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術治亡韓 第六節 瀕臨絕境 韓王安終於要孤城一戰了

韓安想不到,姚賈這次如此強硬。

兩年前,韓王沒有召集任何大臣商議,更不敢向秦國追究韓非的死因,便下書將韓非安葬在了洛陽北邙山。這是天下最為堪輿家讚嘆的陵墓佳地,韓國王族的公子大多都安葬在那裡。其時,洛陽雖然已經成了秦國的三川郡,但對三晉的這方傳統墓葬地還是不封鎖的。葬禮之時,韓王安親自執紼,所有韓國王族大臣不管平日如何咒罵韓非,都來送葬了,人馬雖不壯盛,也算得多年未見的一次隆重葬禮了。畢竟,韓非是為韓國說話而死的,誰也沒有理由反對此等厚葬。韓安原本以為,按照秦王的心願隆重厚葬韓非,秦國必因感念韓非而體恤韓國,兵鋒所指必能繞過韓國。唯存此心,那年冬天韓國君臣很是輕鬆了一陣,紛紛謀劃使秦國繼續疏忽韓國的妙策。誰料不到一年,韓國商人從咸陽送來義報:秦國即將大舉東出,首戰指向極可能是韓國!義報傳開,韓國王族世族的元老大臣們又紛紛開罵韓非,認定韓非傷了秦王顏面,秦國才要起兵報復。丞相韓熙尤其憤憤然:「韓非入秦,心無韓國也!否則如何能一死了之!韓非不死,秦國尚有顧忌憐惜之情。韓非一死,秦國無所求韓,不滅韓才怪!」

在一片紛紛攘攘的罵辭中,韓安也認同了韓非招禍的說法。在韓安看來,韓非若要真心存韓,便當忍辱負重地活在秦國,即使折節事秦也要為韓國活著,無論如何不當死。韓非既有死心,分明是棄韓國而去,身為王族公子,擔當何在?若是韓非不死,秦軍能立攻韓國麼?秦軍向韓,都是韓非引來之橫禍。

如此情勢之下,姚賈入韓能是吉兆麼?

姚賈的說辭很冰冷,沒有絲毫的轉圜餘地:「韓國負秦謀秦,數十年多有劣跡,今次當了結總賬!韓國出路只有一途,真正成為秦國臣民,為一統華夏率先作為。否則,秦國大軍一舉平韓!」韓安心驚肉跳,哭喪著臉道:「特使何出此言?韓國事秦三十餘年,早是秦國臣民也。秦王之心,過之也,過之也——」姚賈冷笑道:「三十年做的好事?資趙抗秦、肥周抗秦、水工疲秦,最後又使韓非兵事疲秦。秦國若認此等臣民,天下寧無公道乎!」旁邊的丞相韓熙連忙賠著笑臉道:「韓國臣道不周,秦王震怒也是該當。老夫之意,韓國可自補過失。」姚賈揶揄道:「韓人多謀。丞相且先說個自補法子出來。」韓熙殷殷道:「老夫之見,兩法補過:其一,韓王上書秦王,正式向秦國稱臣;其二,割地資秦,以作秦國對他國戰事之根基。如何?」姚賈冷冰冰道:「韓王主事。韓王說話。」韓安連忙一拱手道:「好說好說,容我等君臣稍作商議如何?」姚賈搖頭道:「不行。此乃韓國正殿,正是朝議之地,便在這裡說。今日不定,本使立即回秦!」

韓安心下冰涼,頓時跌倒在王案。

暮色時分,姚賈與韓王安及丞相韓熙終於擬好了相關文書。稱臣上書,沒兩個回合便定了。姚賈只著重申明:稱臣在誠心,若不謙恭表白忠順之心,禍在自家。折辯多者,割地之選也。韓熙先提出割讓大河北岸的殘存韓地,被姚賈斷然拒絕;又提出割讓穎川十城,也被姚賈拒絕。韓熙額頭滲著汗水,看著韓安不說話了。姚賈心下明白,韓國目下最豐腴的一方土地只有南陽郡,而南陽郡恰恰是王室直領,是王族根基;韓熙封地在穎川,既然秦國不受,剩下唯有南陽了;然則春秋戰國以來,王族封地歷來不會割讓,否則與滅國幾乎沒有多大差異,韓熙如何敢說?姚賈也不看韓國兩君臣,只在殿廊大步遊走,看看紅日西沉,便高聲一句,姚賈告辭!大汗淋漓的韓安頓時醒悟,連忙出來拉住姚賈,一咬牙剛剛說出南陽郡三個字,便軟倒在了案邊。

秦王政十四年冬,韓王安的稱臣書抵達咸陽。

丞相韓熙做了韓王特使,與姚賈一起西來。在接受韓王稱臣的小宴上,秦王政臉色陰沉,絲毫沒有受賀喜慶之情。韓熙驚懼非常,深恐這個被山東六國傳得暴虐如同豺狼的秦王一言不合殺了自己。韓熙不斷暗自念誦著那些頌詞,生怕秦王計較哪句話不恭,自己好做萬全解說。可是,韓熙畢恭畢敬地捧上的韓國稱臣書,秦王嬴政卻始終沒有打開看一眼,更沒有對韓熙舉酒酬酢,只冷冰冰撂下一句話走了。

「作踐不世大才,韓國何顏立於天下!」

嬴政凌厲的目光令韓熙脊梁骨一陣陣發冷。回到新鄭,韓熙稟報了秦王這句狠話。韓王立時一個激靈,臉色白得像風乾的雪。

從此之後,韓國君臣開始了黯淡的南陽郡善後事務。撤出南陽,無異於宣告韓國王室王族從此成為漂移無根的浮萍,除了新鄭孤城一片便無所依憑了。韓安驀然想到了當年被韓國君臣百般嘲笑的周天子的洛陽孤城,不禁萬般感慨,趕到太廟狠狠哭了整整一夜,這才打起精神與韓熙商討如何搬遷南陽府庫與王族國人。奇怪的是,不管韓國撤離南陽何等緩慢遲滯,秦國都再沒有派特使來催促過。有一陣,韓安懷疑秦國根本不在乎韓國這片土地,或許會放過韓國亦未可知。可是,當韓安將自己的揣摩說給韓熙時,韓熙卻連連搖頭:「秦王狠也!愈不問愈上心,王萬不可希圖僥倖!」

韓安頓時驚出一身冷汗,立即催促司空、少府(司空、少府皆戰國韓官,司空掌工程,少府掌王室府庫)兩署:只盡速搬出南陽府庫貴重財貨與王族國人,尋常物事與尋常庶民都留給秦國。韓安很怕南陽民眾洶湧流來新鄭,屆時南陽座座空城,新鄭又人滿為患,如何養活得了?更要緊者,是怕留下十幾座空城使秦國震怒。所以,韓安反覆叮囑司空、少府兩臣,一定要秘密行事,盡可能地夜間搬遷。然則,結果卻大出韓安所料,南陽民眾非但沒有一片驚恐地追隨王室遷來,反而人人欣喜彈冠相慶,彷彿躲過了一場劫難一般。

「老韓人如此負我,民心何刁也!」韓安頗感難堪,很有些憤憤然。

「窮民又棄民,而欲民忠心,韓王滑稽之尤也!」

職司搬遷府庫的少府丞稟報說,這是南陽郡一個老庫吏的話。老庫吏還說,新鄭官多吏多無事做,用不上我等老朽了。他也留在了南陽城,預備做秦人了。少府吏員一番稟報之後,韓國君臣個個黑著臉鴉雀無聲,韓國廟堂再也吵吵不起來了。

難堪也罷,尷尬也罷,入秋時節,南陽郡的貴重財貨與大部存糧以及王族國人終於搬遷完畢。冷清多年的新鄭,一時熱鬧了許多。韓國君臣一番計議,上下一致認定:只要示弱於秦,顯示出臣服忠心,秦國必能使韓國社稷留存。原因只有一個,秦國要使天下臣服,須立起善待臣服者的標桿,韓國最先稱臣,便是天下標桿,秦國斷然不會負了韓國。韓安很為這次絕境之下的謀劃欣慰:唯其韓國率先稱臣,所以韓國社稷必能長存,洞察時勢而存韓於虎狼之側,寡人可謂明矣!

於是,立冬之日,韓王安正式以臣下之禮上書秦王:請求早日接收南陽,以使秦韓君臣睦鄰相處,以為天下傚法之楷模。諸位看官留意,韓王安的上書特意申明「秦韓君臣睦鄰相處,以為天下傚法之楷模」,其實際含義是提醒秦國君臣:秦國要使天下臣服,便要從善待韓國開始。韓安很為這一措辭得意,用印之時慨然一嘆:「如此謀秦,神來之筆也!遍視山東,幾人識我術哉!」御史(御史,韓官,掌國君文書)當即五體投地讚道:「我王謀術存韓,雖越王勾踐不能及也!必能留之青史,傳之萬世!」

不料,秦王回書只有寥寥五個字:來春受南陽。

韓安又是大覺難堪,長吁短嘆終日鬱悶異常。原本,韓安很為秦王謀劃了一番天下胸襟,構想的秦王回復是:「韓國稱臣,天下大義也,今秦國歸還韓國南陽郡,以為天下楷模矣!自此之後,列國當傚法韓國而臣服,以期王道大行,四海同心也!」不想這個秦王嬴政如此不識相,竟是說要便要,硬是不給「臣下」顏面,如此虎狼匪夷所思也!然則無論如何,韓安這次是沒轍了,自己稱臣獻地,如今宗主來收,你能說不給了?

如何滅韓,秦國君臣爭論了整整一個冬天。

多次朝會的主旨,不是用兵之法。以秦韓目下實力對比,秦國本不需要為滅韓之戰費心。反覆商討滅韓方略,其要旨在於:韓國為秦一天下之首例滅國,牽涉到日後秦國將以何種方式逐一對待,需要在開首注重何等因素等等,實際是總體方略的確定。議論開來,具體事宜一件件牽涉出來越議越多。如何對待韓國王族,如何處置韓國降臣貴胄,如何處置韓國都城宮殿,如何變更韓國律法,要不要立即在所滅之國推行秦法等等等等。舉凡一事,皆涉示範作用,自然一時多有爭議。這也是姚賈出使之後,秦國大軍沒有接踵而至的根本原因。可以說,一年之中,秦國君臣始終都在爭論滅韓方略。進入窩冬之期,秦王嬴政下書:三日一朝會,務必在立春之前定下長策大計。於是,東偏殿的二十多隻大燎爐竟日不熄,重臣小朝會一次又一次地綿綿不斷。幾次下來頭緒日多,顯然將陷入長期爭辯而無法定論。

「如此陷於瑣細,大計無法論定。」

第六次朝會,秦王嬴政終於拍案道:「六國情勢不一,未必一式而滅,未必一式而定。目下先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