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話周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彊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赤壁懷古

蘇東坡的這首念奴嬌詞,在中國民間可以說是流行很久的了。但自羅貫中的三風小說以及京戲草船借箭等戲目流行以來,「羽扇綸巾」好像就變成了諸葛孔明獨有的標幟,於是這前詞裏的「羽扇綸巾」也就很自然的被聯想為孔明。這些年來雖也有不少的明白人能跳出三國演義的影響,把這首詞中的羽扇綸巾指為周瑜,可是文學畢竟比較偏重感性,如果沒有確切的證據,彼此各憑各人的感受來分析,便往往會造成「各是其是而各非其非」的局面,問題也仍舊懸在那兒了。

記得大約在六十三年的八、九月間,劉大中返國串演周瑜,並發表「遙想公瑾當年」一文,文中便曾經提到蘇東坡詞裏的「羽扇綸巾」是指周瑜。劉大中喜歡平劇,而不為劇中孔明的扮相所迷誤,也可謂難得的明白人了。如今劉先生已歸道山,其夫婦生死不渝之情尤令後世難忘,我現在用歷史素材草成此文,也就算是紀念劉大中而為他完成一點心願吧!

我想凡是對漢魏南北朝史相當注意的人,都會知道「羽扇綸巾」是當時的「名士」之服飾。而周瑜和諸葛亮俱為漢魏時期的一代名士,所以蘇東坡用羽扇綸巾來形容周瑜,實在是信手拈來,毫不足怪的事。

三國志魏武本紀裴松之註上說:

漢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

幅巾原為賤者之服,但到東漢末年,王公名士多以幅巾為雅素。像汝南袁紹這一家,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這可以說是東漢晚期極負盛名的世家大族,而袁紹以如此高的社會地位,身為將帥竟頭戴幅巾,實即表示其為名士之派頭。

東漢名士喜戴頭巾,在後漢書的郭泰傳還保存著一條更有趣的記載。郭泰字林宗,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周遊郡國。有一次步行到陳、梁途中,遇到一陣雨,頭巾折了一角,當時人便故意折巾一角,號稱「林宗巾」。

我們知道郭林宗和穎川名士李元禮(膺)齊名,後漢書以及世說新語都對郭林宗的人格極為推崇,蔡邕嘗云:「我一生為人作墓誌銘,內心都深覺慚愧,惟有替郭林宗作碑文才覺毫無愧怍!」可見郭林宗為名符其實的一代名士。郭在雨中行,頭巾被雨打濕了一角,當時名士無不故意折巾一角,於此可見那時幅巾之流行了。

幅巾是名士派頭,在孔融傳上也可看得很清楚。孔融是北海名士,骨頭很硬,頗不向曹操低頭。其後孔融退居閒職,家中依然賓客盈門,有「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之諺,可見孔文舉在社會上之盛名,而孔融之死竟與戴頭巾有關,可謂千古奇聞了。據後漢書孔融傳上說,曹操很厭惡孔融以名士張狂,便暗中叫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結果孔融被收捕的罪名是「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路粹以「禿巾微行」的罪名加在孔融身上,可見孔融恃名士身份而放浪形骸,終於以此惹下殺身之禍了。

名士喜著頭巾,到建安時期仍然如此。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便曾提到:蔣幹為江南名士,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當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聽說東吳都督周瑜年少,認為可欺,便派蔣幹前往游說周瑜,於是蔣幹「布衣葛巾」往見周瑜。周瑜見蔣幹便衣來訪,也就以故友的態度接待他。結果蔣幹在平平淡淡的言談中,發現周瑜雅量高致,無法把他折服,只好抽身退去了。然則周瑜不但有姿貌,且以其器量才辯驚走蔣幹,豈可不謂之一代名士耶?

建安以後,頭巾仍流行於名士之間。東晉名相謝安之弟謝萬便曾「著白綸巾,鶴氅裘」與皇帝清談終日。王謝兩家是東晉南朝第一門戶,故綸巾鶴氅而清談,自然是名士風範了。而東晉名士陶淵明以「葛巾漉酒」的故事,更是人所熟知。陶淵明為名將陶侃之後,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隱,和名士顏延之、高僧慧遠相往還。淵明安貧樂道,葛巾漉酒,更是極有風骨的名士了。

頭巾為名士之服,而羽扇、紙扇則為漢魏南北朝名士手中常握搖之物,這也是有許多精彩的例證。晉書王導傳:

庾亮雖居外鎮(指荊州)而遙執朝政之權,即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庾亮字元規)

王導出自北方琅琊王氏,門戶第一,他輔佐東晉元帝建國江南,元帝用之為丞相。但王導任居丞相,對於庾亮之坐鎮荊州上游,遙控朝政竟無可奈付,他只能在西風塵起之時,舉扇自蔽而已。這又可見當時所謂「名士」的另一面姿態了。

名士手中的扇子,可以遮面之外,還可以驅敵、逐客,足見其灑脫而又威力無窮。晉書顧榮傳:

廣陵相陳敏反,榮自揮羽扇,敏眾大潰也。

梁書蕭子顯傳:

顯性凝簡,頗負其才氣。及掌選,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但舉扇一撝而已,衣冠竊恨之。

顧榮為江南世族名士,蕭子顯則出自南蘭陵蕭氏,也是世族名士。而顧榮率兵,舉扇驅敵;蕭子顯以吏部尚書揮扇逐客,皆是當時的名士派頭。

東晉南朝還有許多名士擅於畫扇,像蕭賁、何戢、陸探微都常在扇上畫山水,有名於世。此外,王羲之為一老太婆書扇換鵝的故事,尤為世人所習知。因此,不管是羽扇也好,紙扇也好,在漢魏南北朝名士的手中,是妙用無窮的,蓋非如此,不足以見其高雅。

從以上所述,可見羽扇綸巾實為漢魏名士流行的服飾,而非諸葛孔明獨有的標幟。諸葛孔明乃琅琊名士,他以葛巾毛扇指揮三軍與司馬宣王對壘,見於晉人裴啟的語林:

諸葛武侯與宣王(司馬懿)在渭濱將戰。宣王戎服涖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揮,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王聞而歎曰:「可謂名士矣!」

司馬宣王聽說孔明葛巾毛扇指揮三軍,便嘆息著說:「可謂名士矣!」,這話應該就是羽扇綸巾最好的注腳了。

至於在三國志(包括裴注)中,我們雖然找不到有關周瑜羽扇綸巾的直接記載,但周瑜身長八尺,姿貌秀麗,以蔣幹獨步江淮之口才,終為周瑜之雅量高致所折服,而且周瑜所娶為江南喬公之玉女,然則蘇東坡赤壁懷古所謂「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彊虜灰飛煙滅」,不正是一幅很生動而自然的漢魏名士姿態嗎?東漢晚年,荊州是爭奪天下的第一重鎮,所以曹操的謀士荀彧、劉備的謀士諸葛亮、孫權的謀士魯肅都曾為他們的主人打算獨吞荊州。當建安十三年曹孟德取得江北荊州諸郡以後,便得意忘形,以為可以指日掃平江南,沒想到魯肅和周瑜竟力勸孫權抗曹到底,結果周郎以三十四歲的年紀出任東吳的水軍都督,赤壁一戰,大破那五十歲的野心家曹孟德。單憑這份膽識,周瑜便不愧為江東數一數二的人物。蘇東坡在赤壁泛舟,特意推崇周瑜一人,這是合情合理的事。可惜後人往往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以為赤壁之戰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登壇祭風所獲得的勝利,此則距離歷史真相可謂遠矣!

三國時期,由於荊州形勢重要,魏蜀吳各取得荊州之一部份,並且各派名臣猛將鎮守荊州,像曹操所派遣的曹仁、于禁,劉備所派遣的關羽、孔明,無一不是國之干城;東吳方面,荊州為西陲門戶,要害之地,故從孫權到孫皓所派出鎮荊州之疆吏,亦無一不是名臣宿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前後坐鎮荊州,對外屢摧大敵,赤壁之戰大敗曹公,猇亭之戰大敗劉先主,皆是東吳威震敵國的戰績。故周瑜在吳國之地位,正如荀彧之於曹魏,孔明之於蜀漢,這三個人物都是英年早逝,而周瑜尤早(死時只有三十六歲),遂使功業不著。再加上了羅貫中的戲劇性的歪曲,周瑜的地位遂不能與諸葛孔明並論,讀蘇東坡詞的人也就無法相信「羽扇綸巾」是指周瑜,這是很可慨歎的事。

我現在利用歷史的素材,把周郎的面目作一勾勒之後,相信凡是看到東坡詞的人,不但更能感受到蘇東坡那一份豪邁激盪的心情,同時也能重新認識周瑜確是三國時期如此磊落傑出的人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