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大梁將軍突兀接到王命:魏王要夜巡城防,須提前一個時辰閉關。
第一次,素稱夜不關城的大梁在暮色時分隆隆關閉了城門。城外寬闊的護城河上的幾座大石橋也被鐵柵封閉了,如同小城池收起了窄窄護城河上的鐵索吊橋。雖然這是古老而不再具有實戰效用的城防傳統,然作為遵奉王命的閉關程式,這個幾乎已經被人遺忘的傳統卻是必須遵守的。於是,已經沒有了那種可以嘩啷啷拉上放下的吊橋的大梁,破例用鐵柵封閉了四座城門外的寬闊石橋,算作了「收起吊橋」這道程式。否則,大梁將軍對講究頗大的魏王無法覆命。於是,也是第一次,夜幕降臨時大梁城沒有了內外相連的燈火河流,只有城頭的軍燈閃爍在茫茫平原,恍若夜空稀疏的星星。
曾幾何時,大梁城風華富庶獨步天下,與齊國臨淄、秦國咸陽、趙國邯鄲並稱天下四大都會。四都之中,若論真正的商賈匯聚百工雲集士人流聚物流暢通,還得說以大梁居首。因為,齊國臨淄畢竟僻處濱海之遙,士農工商或望而卻步或鞭長莫及,諸般氣象與大梁相比便稍顯單薄。趙國邯鄲雖為戰國中期的後起大都,盛則盛矣,卻多以大河之北的胡商、燕商以及天下任俠所嚮往,楚齊人士與治學之士則較少涉足,蓬勃之中便少了些許鬱郁乎文哉的氣象。時人所言質勝於文,此之謂也。秦國咸陽大出天下,自不待言,然終因與山東六國恩怨糾結,又因律法甚嚴,人流物流終歸受了諸多限制,於是乎與邯鄲類似,少了一些令人心醉的文明風華神韻。唯獨這大梁,地處蒼茫無垠的大平原,瀕臨大河而居天下腹心,水路寬闊,官道交織,車馬舟步樣樣快捷,衣食住行件件方便,輻輳雲集人物匯聚,蓬蓬勃勃而成樞紐之地。戰國初期,大梁尚未成為魏國都城,已經是中原地帶財貨集散的工商重鎮了。及至魏惠王時期籌劃遷都,歷經數十年營建擴展,於秦國奪取河西之地後正式遷都大梁,這座重鎮遂以令人炫目的氣勢迅速崛起為天下第一大都會。當年蘇秦對大梁的說法是:「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於三軍之眾!」也就是說,車馬人流多得如同大軍行進。張儀對大梁的說法是:「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輳,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從陳(楚)至梁,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可見其交通便捷。但是,作為魏國都城的大梁,其特異不僅僅在於繁華便捷,而在於一種獨有的神韻:她包容接納了天下各色人物與列國滾滾財貨,能夠為任何行業提供最為廣闊的天地,能使各色人等最為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出路,瀰漫出一種戰國獨有的奔放張揚與自由進退精神。也就是說,特立獨行地自由揮灑,絕不僅僅是一種士人精神,而是一種瀰漫天下更聚結在大梁的人民風貌。時人言臨淄云:「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究其實,大梁之謂也!
唯其如此,當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三代近百年,大梁始終是天下商旅百工的首選之地,是士人遊學的神聖殿堂,是天下邦交角力的最大戰場。歷數戰國名士,沒有在魏國遊學而能成為大家者,幾如白烏鴉一般罕見。反過來,人流物流競相匯聚,又大大地刺激了大梁的工商百業。那時的大梁,商社作坊鱗次櫛比,名士學館比比皆是,酒肆客棧遍地林立,珠寶皮毛鹽鐵兵器絲綢車馬汪洋恣肆,天時地利人和具結交匯,大梁連仔細回味都來不及,便成了天下垂涎的首富大都。
「爍爍其華兮,煌煌大梁。」
「魏王,大梁金城湯池,秦人奈何哉!」
冷清空曠的長街上,魏王假與左丞相屍埕的對話飄蕩在轔轔車聲中。
午後時分,魏假正在與最心愛的幾隻猛犬嬉鬧,太子右丞相魏熾匆匆前來,稟報了一則秘密消息:秦軍王賁部已經平定了韓亂,於三日前班師回到了穎川郡的河谷駐地,有可能籌劃攻魏!魏假思忖片刻,立即召來左丞相屍埕及大梁將軍、河外將軍會商。會商議題有兩個:其一,如何就韓亂事對秦國說話?其二,秦軍王賁部會不會攻魏?會商一個多時辰,大臣將軍們一致認同了魏王假的兩則決斷:其一,韓亂之事秉承既往說法,咬定魏國從未參與支持韓國舊世族,因此,對秦不須回復,以免自召懷疑;其二,無論王賁是否攻魏,都要未雨綢繆,秘密向大梁調遣軍馬,並立即增強大梁城防。今夜立即巡視大梁城防,也是魏王當殿決斷的。為此,大臣將軍們很是讚頌了一陣魏王的深徹洞察。能如此快捷地做出決斷,並得到大臣們如此擁戴,魏王假很為自己的用人之道及目下的廟堂權力框架欣然自慰:自魏武侯之後,魏國幾曾有過如此同心協力之廟堂?中興魏國,捨我其誰!
要解得魏假心緒,先得說說魏國目下的廟堂人物。
自遷都大梁,魏國國勢不可阻擋地日漸衰落,與大梁都城的蓬勃風華之勢形成不可思議的落差。其中奧秘,魏國人不解,天下人更不解,於是生出了種種議論評判。其中最令天下詬病者,是魏國的人才流失。自魏武侯死至目下魏假即位,魏國歷經惠王五十一年、襄王二十四年、昭王二十年、安釐王三十五年、景湣王十六年,共五世一百四十餘年。這一百餘年中,從魏國走出的名將名相名臣名士舉不勝舉。尤其是秦國名相名臣,幾乎有八九成來自魏國。與此形成反差的是,除了一個信陵君,魏國在百餘年中沒有出過一個名將一個名相。於是,天下遂有了「魏才人用」之口碑。儘管魏國幾代君王都不認這個口碑,可人才依舊在流失,魏國依舊沒有當國棟樑。
魏假即位,很為這一口碑懊惱,決意搜求賢才中興魏國。魏假聰敏好學,冥思苦想地歸總出了魏國衰落的兩則弊端:其一,用人不當。雖然魏假很不情願承認這個弊端,但終歸是天下公議,魏假還是認了。後來,魏假的這一胸襟很是被大臣們頌揚了一陣子。其二,權臣太重,使魏國廟堂不能有效決策,魏王決斷每每受阻。魏假熟悉國史,認定君權受壓的最大前車之鑒,是曾祖父魏昭王的少子信陵君權勢過重的惡例。山東六國都對這個信陵君讚頌崇敬有加,自認學問有成的魏假卻以為:信陵君盜竊兵符、擊殺大將、擅自調動大軍救援趙國,這是三樁等同於叛亂的大罪,在任何邦國都是不能不嚴刑處置的,可在魏國,居然能重新接納信陵君返國並再次當權領政,祖父安釐王當真不可思議,天下人因此而抨擊魏國不納人才,同樣不可思議。基於此等深思熟慮,魏假認定了一個不可動搖的根本:無論多大的賢才,都不能對魏王的權位構成脅迫,否則,不是真正的賢才。為此,必得謹慎遴選賢才,必得妥善構架廟堂權力。
廟堂權力,除了國君,第一個位置自然是丞相。
戰國官制,各國雖略有不同,然到戰國末期,事實上已經是大同小異了。就其趨同之勢的根源而言,魏國可說是戰國新官制的發端者。在文侯武侯及魏惠王前期,魏國在李悝變法邦國富庶之後,又確立了國君、丞相、上將軍三權同領國政的廟堂權力體制,簡潔明確,決策及施行效率大增,魏國迅速由富而強。魏文侯之世,李悝為相,樂羊為將,其時之黃金組合也。魏武侯之世,田文為相,吳起為將,又一次黃金組合也。魏惠王前期,公叔痤為相,龐涓為將,也算得頗具實力的廟堂架構了。魏國開創的三權制之所以有實效,根本點在於丞相開府制。開府者,丞相建立獨立官署(府)而統轄百官處置政務,大體類似於後世的總理內閣制。上將軍雖然也是開府,但只限於處置日常軍務與戰場統轄權,而成軍權與調兵權則歸君主,所以其開府不能與丞相開府相比。而君主的權力,則通過原發性軍權(成軍權、調兵權、任將權)與用人權、賞罰權等等實現總體控制。從總體上說,雖然君權依然是最大權力,但開府相權與開府將權也具有很大的獨立性,比後世的層層疊疊制約要簡潔明快得多。這種極具實效的官制很是符合大戰連綿的戰國,所以迅速為天下所倣傚。商鞅的秦國變法,便在秦國建立了以魏國官制為底本的新官制,軸心便是丞相開府。其餘各國變法所建立的官制,也都大體靠近魏國範式。因此,到戰國末期,各國的丞相都是總領國事而居百官之首,成為最重要的廟堂首席大臣。
唯其如此,魏假不能不對丞相權力慎之又慎。
魏假思謀出了一個頗具新意的丞相方略:丞相職兩分,設右左兩丞相;依魏國尚右傳統,右丞相居首,左丞相輔之;如此相權兩分,對君權很難構成威懾,可謂兩全其美。然魏假還是意猶未盡,又一番思慮,一個新方略又陡然閃現——以太子為右丞相,可謂萬全!太子是自己的兒子,是法定的國家儲君,兼領丞相既能使大權不旁落,又能使太子錘煉政務之能,豈非天衣無縫哉!思謀一定,魏假大感舒暢,立即下書朝野:魏王天下求賢,期盼相才中興大魏,臣民人人得舉薦,名士人人可自薦。之所以如此,是魏假已經謀定了行事方略:只有在選定左丞相之後,才能宣佈太子任右丞相,否則,魏王求賢之名會大打折扣。
王書頒下之初,魏國朝野很是振奮了一陣。臣民們都以為這個魏王是個中興明君,頌揚之餘紛紛舉薦人才。大梁原本物華天寶之地,縱然氣象大不如前,畢竟還是天下士人薈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