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富貴‧竹報平安——隋唐年俗雜話

一、憑君傳語報平安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乾。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每年除夕的夜裏,當大街小巷的爆竹聲,遠近不斷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這個年頭,許多餬口四方的亂世離人。岑參在安西幕府曾追隨著跛腳將軍封常清,飽受烽塵離別之苦。這一年的歲暮,他又滯留在西北邊城的雪地上,踽踽獨行。幸虧碰到一個入京的使者,他才得託個口信回家報一聲「平安」。

「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對於有家歸不得的人,真是道盡了無限的辛酸。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交通不便,多少人離鄉背井,一年難得回一次家。所以年夜的團圓,是一個最具人情味的佳節。在迎神送鬼、爆竹喧天的背後,不知隱含了多少的傾訴和慰藉。這是過年最令人懷念的意義。否則的話,「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我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鋼筋鐵骨,能捱得過那幾重秋山呢!

二、爆竹聲不斷 遠近鳳城邊

談起隋唐的新年,我們應該說那是「富貴人家」所過的年,或者說那是農業社會裏真正的太平盛世才有的年。那時候的新年,繁華富麗,紅塵拂面,就像是一朵盛開的千葉牡丹花。其百戲雜耍的新奇熱鬧,更像是用綾羅綢緞所織成的一面富貴錦繡圖,到處都顯出那個社會的繁華和平安。所以,我把隋唐的年,稱為「花開富貴,竹報平安」。

隋代府庫充實,百姓富庶,這在隋書食貨志裏記載的很明白。可是隋代的新年,要到煬帝時才顯得特別的奢華。據說文帝很節儉,他平常衣布帛,裝飾也不過鋼鐵骨角而已,這不愧是創業之王,知道稼穡之艱難。煬帝可就不同了。在太平廣記上還保存著這麼一條驚人的記載。

有一年除夕,唐太宗把宮殿佈置得十分華麗,請蕭後(煬帝的皇后)前來觀賞歌舞。太宗問蕭後說:「我的佈置比隋主如何?」蕭後笑道:「陛下殿前所燒的柴木,煙氣薰人,宮中燈燭更不見華麗。往年隋主每當除夜,便在殿前各院,設火山數十座,全用沉香木根堆積而成。每座火山燃燒沉香好幾車,火光暗時則加上甲煎(香名),火焰騰起數丈,沉香甲煎的香氣,旁聞數十里外。在這光焰香氣之中,各房都不點燈,只掛上大珠百二十顆,或是綴上幾顆明月寶夜光珠,繽紛奪目。這樣一夜之間,便燒去沉香木二百車,甲煎二百石。」

煬帝時期洛城百戲雜耍的熱鬧,隋書記載亦多。音樂志上說:大業二年冬,煬帝以突厥染干可汗將入朝,突厥是北方第一強國,煬帝想誇示富豪,便下令徵集舊日周齊梁陳的百戲散樂人,以及都邑各地的幻戲伎人,大會洛陽城,準備在三年元旦表演。到了元旦,百僚蕃客賀過正旦以後,煬帝便下令在芳華苑積翠池邊表演百戲。先是池中冒出一條大鯨魚,噴雲吐霧,忽然變成一條大黃龍,騰空而起,這種自西域傳來的幻技叫「黃龍變」。又用長繩繫兩柱,相去十丈,由二個繩伎對舞於繩上,相遇則切肩而過,但歌舞不停,這叫「繩技」。又有力士拿石臼、車輛、大酒甕等龐然大物,在手上循環跳弄,叫做「夏育扛鼎」。又有二人頭頂長竿,竿上有人舞蹈,忽然騰空對換位置而身法絕妙,這叫「戴竿」。另有西域魔術吞刀吐火等項目,把戲精彩繁多,不能細述。據說這些把戲,把那個北荒的穹廬之君看得目瞪口呆,煬帝大悅。從此以後,每年正月四夷來朝,都款留他們到十五日,在洛城端門外設戲場,綿亙八里。百官也起棚跨路,日日狂歡,直到月底方休。那時洛城的歌舞伎人,都穿羅綺,飾珠翠,人數約有三萬。大業六年元旦的天津街百戲,更總薈天下奇技,耗費鉅億。此後每年新春節目,長安城由觀德王楊雄主持,洛陽城由齊王楊(左日右東)主持,其絲竹金鼓聲,遠聞至數十里外。

隋代都城的新年景象,多少給人一種誇示豪侈的感覺。而唐人則在豪侈之中,處處透著一種優美的情調,無論上元燃燈或士女探春,皆可入畫。但此處要先談唐代除夕另一種新起的辟邪風俗,後文再續談燃燈和探春。

三、鍾馗啖鬼

古代歲除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驅鬼辟邪的習俗。如晉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所說,除夕燃放爆竹,是為避山臊惡鬼;帖畫雞在門上,懸掛葦索,旁插桃符,也可使百鬼畏避。這些習俗,隋唐時代仍流行著。但唐代辟鬼有一新創的風格,就是除夕懸鍾馗(葵)像以辟邪,這種年俗起源於唐明皇時。其故事據說載於「唐外史」,但書已不傳,這裡只好「姑妄」言之了。

開元間,唐明皇從驪山講武還宮,生了一病,將近一月不能起。一天夜裏,忽然作了一個離奇的夢。夢中見一小鬼身穿紅牛鼻裙,打赤膊,一腳穿鞋,一腳赤足,腰帶上懸著一隻鞋子,還插著一把竹扇。這裝束怪異的小鬼,偷了明皇的紫玉笛和太真妃子的繡香囊,繞殿而奔。明皇大怒,便想呼叫武士。說時遲,那時快,空中突然落下一個大鬼,破帽藍衫,角帶朝靴,一把捉住小鬼,就挖眼珠、裂肢體吃了起來。明皇驚問道:「你是何人?」那大鬼道:「我本南山鍾馗,武舉落榜,後來羞還故里,便撞殿階而死。得陛下恩旨賜綠袍而葬。我感恩發誓必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惡鬼,故今日來此!」明皇大喜,一夢而醒,便召畫工吳道子,細述夢中所見。吳道子便立刻畫下一張鍾馗啖鬼的像。從此明皇佈告天下,歲暮懸鍾馗像可避妖魅。這就是唐代除夕懸鍾馗像的起源。

據野人閑話所載,吳道子的鍾馗像,五代後蜀時,落入孟昶之手,畫工黃鑑曾見到,並改畫了一張鍾馗圖像。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也說到唐宋時期,除夕掛鍾馗像已很普遍。後世在端午懸鍾馗像,那就不是唐代的風俗了。

關於隋唐時代過年辟邪的事,在王度的古鏡記裏,也很可以看出當時人對於鬼神的心理反映。因此我們順便來談談唐代傳奇古鏡記。

「古鏡辟邪」是六朝以來很流行的想法。那古鏡記上說:大業九年正月元旦,有一胡僧行乞到王度家,王度之弟王勣出來開門後,見一胡僧神采異常,便邀入家中奉茶。坐了一會兒,那胡僧忽然說道:「檀越有所不知,這兩年來,我一直徘徊在你家附近。檀越之家白天常有綠光環護,晚上又化做一道紅霧,貧道幼受符籙,知道這是寶鏡的光氣。今天是元旦吉日,不知能否借看這面寶鏡?」王勣大為驚訝。原來這王家的主人確曾從侯生那兒得到一面古鏡,能辟百邪。當下王勣便出示這面寶鏡,胡僧大喜,跪捧在手中,那胡僧道:「這面寶鏡有許多靈異尚未顯現。我今天傳你秘法,可以照穿牆壁。」王勣如法試驗,果然靈異。胡僧臨走又說:「將來我還可以傳你秘方,可使照見五臟,只是此法我尚未煉成。」說罷,飄然而去。其後,王度在外作客,這拿寶鏡照出一個妖狐化成的婢女,那女狐竟要求允她大醉而死。王度憐之,便請主人為她置宴,席終那女狐歌道:「寶鐃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離形,於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何為眷戀,守此一方!」說罷再拜,化為老狐而死。想這老狐之歌,竟是箴世危言,也不虧為「狐精」了。

王家的這面古鏡,據說原為隋僕射蘇威家所有,後落入王度手,曾照見許多妖邪,直到大業十三年的七月十五日,才在匣中悲鳴,破空飛去。

四、火樹千燈

隋唐時代新年的另一特色,就是到了正月十五時,繁華的燈市開始出現了。後來元宵張燈的習俗,便是從唐朝才開始熱鬧起來的。

正月十五看花燈的風俗,隋朝時尚未普遍。要到唐朝,千奇百怪的花燈如龍燈、白鷺燈、燕子燈、蓮花燈以及大型的火樹、燈輪、山棚等才紛紛出籠,形成燈山燈海的異景。唐人的上元觀燈,還有一個狂熱的新潮,就是准許夜行三夜(唐韋述的兩京新記云: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夜,金吾不禁),任京城士女通宵作樂。蘇味道望日遊詩云: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便是很迷人的寫照。由於唐代的上元夜准許三天三夜(甚至五天五夜)通宵狂歡,所以民間看熱鬧的盛況,最擠的時候,竟達到「足不躡地,浮行數十步」的「慘」狀!這一來連皇帝、皇后和宮女都在宮中坐不住了,於是也就偷偷跑到民間看花燈去了。那時長安和洛陽的花燈,華麗固不在話下,就是揚州和涼州的花燈也號稱天下第一哩!傳說唐明皇曾要求「大法師」葉法善施展魔法,在殿前架起虹橋,帶他和楊貴妃、高力士等人,同去數千里外的涼州,觀賞那明滅數十里影燈戲。坊間通俗小說至今也還有「薛剛鬧花燈」的故事在流傳,可見唐代上元燈市的繁華盛況。

上元節是很古老的節日。但在晉人的荊楚歲時記裏,只是提到那時的正月十五有插柳枝、祭蠶神、迎紫姑等風俗。同時晉人的鄴中記裏,也只談到石虎在正月十五有登高之會(煬帝亦曾邀元胄在正月望日登高),可見那時似乎還沒有上元燃燈的習俗。到了南朝後期,據說梁簡文帝有列鐙賦,陳後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