這次在咸陽宮殿上的刺殺行動讓嬴政深受驚嚇。驚魂稍定的嬴政勃然大怒,立即命令王翦發兵攻伐燕國。燕國聯合逃到代地,自稱代王的趙王遷的太子嘉共同抗秦,王翦率領秦軍,陳兵易水之西,大敗燕、代聯軍。這一仗雖然未能徹底滅燕,但是,已使燕國深受重創。

秦王政二十一年,王翦的兒子王賁奉命攻打荊楚,大破楚軍,攻下了十幾座城池。嬴政又增派大兵援助王翦,攻打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被打得靈魂出竅,倉皇逃往遼東。

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賁擊潰燕軍之後,又奉命攻魏。王賁挖溝引黃河之水淹灌魏都大梁,三個月後,城牆被水浸泡崩塌,魏王請降,魏國因此滅亡。

王翦父子是秦王嬴政最倚重的將領。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他們率領秦軍,為秦國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秦王嬴政就是依仗著這樣的大將,在統一大業的道路上,縱橫捭闔,吞併四方。

雖然有這些威武大將的輔佐,但嬴政在謀劃決策時,還是會因誤判而貽誤戰機。例如在王翦這裡,嬴政曾失去一次滅楚的絕好時機,這和一個叫李信的人有關。

李信是在王賁率兵擊潰燕軍主力的戰鬥中出現的一位青年將領。他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先祖,並非等閒之輩,他之所以聞名,是因為荊軻刺秦以後,年輕氣盛的他,曾帶幾千士兵追殺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殺太子丹以苟且偷安。當然,即使燕王喜交出太子丹的人頭,也不能使秦國停止對燕國的攻打。李信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表現不凡。嬴政得知追殺太子丹的是李信,對他的忠誠和堅忍果敢的戰鬥作風大為讚賞,認為李信有勇有才。

一天,嬴政問李信,我打算攻楚,將軍估計調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李信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多不超過二十萬人。

嬴政聽完之後,又問王翦。王翦咬著牙,冷冰冰地拋出一句話,攻打楚國,沒有六十萬大軍絕對不行。王翦的意思是攻打楚國,必須傾全國之力。

聽了王翦的話,嬴政說,王將軍老嘍,變得如此膽怯呀!還是李將軍少年果敢,壯勇剛毅,他說得對。於是派李信與蒙武帶兵二十萬攻打楚國。

王翦見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就藉口有病,回家鄉養老去了。

李信和蒙武分兵擊楚,一開始大敗楚軍,攻勢非常順利。於是,他帶領部隊繼續向東進發,想與蒙武在城父(今安徽亳州)會師,再聯手攻打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然而,讓李信意想不到的是,楚軍起初並沒有全力抵抗,但是,當李信東進與蒙武會合之時,楚軍卻悄悄地尾隨跟蹤,突然發起攻勢。而且,楚軍連續作戰,三天三夜晝夜不停,邊追邊打。結果,李信率領的秦軍大敗,兩個軍營被攻破,七個都尉被殺死。秦軍落荒而逃。

李信戰敗而歸的消息傳到嬴政那裡,嬴政極為震驚,立即乘快車奔赴頻陽,一見王翦便道歉說,我沒採納您的建議,李信果然讓秦軍蒙受了恥辱。現在聽說楚軍正向西逼進,將軍您雖然染病,難道忍心丟下我不管嗎?王翦推辭說,老臣有病,昏聵無能,大王還是另擇良將吧。嬴政再次表示歉意道,好啦,將軍不要再說什麼了!王翦回答說,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非六十萬大軍不可。嬴政滿口答應,只要將軍領兵,一切聽從將軍安排。

於是,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兵發楚國。秦王嬴政親自到灞上送行。臨行之時,王翦請求嬴政多賜給他良田、豪宅、園林。嬴政說,將軍儘管上路,何必擔心家裡日子過不好呢?王翦答道,我為大王帶兵,從來不想裂土封侯。只是趁著大王器重我的時候,多給子孫後代置些家業。秦王嬴政聽完之後,哈哈大笑起來。

行至函谷關,王翦又前後五次派使者回朝請求多賜良田。有人問道,將軍索要家業是不是要得太過分了?是不是太貪婪了?王翦說,這個你就不懂了,秦王是個多疑的人,現在我把秦國全部的軍隊都握在手中了,要是我不以給子孫多掙產業為由多提要求,秦王會對我不放心的。

可見,王翦不僅擁有帶兵打仗的卓越軍事指揮才能,也具備精明冷靜的政治頭腦。貪財的人不會有其他政治野心的,所以王翦就以貪婪為掩護,表面上看是為了大大地撈取一把,實則是讓嬴政對他放心。一個軍事將領,有這種頭腦,確實不簡單。

楚軍剛剛打敗李信大軍,氣勢如虹。這時,王翦則堅守壁壘,讓士兵吃好玩好,不主動出擊,以此挫挫楚軍銳氣。等楚軍銳氣全失、僵持無功之時,養精蓄銳的秦軍傾巢而出,結果楚軍大敗。王翦用了三年時間,最終完全平定荊楚。在秦國兼併六國道路上,第二個難於應對的對手楚國就這樣被王翦吞掉了。

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也平定了燕國。

嬴政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又派王賁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田建,滅掉了齊國。

從上述可以看出,王翦父子二人各自滅了六國中的兩個——王翦率領秦軍消滅趙國、楚國這兩個最強硬的對手,王賁則滅掉了魏、齊。至於燕國,王翦是大敗燕軍的主力,王賁則掃平了燕軍殘部。換句話說,燕國是王翦、王賁父子共同滅掉的。這樣算來,這父子倆一共滅掉了六國中的五國。

王翦因其顯赫的戰功,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幸運地深得嬴政信任,完成了殲滅六國的歷史使命;而嬴政憑藉著王翦、王賁父子的驍勇善戰,才最終完成了兼併六國的歷史大業。

王翦確實有不凡的軍事才能,但是,他之所以能成為名將,主要是因為嬴政慧眼識英才。倘若他生活在趙國的亡國之君趙遷那裡,恐怕就不會這麼幸運,更可能會像李牧一樣被秘密處決。

所以,人才的作用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得有一個條件——他必須得到上級大膽授權與堅定支持。

嬴政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誤,比如說消滅六國的順序,軍事、外交兩手並用的大政方針。嬴政所犯的唯一錯誤是,滅楚之時輕信了李信之言,派李信帶二十萬軍隊滅楚,結果大敗而歸。然而,嬴政在得到李信戰敗的消息後,立即驅車登門,向王翦坦然認錯,力勸王翦出山,並滿足了王翦的所有要求。於公,嬴政同意派出六十萬秦軍,由王翦一人指揮。於私,王翦數次要地、要房產,嬴政統統予以滿足,這在秦國歷史上和戰國歷史上都是破天荒的。對於犯了嚴重錯誤的李信,嬴政也未誅殺,而是寬大處理,允許他改正錯誤。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

勇於承認錯誤,敢於承擔責任,善待犯錯的部將,這是嬴政能夠統一天下最可貴的個人品質之一。

嬴政和他的手下名將能夠如此相處,由他統一天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了。

如果拿嬴政和他雄才大略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做一比較,大家會理解得更清楚。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也有一位名將白起。白起指揮了長平大戰,消滅了趙軍的主力。長平之戰剛一結束,白起就力主攻打邯鄲,趁機滅趙。不過,和王翦相比,白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白起的戰功引起了秦國相國范雎的嫉妒。范雎以秦兵傷亡慘重為由,力主休整部隊。秦昭襄王當然知道秦軍在長平之戰中犧牲巨大,本來就對立即發動邯鄲之戰猶豫不決,加之范雎的休整建議,秦昭襄王就沒有採納白起立即滅趙的主張。

數月之後,在秦昭襄王準備出兵攻打邯鄲之時,白起知道已經錯失戰機——當時趙國已經承受了長平之戰的慘痛,而且做好了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準備——加上此時身上有病,便辭掉了主帥之職。秦昭襄王在白起缺位的情況下,發起了邯鄲之戰。面對同仇敵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