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名雍,繼位於西元前三二五年,是三家分晉後趙國的第八代國君,正值秦惠文王的晚年,秦國的強大已經完全彰顯。不過,此時的趙國也因趙武靈王的改革而強大起來。
趙武靈王對趙國的貢獻可以概括為四個字——胡服騎射。
什麼叫「胡服騎射」呢?簡單來說就是改穿胡服,招募騎兵。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共進行過兩次,第一次是趙武靈王十九年,初步推行胡服騎射;第二次是趙武靈王二十四年,進一步深化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事業,面臨著很多困難。
第一,改變文化習俗艱難。趙國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諸侯國,趙國君臣的服裝和中原各國相同,但和趙國周圍的胡人服裝相差極大。服飾歷來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原各諸侯國一向高談華夷之辨,看不起夷狄之邦,對夷狄文化也持排斥態度。趙武靈王要拋棄中原服飾,改穿胡人服飾,阻力肯定非常之大。所以,他對自己的胡服騎射有很大的顧慮,所謂「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改變祖宗法制的建功立業一定會受到世俗的反對。趙武靈王深知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涉及文化習俗的改革,更是舉步維艱。
第二,王公大臣們反對。趙武靈王推行胡服,也遇到了王公大臣們的反對,反對的理由也是出於對夷狄文化的排斥。對此,趙武靈王抓了兩件事,一是在大臣中爭取支持,二是在公族中爭取支持。
趙武靈王正式頒布胡服令之前,先召他的臣子樓緩做工作,他對樓緩說,趙國目前四面有敵而內無強兵,因此,「吾欲胡服」,樓緩毫無保留地支持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接著又找了老臣肥義,肥義是元老,也是趙武靈王幼年繼位時的託孤大臣。肥義不僅全力支持趙武靈王的改革,而且進一步打消趙武靈王胡服改革的心理障礙。肥義一方面用趙國歷史上的趙簡子、趙襄子兩位先賢來激勵趙武靈王,另一方面對趙武靈王講:「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如果顧忌天下人的議論,什麼事也幹不成。肥義特別強調「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因為「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一般人對成大事往往缺乏超前意識,只有智者才能看到事情的未來。
推行胡服困難重重,趙武靈王深知他必須取得趙國公族的支持,特別是他的叔叔公子成的支持。公子成在趙國上層有很大的影響力,趙武靈王先派了一位大臣王紲去看望公子成,並對他說:「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但是,公子成認為中原文化遠勝蠻夷文化,因此不支持穿胡服。
於是,趙武靈王為了胡服改製成功,親自到公子成家中做工作。他對公子成說了四點:
第一,從目的上看,服裝是為了方便使用,禮儀是為了方便成事。
第二,從現實來看,趙國面臨著燕國、東胡、樓煩、秦國、韓國、中山等國的包圍,生存環境惡劣。如果不「變服騎射」,無法應付四面之敵。
第三,從歷史上看,趙簡子、趙襄子都是在應對戎狄之中獲得發展的。今天的「變服騎射」,其實是繼承簡、襄之功業。
第四,從「國際關係」上看,中山國對趙國危害極大,必須「變服騎射」以報此仇。
公子成對趙武靈王繼承簡、襄之志非常讚賞,立即同意穿胡服上朝。
在取得叔叔公子成和重臣肥義的支持後,趙武靈王立即頒布胡服令,宣布臣民改穿方便的胡服,拋棄寬袍大袖的漢服。
從趙武靈王經過多方工作後再發布胡服令來看,他是一位非常清醒的政治家。他懂得「變服騎射」的重要,也深知「變服騎射」的艱難。既然趙武靈王知道阻力這麼大,他為什麼還要提倡「胡服騎射」呢?目的有三。
其一,拓邊擴土。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北取胡地、內滅中山。趙武靈王自己也說:「『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於是遂胡服矣。」「驅世」,就是整個國家的人。不管因為我穿胡服有多少人嘲笑我,只要能擁有胡地和中山,我不怕任何人的嘲笑。其中,「吾必有之」四個字顯示了趙武靈王北拓胡地、內滅中山的決心。趙國建國以來,曾經多次想向中原發展。但是,這種努力收效甚小,因為趙國向中原腹地的擴展必然要和韓、魏、齊諸國發生衝突,各國都會全力阻止趙國。不過,趙國南北兩部分中間有一個「千乘之國」的中山國,而北部是廣袤的胡地。如果能夠北取胡地、內滅中山,趙國的領土就會大大擴展,而且不會和中原各國為爭奪土地拼得精疲力竭。趙武靈王想攻戰胡地、中山,根本目的是為了與秦國爭奪統一天下的機會。
趙武靈自己穿上胡人衣服,縮小了趙人和胡人的心理差異,增強了胡人對趙人的認同感,便於雙方融為一體,這對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非常有利。當時,趙國周邊的胡人如東胡、林胡、樓煩都是游牧民族,擅長騎兵作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做法使林胡、樓煩歸順趙國。林胡王獻馬,樓煩王騎兵接受改編,吸引了大批胡人加入到趙國的軍隊中,大大增強了趙軍的戰鬥力。
其二,洗刷羞恥。
趙武靈王三年,趙國和韓、魏、燕、中山四國國君相互稱「王」,目的是為了和當時的秦、齊、楚三個大國相抗衡,加強五國之間的聯繫。這樣,趙武靈王也就成為趙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王的國君。但是,趙武靈王八年發生了一件事,讓趙武靈王一下改變了稱呼。原來,這一年韓、趙、魏、燕、楚五國聯合,以楚國為首領,攻打秦國,結果被秦國打得大敗,趙武靈王對這次失敗感到格外羞恥,他說:「無其實,敢處其名乎。」從此,趙武靈王「令國人謂己曰君」。
趙武靈王九年,韓、趙、魏三國聯合進攻秦國,又遭慘敗,趙國士兵被殺八萬人之多。連續的失敗使趙武靈王痛感趙國需要改革。
其三,不改則亡。
戰國和春秋的最大不同在於,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各國為了生存都在謀求變法圖強,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等。變法後的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起色,特別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為顯著,實力提升最快。強秦已經成為趙國最大的威脅,而趙國腹地還有一個國中之國中山,正如趙武靈王自己所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趙國是一個四戰之地的國家,東西南北每一個方面都需要應付外敵。現有的弱勢如果不改變,就會被四邊的國家步步蠶食。趙國已經到了不改革就要亡國的危險境地。
趙武靈王十九年施行的「胡服騎射」收到了極好的效果,是年派兵攻擊中山,拉開了消滅中山國之戰的序幕。第二年,趙武靈王招募胡人軍隊,建立原陽騎兵訓練基地,同時發動對中山國的戰爭,前後歷時十二年,終於滅掉了「千乘之國」中山。滅中山使趙國南北領土連成一片,極大擴大了趙國的領土,增強了趙國的實力。「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同時,趙武靈王於二十年率領新建的騎兵軍團,向西攻打胡地,使趙國「闢地千里」。
趙武靈王向西擴地千里這一年,正當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繼位,而且,秦昭襄王也是趙武靈王派兵從燕國護送回國才當上秦國國君的。強大統一的晉國消失了,但是,趙國在趙武靈王的統治下迅速成為東方的大國、強國,成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