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投身官場 興辦軍工求自強

和老師曾國藩一樣,李鴻章的洋務活動也是從軍事開始的,而他在中國軍事近代化方面的貢獻,要遠遠超過他的老師,也超過了他同時代的其他洋務大臣。這一方面和他不拘成法的辦事風格有關,同時也是和他剛一出山就被派往列強盤踞的上海,推行「華洋會剿」政策的特殊情況有關。這一點,又是曾國藩有意為之的了。

一八六二年,李秀成率領大軍攻打上海,上海派人向曾國藩緊急求援,經過仔細考慮,曾國藩決定派李鴻章前往上海,同時編練淮軍,一方面抵抗太平軍,實現戰略包圍,同時也是派得力幹將,搶佔這個重要的軍餉來源地和洋務的橋頭堡。

到達上海之後,李鴻章看見外國槍炮性能優越,殺傷力強,而中國自己生產的卻質量低劣。同時他又發現,太平軍專用洋槍,尤其是李秀成所部用洋槍最多。為了在戰場上爭得主動,李鴻章決定用西方新式武器武裝淮軍。

李鴻章通過兄長李瀚章,在廣州購買了大量的西方新式槍炮,不僅用來武裝改編後的淮軍,而且分撥給曾國藩、曾國荃的湘軍使用。從這年的六月開始,李鴻章的淮軍裡面也出現了「洋槍隊」。從此以後,湘淮軍開始了新式武器的裝備,後來曾國藩多次說,湘淮採用洋槍,是李鴻章倡導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對洋槍洋炮,曾國藩並不迷信。當時曾國荃屢次要求李鴻章為他代買洋槍洋炮,曾國藩就表示,打勝仗「在人不在器」,關鍵還是訓練好。這種認識當然存在一定的誤區,這是曾國藩受條件限制的原因。但他並不保守,一旦發現洋槍洋炮的威力後,對於李鴻章的行動,他不但同意,而且還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在他的積極扶持和指導下,李鴻章才走上了洋務強國的道路。

在奕訢的幫助下,李鴻章的意見終於得到慈禧太后的首肯,允許他在「剿匪」的前提下,學習製造軍火。

隨後,李鴻章開始跟有軍工經驗的英、法軍事人員接觸,目的是要模仿他們的生產。由於李鴻章與外國軍隊的頻繁接觸,使他對外國武器的效力更為推崇。

在實踐中,李鴻章的洋務自強思想也在不斷深化。不久,他就認識到,長期依靠購買西方軍火,只能增加對外國的依賴性,要想自立自強,就必須學習外國的生產技術,創辦和發展自己的軍工企業,實現自主生產。從此,他開始與有經驗的外國軍事人員接觸,學習有關知識。經過不斷地瞭解,逐漸堅定了生產西式武器的決心。

一八六二年十月,由韓殿甲領導的技工在李鴻章的軍費資助下,開始生產炸藥及雷管。

一八六三年,李鴻章僱用英國人馬格里,會同直隸州知州劉佐禹,首先在松江設立了一個洋炮局,主要製造炮彈銅帽等軍用品,這是上海最早成立的洋炮局。

這一年的九月,李鴻章調丁日昌到上海,又建了一局,仿造短炸炮以及各種新式炮彈。三個洋炮局先後成立,李鴻章將其合稱為上海「炸彈三局」,當時又稱之為上海洋炮局。

丁日昌,字雨生。廣東豐順人。他曾任江西萬安知縣,當時李瀚章是丁日昌手下的贛南道。丁日昌因為萬安失守被革職,投奔到曾國藩處當幕僚。曾國藩很欣賞丁日昌的才幹。李鴻章組建淮軍的時候,就想要丁日昌跟自己去上海,曾國荃則提出要丁日昌跟自己去攻打天京。曾國藩誰也沒有給,把丁日昌和李瀚章一起派到廣東去辦理釐金了。當時還在到處尋找人才的李鴻章聽說丁日昌在廣東軍營,已經督製出了大小炮硼三十六尊,子彈二千多顆,十分羨慕。心想如果能讓他來主持炮局就好了。李鴻章於是使勁追著曾國藩要人,終於奏請朝廷批准把丁日昌調到上海主持炮局。

事實表明,丁日昌辦的炮局最有成效,它能製造「田雞炮」(迫擊炮),還有能發射八十磅炮彈的「開花炮」。後來,丁日昌一直在李鴻章身邊做他的得力助手,成為「洋務運動」的積極實行者。

一八六四年五月,和太平天國的戰爭已經接近尾聲。按理,洋槍洋炮的製造也該放鬆下來,但是,李鴻章不但沒有放鬆,反而認為更應當加強。在仿製洋槍洋炮的基礎上,他強調,不但要仿造,而且還要逐漸學會製造「製器之器」,刻不容緩。建議朝廷向日本學習,掌握西方的先進技術,加強國家的國防力量,在世界上站起來。

韓殿甲和丁日昌分別主持的炸彈局,「都不僱傭洋匠,只選中國工匠,仿照外洋做法」,分別用手工鑄造炸炮。這三個炸炮局所造的炮,大多限於輕便的短炸炮,炮重不滿五十斤,每月只造六至七尊。炸彈則每月可出產萬餘顆。

「炸彈三局」生產出來的各種炸彈源源不斷地被送到前線,給李鴻章消滅太平軍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並為李鴻章日後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積累了經驗。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上海機器局,成立於一八六七年九月,以生產槍炮彈藥為主,後來能修船造艦,成為綜合性的新式軍用企業。金陵製造局,是把以前馬格里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建立的。到南京後,規模擴大了,生產能力也提高了。主要生產各種口徑的大炮、炮彈和子彈,還生產其他軍用品。江南製造局和金陵製造局,都是製造軍用器械的兵工廠。它們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以機器為工具,僱傭了一批工人,這表明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生產力。這兩個局的資金都來自清政府的財政劃撥,生產的武器彈藥都歸湘軍和淮軍以及其他各省軍隊使用。它們不參與市場競爭,不產生直接利潤。這種先進的生產力結合官僚專制式的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官僚資本。有些研究者認為,在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某種特殊環境下,這種官僚資本的介入,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

一八六四年,淮軍攻佔蘇州,李鴻章把馬格里、劉佐禹主持的洋炮局遷往蘇州,成立了蘇州洋炮局。地址設在太平天國納王府,佔地比上海大得多。這期間,馬格里通過李鴻章的允准又從外國購買了一批機器,規模擴大,生產也頗有成效,每一星期就可以生產一千五百到二千枚槍彈和炮彈,還製造了規模不同的開花炸炮。對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奕訢在一八六四年五月奏請朝廷允准,從保衛宮廷的火器營中選出了八名武弁、四十名兵丁前往蘇州洋炮局學習。於是李鴻章成了讓人們刮目相看的洋務派首領之一。

一八六四年五月,同太平軍作戰即將結束,李鴻章再次強調製器之不可緩。他在致總署函中說:「前者英法各國以日本為外府,肆意誅求,日本君臣發憤為雄,選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聰秀者往西國製器廠師習各藝,又購製器之器在日本製造,現已能駕駛輪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虛聲恫嚇,以兵臨之,然英人所恃為攻戰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長,由是凝然不動,而英人固無如之何也。」「日本以海外區區小國,尚能及時改轍,知所取法,然則我中國深維窮極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變計矣。」

一八六五年,李鴻章接替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他看到,原來所設立的三個洋炮局設備不全,就在曾國藩的支持下,購買了上海虹口美國人的一座旗記鐵廠,將它和原來設在上海的兩個洋炮局合併,擴建為江南製造總局。江南製造總局規模極大,該局用兩江海關二成的洋稅作常年經費,主要製造軍械。此外,江南製造總局還附設譯書局,專門翻譯外文科技書籍。

該局堅持「自立」、「自強」的主旨,從經費的籌措、機器設備的購置、管理人員的委派到洋匠的僱傭、機構的設立等問題,李鴻章和曾國藩都要過問,可謂費盡心機。一八六七年夏天,江南製造總局從虹口一帶遷至高昌廟,規模又有所擴大。經陸續擴充和添置設備,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上半期,已擁有各種工廠十餘座,船塢一座。一八六七年,用原有購置的設備,並自造一部分機器,每天已能生產毛瑟槍十五支,十二磅開花彈一百發;每月平均生產發射十二磅炮彈的開花炮十八門。自一八六七年至一八九四年二十七年間,該局共計生產各種槍支五萬多支,大炮五百八十五尊,水雷五百六十三枚,炮彈十二萬發以上。這些武器彈藥除供應淮軍外,還供應南洋系統及各地的炮台、軍艦,各總督所轄地區的軍隊。這些軍工產品統一由清政府調撥,不具有商品性質。

在製造槍炮之外,江南製造總局同時還生產「製器之器」也就是生產造機械。同時,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製造輪船的分廠。李、曾二人都清醒地認識到,要對付西方列強,實現自強,對海域的爭奪是關鍵,因此就要多造船,防禦好沿海各個重要港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曾國藩又奏請另外劃撥兩江海關的兩成洋稅,其中一成作為江南製造總局專造輪船的費用。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江南製造總局終於造出了第一艘大型新式兵輪。中國近代的船舶製造業也從此開始發軔起錨。

從江南製造總局的成立可以看出,「自立自強」是其主旨,這是曾國藩和李鴻章師徒二人的主要目的,因此事無鉅細,二人都十分關注,從經費籌措、機器設備的購置、管理人員的委派到洋匠的僱傭、機構的設立等題,他們都要過問,這使得江南製造總局從一開始就有了強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