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六年六月十一日,李鴻章離俄赴德。於十三日乘火車抵達德國柏林,住在愷撒大廈。
在德國,迎接李鴻章的是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德皇派御車來接李鴻章。
六月十四日下午,李鴻章拜見德皇威廉二世,代表中國皇帝向德皇酬謝其干涉還遼之事。德皇表示,希望兩國友誼長存,希望大清江山永固。十五日,李鴻章拜訪了德國外長馬歇爾,談及英國放棄中國,短見自私,中國不能不與俄國友好。
此後數日,應德皇的邀請,李鴻章參觀了德國軍隊。德皇特意為李鴻章準備了一把虎皮椅。看到德國軍隊的精良裝備與高昂士氣,李鴻章不禁失聲說,我如果有十營這樣的軍隊,我就不怕小日本了。
此外,李鴻章還會見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麥,進行了簡短會談。李鴻章在訪問德國的二十多天中,總想請教德國富強的秘訣,對於有關增訂洋貨進口稅的使命並未完成。
李鴻章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此次在李鴻章下榻的行館裡,牆上就掛著李鴻章和俾斯麥的照片。
俾斯麥,一八一五年出生於普魯士,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一八六二年至一八九○年期間一直擔任首相,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支持下,俾斯麥大力推行他的「鐵血政策」,經過發動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等的一系列戰爭,一八七○年,最終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使得德國一躍成為與英國、沙俄並列的世界強國。
在這一過程中,「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號享譽歐洲大陸。但是到了一八九○年,因與新德皇威廉二世政見不一致,產生嚴重意見衝突,俾斯麥被迫辭去了職務,賦閒在漢堡宅第,養花種草,頤養天年。
李鴻章的經歷雖比不上俾斯麥那樣傳奇,但也有相似之處,他早年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後當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出將入相,在職務上應該說與俾斯麥相當了。只不過前兩年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折戟沉沙,丟盡了顏面。
李鴻章之所以被稱為「東方伸斯麥」,這有一段來歷。那是當年他在籌建北洋水師的時候,有一次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到天津拜見李鴻章,告訴他:「中堂大人,我這次乘坐的軍艦,是世界一流的軍艦,技術裝備最為先進,歡迎您有時間過去參觀。」李鴻章對武器船艦是最感興趣的,他滿口答應,約好日期前去觀看。
不巧的是,正好那一天颳風下雨不利於出海,李鴻章冒著風雨來到大沽口,但是德國軍艦離港口還有幾十海里,他們的船隻在風浪中很難前行,這時柯納德派了一隻小艇前來聯絡,並帶來口信:「今天風雨太大,在海中行船會有危險,您這麼大年紀,就不必冒此危險了,可以改日再來參觀。」
隨行人員也紛紛勸阻,但李鴻章參觀心切,加上不想讓洋人看不起,毅然帶著翻譯下了自己的船,登上小艇就去了。柯納德見到李鴻章的到來很詫異,他很感慨地說道:「中堂大人真是守約之人啊,這麼大的風雨都如期前來,這樣堅毅的性格,真像我們的首相俾斯麥。」從此之後,柯納德逢人便說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東方俾斯麥」的名號就從中國和德國傳播開來。
在公務之餘,李鴻章想起了要拜見一下那位神交已久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聽說「東方俾斯麥」李鴻章要來漢堡,當地百姓奔走相告,紛紛走到道路兩旁駐足相望,期盼能親眼目睹這位東方大國的傳奇宰相,漢堡官商還準備了豐盛的宴席準備款待李鴻章一行。俾斯麥自然也十分高興,他戴上威廉一世賜給他的冠冕,佩上十字勳章,穿上盛裝,以最高規格的禮儀準備迎接李鴻章的到來。
李鴻章和俾斯麥二人相談甚歡。在雙方交談之中,李鴻章說起自己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隨即笑著說:可是我沒有希望成為「西方的李鴻章」啊!
這裡還有一個關於他們的小故事——俾斯麥對中國的箭術十分好奇,所以想看看中國的箭術是什麼樣子,李鴻章很痛快地答應了。李鴻章派人表演了步箭和馬箭等等,看得俾斯麥十分高興。表演結束之後,衛隊長報告李鴻章說,總共發了一百支箭,九十九支箭都在靶上,少了一支箭。過了一會,衛隊長又報告說,射手二十人,現在只有十九人,少了一個。於是俾斯麥派人去找,結果發現這個射手頭上中箭躺在地上。原來,這個射手叫張樂堂,因不小心被別的射手誤傷了,箭正好穿過了他兩邊的太陽穴。李鴻章立即命人給張看病。外科醫生把這名射手太陽穴兩邊的箭鋸掉,並說已經治好。李鴻章生氣地問:那腦子裡的箭怎麼辦?醫生說:那是內科的事情了。大人可以讓他去找內科醫生。李鴻章說:他現在都不能站起來,怎麼找醫生?外科醫生說:只要大人吩咐的事情,誰敢不從?於是,李鴻章命令道:張樂堂站起來!於是張樂堂果然站了起來,去找內科醫生了。俾斯麥看到這一切,覺得十分驚奇,於是問李鴻章:是什麼力量讓這位士兵站起來的?李鴻章不無得意地說:這就是中國軍人的服從精神,他們以服從長官的命令為天職。俾斯麥聽了之後,佩服得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李鴻章此行不是前來閒敘的,他是要來向俾斯麥討教治國治軍方略的。他很快切入正題,說道:「我此次專程來拜訪閣下,實是有一問題請教。」俾斯麥問:「什麼事情?」李鴻章接著問道:「要想實現中國的復興大業,請問有什麼可行之道?」俾斯麥沉吟了一下答道:「實在抱歉,我們兩國相去甚遠,我平時也沒有怎麼關注貴國的情況,現在又年老昏聵,確實不敢妄下斷語。不過,鄙人以為要想使國家富強,必須要做到上下一心。」俾斯麥想起了自己與先皇威廉一世的君臣默契關係,不禁感慨萬分。
這話也觸動了李鴻章的心弦。這些年,後黨與帝黨之間從沒停止過鬥爭,大臣之間也是互相傾軋,有幾個人出來真正為國家做些事情呢?何談上下同心呢!
想到這裡,李鴻章有了下一個問題:「那麼再請教閣下,怎麼才能在與政府的角逐中取勝呢?」當然,李鴻章所指的政府並不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而指的是軍機處裡面那些保守派,因為他們處處與自己為敵,阻止興辦洋務。俾斯麥當然不明白李鴻章心裡想的,他只泛泛地答道:「為人臣子,總不能與政府相爭。萬一與政府有意見與分歧之處,要麼聽從政府的安排,要麼就直言以諫。」
俾斯麥的這兩個答覆其實都讓李鴻章感到失望,怎麼號稱「鐵血政策」的俾斯麥如此軟弱呢?是不是因為老了沒有了銳氣?李鴻章不死心,接著問道:「如果為國家著想,該怎樣進行治理為好呢?」這一下可問到俾斯麥的專長上了,他立即答道:「鄙人根據多年的經驗認為,軍隊是國家的根本,捨此並無更好的依託。」李鴻章很贊同這一觀點,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努力建設自己的陸軍海軍,但是朝廷和那些腐儒,不是挪用拖欠軍餉,就是消極對待軍隊建設,更有甚者,八旗子弟、滿蒙旗兵靠著祖宗的蔭功,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哪談得上去戰場衝鋒陷陣呢?
李鴻章接著說道:「閣下言之有理,願聞其詳。」俾斯麥一看李鴻章有興趣,於是答道:「練兵不在於數量之多,而貴乎精,全國上下五萬人足矣,而且要年輕力壯的,軍事技藝要過硬,這樣的部隊就會無往而不勝。另外,全國只需一支主力部隊,不必將兵力分散到各地,當然,一些關隘要塞需要派兵把守,這樣一來,一旦需要部隊,就可隨時調動,快速出兵。」俾斯麥的觀點主要是基於那些小國家而言的,他當然不知道中國地域廣闊,區區五萬兵力怎麼能解決問題呢?李鴻章對此自然不能苟同,但是人家正在興頭上,也不便反駁。於是他客氣地說道:「感謝閣下的教誨,讓我受益匪淺。我國其實並不缺乏優秀的青年軍人,缺乏的是教練人員和先進的軍事知識。三十年來,我苦心孤詣,為建設軍隊奔走遊說,只可惜敝國能理解我的人很少,所以至今沒有什麼成就,實在是遺憾。這次我到貴國訪問學習,看到了貴國的精兵強將,實在是堪稱楷模。我想回國後按照貴國的軍制訓練新兵,當然,所需軍事教官,還望貴國予以幫助支持。」俾斯麥聽得李鴻章的吹捧,心中高興:「自然,自然,以後貴國有需要鄙人的地方,儘管吩咐就是,我當效全力。」
會晤很快就結束了,二人合影留念,俾斯麥還讓李鴻章留下墨寶作為紀念。
經一天的旅途,七月五日李鴻章一行到達荷蘭首都海牙。當晚他出席了荷蘭政府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和晚會,使他感到異常高興和感激。由於時間緊迫,李鴻章只在這個低地國家訪問了三天,就於七月八日離開荷蘭到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來到比利時的第二天,李鴻章就覲見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爾德二世,並同比利時國王商談了盧漢鐵路的修築問題。在比利時期間,李鴻章觀看了比利時軍隊的軍事演習,參觀了軍工廠,看到了「克革烈」槍炮公司的最新產品,這些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比利時的裝備感到美不勝收,倍加讚賞。這位廠長看到李鴻章十分喜歡一種新式的大炮,就表示願意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