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不戰而降 唇亡齒寒國策誤 謹慎事秦終被滅

齊國滅亡,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國策失誤,二是政治腐敗。

齊國的國策失誤並非僅僅在後期,其中期的國策就曾有過重大失誤。

齊湣王初年,齊國的國力還相當強大。但是,此時的齊湣王對滅宋早已按捺不住。宋國瀕臨齊國,都城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如果攻佔了宋國,齊國的領土將會大大增加。此時的宋國國君康王偃,暴虐無道,人稱「桀宋」。「桀」是暴虐之君的謐號,可見當時宋國百姓對宋康王極端不滿。

秦國使者蘇代為了削弱秦國的主要對手齊國,竭力慫恿齊湣王滅宋。齊湣王聽從了蘇代的蠱惑,對滅宋更是充滿了渴望。於是,齊國尋找時機,趁五國攻秦之際,獨滅宋國。

齊國滅宋引發了諸侯各國的不滿。這時,蘇代又來到齊國的世仇燕國,對燕昭王說,齊湣王南攻楚國五年,耗盡了齊國的儲備;西與秦戰三年,民力用盡,軍隊疲憊。蘇代的目的無非是想激發燕昭王伐齊的慾望,實際上不用秦國離間燕昭王,此時的燕昭王也要報齊亡燕國之仇了,更何況再有蘇代的遊說。蘇代的遊說立刻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齊湣王只考慮滅宋之後的既得利益,只考慮滅宋之後的疆域擴展,卻沒有充分考慮滅宋之後可能帶來的種種後果。戰國中後期,天下統一大勢漸趨明晰。各國都不願意看到某一國家特別強大,以至發展成為滅亡六國統一天下的諸侯國,合縱連橫的策略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合縱連橫雖然主要是針對秦國,因為秦國對六國的威脅最大,但是,除了秦國之外,只要任何一個諸侯國一旦威脅到他國,都有可能會成為各國共同的敵人。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齊湣王恰恰觸犯了這條大忌。齊國滅宋引發了各國之間力量的不平衡,由此導致新一輪的對抗。

齊湣王趁五國伐秦之機滅宋,恰恰給燕國帶來了聯合伐齊雪恥的藉口。所以,從齊湣王滅宋開始,齊國就成為各國諸侯討伐的對象。秦國想藉機打擊齊國,燕國也想藉機報仇,三晉(韓、趙、魏)對齊湣王獨吞宋國也心懷不滿。總之,齊湣王滅宋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齊湣王利用齊威王、齊宣王所累積的強大國力,肆意用兵,招致五國伐齊,兵敗身亡,使齊國一落千丈,再也恢復不了五國伐齊前的國力。齊國的最後滅亡已基本成為定局。

國策是一國的根本大計,與國家的興亡關係甚大。齊湣王妄自尊大,擅用武力,導致齊國被滅長達五年。齊湣王之後,齊襄王有心恢復盛況,卻無力回天。君王后、齊王建接受齊湣王的教訓,反其道而行之,「事秦」而不顧天下。齊湣王是濫用武力,齊襄王、齊王建則是堅決不用武力,連保家衛國的武備也不充足,導致齊國大而虛弱,成了一個空架子。

齊國後期奉行的國策叫「事秦謹,與諸侯信」。「事秦謹」,就是恭恭敬敬地對待秦國,不和秦國打仗。制定和執行這個國策的人叫君王后。君王后是一個女人,她曾經執掌齊國國政十幾年,比呂后專政還要早得多。但是後人很少提起她,實際上這個女人還是很值得一提的,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們在「秦滅燕國」中講到,秦昭襄王二十三年(西元前二八四年),秦、韓、趙、魏、燕五國聯手伐齊。在五國伐齊之戰中,齊湣王被殺。齊湣王死後,他的兒子法章為了活命,流落民間,改名換姓,在一位莒姓大夫家中當傭人。這位莒大夫家中有一位千金,頗具慧眼,她一眼就看出這個傭人氣度不凡,絕不是普通的人。於是,出於愛心,她經常偷偷地拿好東西給落難的公子吃,拿好衣服讓公子穿。真是落地的鳳凰不如雞。公子落難,竟然有小姐出手相救,公子自然非常感激她,這位小姐不但在生活上照顧他,而且還以身相許。公子和莒大夫小姐的關係自然日益密切。中國古代小說中大量的落難公子與千金小姐的姻緣,看來也不全是文人一廂情願的憑空捏造。

齊湣王被殺之後,整個齊國只有莒和即墨兩地還被齊國軍民堅守著。逃亡的齊國大臣和莒人都在到處尋找齊湣王的公子,想立其為齊王,公子法章也獲悉此事,但是,出於擔心,他一直不敢承認。不過,他一直在關注著事情的進展。後來,法章知道齊國大臣是真心在找他,不是加害於他,這時,他才站出來,說明自己就是已故齊湣王的兒子。齊國的大臣經過考察,確認他就是齊湣王的合法繼承人。於是,大家共同擁立他做了齊王,他就是齊襄王。

公子法章當了齊襄王,莒大夫的千金自然是一步登天,內心甭提多高興了。齊襄王於是立她為王后,這就是齊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君王后。這位王后還生了一個兒子田建。雖然這位莒小姐已貴為王后,但是,她的父親卻非常惱怒,他說,不經過媒人而自由戀愛,不是我的孩子應該做的,玷污了我家的門風,於是,終生不見自己的女兒。不管父親的態度如何,君王后還是當了齊襄王的王后。她對父親的拒不相認深表理解,而且不因為父親不見自己就失了做女兒應有的禮數,仍然非常孝敬父母,所以,天下的人都誇她是個孝女。

齊襄王在莒待了五年,大將田單在即墨(今山東平度)大破燕軍,將燕軍全部從齊國的土地上驅逐出境。田單復國成功之後,立即派人迎接在莒繼位五年的齊襄王進入國都臨淄。可是,齊襄王不是一位長壽之君,僅僅在位十九年就一命嗚呼了。齊襄王去世後,君王后的兒子田建名正言順地繼位,成為齊國最後一位國君。

《戰國策.齊策六》記錄了這麼一則故事。秦昭襄王曾經派使者給君王后送了一副「玉連環」,並對她說,聽說齊國有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不知道能否解開這個「玉連環」。「玉連環」到底是什麼,文獻記載不詳,但它應當是一種益智玩具,解開「玉連環」應當用智慧和耐心。但是,君王后看了看「玉連環」,立即令人拿來一把鐵錘,一錘下去,「玉連環」被砸得粉碎。君王后看著砸碎的「玉連環」,笑著對秦使說,解開了。秦昭襄王送「玉連環」,目的大概是要羞辱君王后,但是,她卻以錘解題。可見,她是一個有智慧、有魄力的女主。

齊王建十六年(西元前二四九年),君王后病逝。臨終之前,她對其子齊王建說,大臣中有一人可以重用。齊王建於是說,請母后把話寫下來。君王后答說,好,等齊王建準備好了筆和簡牘,君王后說,我忘了。這位執掌齊國國政長達十五年的女主臨終之前為什麼欲言又止,史書無載。

其實,君王后這麼一位聰明的女主肯定不會忘掉哪個大臣可堪大任,她之所以最終決定不說出這位大臣的姓名,無非是不想讓齊王建重用這位大臣。這是為什麼?因為她有私心。什麼私心呢?君王后死後,她的弟弟後勝為相,掌握了齊國的實權。她之所以最終不說出可以重用的大臣,就是因為她料到死後她的弟弟後勝會掌握齊國國政,她不願意毀掉後勝的專權。

君王后慧眼識人,不僅看出落難公子非尋常之人,而且還看出大臣中誰可堪重用;在「玉連環」事件中又表現出她的果敢機智。但是,她私心太重。國家大政只能由既有才能又有忠心的大臣掌管,但是,出於私心,她卻把權力移交給了她的弟弟。同樣,在處理六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時,她的局限也暴露無遺。君王后的視野也僅限於此,在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中,她不知道齊國應當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

齊王建三年(西元前二六二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

當時,齊、楚兩國都要救援趙國。秦國盤算,齊、楚如果是真心援趙,我們就必須退兵;如果他們不是真心救趙,我們就和趙國做生死決戰。長平之戰打了三年,趙國軍糧匱乏,向齊國請求援助,齊王建坐視不救。於是,有人勸說齊王建援助趙國,使秦國退兵。這人說,如果我們坐視不管,秦國一旦滅趙得逞,齊、楚兩國就危險了。對齊、楚來說,趙國是屏障啊,齊國援趙也是保護自己,因為唇亡齒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就該齊、楚滅亡了。救趙是義舉,退秦顯威名。這種事不做,還能做什麼?但是,齊王建不聽,結果趙國大敗於長平。〔註〕

長平之戰爆發之時,在齊國執掌大權的是君王后。她對秦國採取的策略是「事秦謹,與諸侯信」。但是,君王后「事秦謹」是真,「與諸侯信」則假。因為她歷經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三代秦國國君,正是秦國逐漸稱雄天下之時,秦國不斷地對六國發動兼併戰爭。如果君王后「事秦謹」,那麼就不可能對其他諸侯「信」。「與諸侯信」必然會激怒秦,怎麼再「事秦謹」?這二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在這對矛盾之間,她選擇的只能是「事秦謹」。長平之戰齊國拒絕向趙國提供糧食即是明證。

齊王建毫無治國能力,齊國的整個大權都掌握在相國後勝的手中。後勝非常貪婪,秦國對此瞭若指掌,於是,便對貪婪的後勝重金行賄。秦國行賄不計成本,不僅對後勝大肆行賄,而且對後勝的門客也大肆行賄。接受了秦國大量金錢的後勝和他的門客們,都勸齊王建不要與秦國開戰,不要幫助其他五國。齊王建整天處在這批人的包圍之中,毫無建樹和主見。

在投降派的極力慫恿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