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的強勢生存文明衝突中的強大消解能力

——話說中國民族強勢生存之四

世界有多少個民族,便有多少種生存文明。

在漫長的生存競爭歷史中,不計其數的文明形式伴隨著民族的消亡,而成為飄散的文明粒子。同樣,不計其數的民族也因為自身文明的脆弱,而導致民族主體在競爭中的滅亡。文明形式是民族生存的特殊本質,民族形式是文明存在的特殊載體。一而二,二而一。文明形式與民族形式的命運具有完全的歷史同一性。迄今為止,沒有那一種脫離了民族形式而存在的所謂文明,更沒有那一種脫離了文明形式而存在的所謂民族。

從本質上說,一個民族所創造的文明,就是這個民族的全部生存方式。從民族競爭的意義上說,民族文明是該民族特立獨行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又是該民族抗擊其他文明蠶食的本體武器。文明形式有多麼飽滿,民族的生命狀態就有多麼強大;文明形式有多少缺陷,民族的生命狀態就有多少死穴。

漫長的歷史興亡,一再證明了這個殘酷的真理。

與中國春秋戰國大體同步的古希臘文明,是一種溫和脆弱的海島民族的文明。儘管這個文明中所蘊涵的深刻的哲學、理性的法學、浪漫的神話與一些著名的科學原理,已經成為人類不朽的文明遺產。但是,古希臘文明缺乏一種內在的強悍與巨大的生命張力。她們關注深邃的生命存在的意義,所以誕生了深刻的哲學。她們關注自己存在秩序的文明化,所以誕生了法學。她們沉溺於浪漫的幻想,所以編織了燦爛的神話。然則,一個擁有如此文明的民族,卻竟然沒有誕生兵學著作——一種偉大抗爭精神的結晶!這只能說明,對外部世界的防範抵禦的意識,根本沒有成為這個民族的文明組成部分。最終的結果,古希臘民族沒有逃脫滅亡的厄運,被文明落後的羅馬民族的騎兵無情的消滅了。

文勝於質,是古希臘文明的致命缺陷,也是古希臘民族悲劇的必然所在。

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則是戰馬劍盾鑄成的剛性社會。他缺乏豐厚淵深的原生文明,又拒絕汲取古希臘文明而改造自身。雖然強悍,卻沒有柔韌的文明根基。羅馬帝國留給人類的,除了龐大的鬥獸場、血腥的奴隸角鬥場、無數的征服戰例、奢靡的沐浴方式與酗酒惡習,以及一部《羅馬法典》與哲學詭辯派之外,還有什麼呢?對於一個存在千年左右的世界性帝國,其主體文明竟然如此貧瘠,確實令人不勝惋惜。

惟其如此,在歷史歲月的侵蝕中,羅馬民族最終無聲無息的解體了。倒是曾經被他征服的許多民族,依舊沒有滅亡。

質勝於文,這是古羅馬文明的致命缺陷,也是古羅馬民族悲劇的必然所在。

民族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是綜合素質的競爭。決定民族命運的,絕不僅僅是戰爭與暴力。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文明形式本身的衝突競爭。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包容性?語言文字是否簡潔並具有美感?是否有利於交流傳播?信仰是否具有多元特點?並對其他民族的信仰形式具有共處性?人文精神、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國家形式、社會結構、消閒方式、審美方式、居住方式、人際關係準則、婚姻與兩性關係的傳統、家庭與家族形式的親和力等等等等,是否具有堅實的根基?是否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歸納起來,就是由所有這些方面綜合形成的文明方式,對本民族個體是否具有深刻的吸引力、強烈的凝聚力?對不同民族是否具有包容性與親和力?

文明衝突是民族競爭的「軟」形式。它更為長久的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文明形式不具有彈性(包容性與親和力)的民族,必然是民族文明的尊嚴極端化的民族,也就是老虎屁股式文明。這種文明的民族,必然陷於連續不斷的外部衝突與內部族群文明的衝突,誰也容納不下誰,最終導致整個民族的衰落。

歷史不乏文明衝突導致戰爭與對抗的例子。

十字軍東征大約是中世紀東西方文明衝突最典型的戰爭。所謂宗教聖戰,無一不是文明衝突引發的戰爭。就現存文明民族而言,在文明衝突中受傷害最深的恐怕莫過於以色列民族。一部《聖經》中的一個故事(即或這個故事是信史),一個猶大,使以色列人在西方民族(文明)宗教世界墮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一切對猶太民族的殘害殺戮,莫不起源於這個「神聖」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猶太民族的災難至今仍然沒有結束,因為某種文明的狹隘與偏見仍然沒有結束。

中國民族的聖人是孔子。孔子在世時的敵人多如牛毛(有沒有出賣過孔子的叛徒?我不清楚。請熱心的網友查證)。可那個中國人要將孔子敵人的後裔當作異類消滅,那在中國民族看來簡直要笑掉大牙,連認真的憤怒都不需要。可能有人說這是不倫不類的比較。我倒認為非常的能說明問題。假如說出賣孔子的叛徒還沒有找到,那麼出賣武聖人關羽的孟達總是真有其人吧,還有割去了關羽頭顱的潘璋(東吳大將)也是證據確鑿吧。可是,非但封關羽為「聖」為「王」的政權沒有下令將潘璋、孟達的後裔(潘孟二族)斬草除根,就是那些最講「忠義」精神、尊關羽為「鼻祖」的中國會道門們,也沒有對潘孟二族尋仇。中國民族在漢代之後最痛恨的人是秦始皇(姑且不說對不對),可是秦姓依然在繁衍,以致出了個遺臭萬年的秦檜之後,竟然姓秦者依然如過江之鯽!

不要說中國文明不認真不嚴肅沒有仇恨意識。斤斤計較仇恨的文明永遠不會「泛濫」為汪洋恣肆的文明。

說到底,還是文明的「海納」問題。

中國民族在歷史上遇到的文明衝突大約有四種情況:

一、外來民族入侵而被驅趕後,殘存人口保留的文明。不能磨滅。

二、自願歸化的少數民族的文明。

三、和平往來中流入中國的外來民族文明。

四、周邊民族的文明伸展。

以上四種情況,大約每個民族(尤其是大民族)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所以也可以說它是具有普遍性的四種情況。

對待文明衝突,每個民族並非都是相同的對策。

就整個歐洲而言,可以說文明形態並無大的差異,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歐洲就是一個大的文明形態。其文明形式的差異,絕不會大於中國西北與嶺南人之間的差異。西方學者動輒精通十幾種語言,恩格斯能「結結巴巴的說二十多種語言」,即或普通的文化人大約也能通曉三五種語言。這就是文明基本標誌——語言文字的相似性。而在中國,除了文字的統一,語言可真是千差萬別,江南嶺南數十里不同語的山區大有在者。飲食、居住、婚姻、風俗等等,也自古有「十里不同俗」之說。

然而,中國卻是一個擁有穩定的共同文明的大國。歐洲卻從來都是由許多許多文明相似的國家組成的民族生存區域。

這就是民族文明消解衝突的能力所致。

中國文明對前兩種情況下的文明衝突,總是有著一種偉大的情懷——「以仁為本」。具體說,不奪其地,不變其俗,不殺其人。即或對於那些曾經以野蠻方式對待我族而後來成為失敗者的夙敵,也不睚眥必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事例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春秋對夷狄,秦漢對匈奴,隋唐對胡人,明對蒙古,民國對滿族,二戰中對日本戰俘,抗美援朝對美國戰俘——不要說中國人應該狠毒。正是這種偉大的「王師」氣魄,使中國文明保持了飽滿的文明正義的資本,從而在危亡關頭敢於大無畏的面對任何強敵。整個農業文明的數千年,中國屢屢面對無賴民族的糾纏,但卻從來沒有喪失高貴的人性尊嚴,從來沒有與無賴之敵一起墮入靈魂的地獄。中國文明中歷來有「殺降不祥」的價值觀念,從不推崇那些殘暴殺降的功臣。

一個典型例子。戰國秦昭王時期的統帥白起戰功卓著,每戰拔城十座以上,最後打得山東六國無人敢於掛帥迎敵。後來的長平大戰中,白起秘密掛帥,一戰滅敵五十萬,創造了中國兵法的最高典型,堪稱戰神當之無愧!然則由於他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卻被中國的正統史家永遠的打入另策,從來不列為名將褒獎(當代研究除外)。相比之下,日本民族的靖國神社堂而皇之的供奉肆虐屠殺的「英雄」,除了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多少名將英雄可供奉外外,民族文明的卑俗猥瑣的價值觀當是更為深層的原因。

對和平流入的外來民族的文明,中國文明歷來持包容態度,任其自生自滅。苦難多多而又號稱最難同化的猶太人,在北宋朝時期,曾經有四百多戶流入開封,百年之後竟全數變為中國人。二戰時期,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大國敢於接納猶太人,然則民國政府對流入上海的大量猶太人,卻沒有因為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而拒絕接納,成為為數極少的敢於接納猶太人的國家之一。據一則資料,中國雖然曾經長期譴責以色列的猶太復國主義,並大張旗鼓的站在巴勒斯坦一邊,但猶太民族對中國的攻擊立場卻一直保持沉默,原因就是只有中國在猶太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敢於以國家形式接納猶太難民。

中國民族也不是沒有擴張(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