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投身官場 洋提督事件始末

一八六三年,清政府從英國購買的一支艦隊,一八八二年李鴻章聘任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為北洋海軍艦隊的總監察,負責訓練。

琅威理(Lang William M)是近代海軍史和中英外交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本是英國海軍的一個低級軍官。光緒初年,李鴻章奉命創建北洋水師,戰艦多購自外國,且海軍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異域。

北洋海軍創建伊始,李鴻章為物色一位理想的統帥傷透了腦筋。一八七八年,中國已擁有新式艦艇二十餘艘,可外國人仍然認為中國「並沒有海軍」。重要原因在於海軍的組織訓練全無章法,不堪一戰。李鴻章寫信給駐英公使郭嵩燾,囑託他在英國幫助尋覓北洋統帥。郭嵩燾回信說,有一個叫琅威理的英國人符合李鴻章的要求,專業技術十分精通。當年六月,琅威理受聘為中國護送所購炮船。李鴻章得知後令船政大臣丁日昌暗中觀察琅威理。丁日昌回報,琅威理是不可多得的帥才。李鴻章心中對琅威理頓生好感。琅威理護送船艦來華,任務完成後便返回英國,並未與李鴻章謀面。琅威理雖然符合條件,然遠在英倫,海軍的組織和訓練卻是刻不容緩。李鴻章希望「老朋友」赫德能夠推薦合適的洋人充任海軍教習。精明的赫德見海軍教習一職既沒錢又沒權,對李鴻章的要求根本不予理睬。一八七九年,李鴻章只好將此事再次託付駐英公使,此時公使已不是郭嵩燾,而是曾紀澤。不久,曾紀澤回信,保薦之人還是琅威理。這年九月,英國海軍統帥古德訪問天津,李鴻章詢問有無合適人選可推薦來中國做海軍總教習,古德推薦的依然是琅威理。正巧這時李鴻章得到確切消息,不久有一批炮船要運抵天津,負責押送的正是琅威理!李鴻章與琅威理雖未謀面,對其大名卻已耳熟能詳,決定親自會會這個眾口交讚的琅威理。

一八七九年十一月,琅威理受雇率清政府第二次在英國訂購的四艘船(即鎮東、鎮南、鎮西、鎮北)來華,於十月初六日抵達大沽口。當時的四艘炮船均為英軍的淘汰武器,技術要求很低。琅威理在萬里波濤一番操練,弄得李鴻章心花怒放。操演完畢後,李鴻章當即聘請琅威理為中國海軍總教習。李鴻章當時正為母守孝,但仍馬不停蹄地為琅氏辦理來華任教事宜。那種熱切的心情彷彿得到琅威理就為中國海軍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琅威理見李鴻章如此急切,反倒不急不忙,開始提出各種條件,如海軍總教習擁有調派兵勇之權;其在中國服役期間不能影響在英國軍隊的年資和陞遷;其借聘須經赫德之手辦理,否則拒絕受聘;最後,琅威理簡直和敲詐一般開出天價的年薪待遇。對琅威理的各種無理要求,李鴻章盡量滿足。然而,英國政府卻不答應。英國海軍部一是不願現役軍官到中國任教,防止洩露本國軍事機密;二是英國政府認為琅威理既然到中國任職,在英國的年資應自動停止;三是琅威理在中國的服役年限不符合英國法律。清政府虛位以待,英國政府卻不願放人,雙方就此事僵持不下。在這期間,有兩個人為此事使出渾身解數,急於促成此事。他們是英駐華公使威妥瑪和總稅務司赫德。兩個人紛紛勸說英國政府。威妥瑪幾次向英國政府發去密電,曉以利害。他說,如果中國聘不到英國軍官,就會在法國、美國、德國中尋找合適人選,那會極大損害英國在遠東的利益。琅威理只不過擔任教習職務,如兩國開戰,隨時可將其召回。此事我們不願意做,法國、德國和美國都搶著想幹!他們早就準備好了人選,就等著李鴻章要人了。只要中國政府允許琅威理為清帝國服役,海軍控制權遲早會落入我們手裡!赫德比威妥瑪還著急,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琅威理之事本不應該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應該由私人來安排,因為中國人最不喜歡和官方打交道。他十分擔心李鴻章母親的突然去世會給琅威理來華帶來不利影響。他說,不知道這個偉人要為母親守孝一百天(短喪),還是二十七個月。如果是一百天,這件事還有希望,要是二十七個月,此事就可能要泡湯。幸運的是,清政府最終只准了李鴻章三個月的假期。在二人的努力斡旋下,英國海軍部最終曖昧地表示琅威理在中國任教「既不有所妨礙,也不有所促進」。李鴻章和琅威理正式簽約,聘其為北洋海軍副提督。一八八二年秋,琅威理正式來華任職。他的任務是負責北洋海軍的操演、訓練及教育事務,直接對北洋大臣負責。琅威理的年薪定為紋銀六百兩,但沒有規定聘用年限。李鴻章本打算長期聘用琅氏,不料後來也正因此漏洞,琅威理任職一年後便隨隨便便地辭職跑掉了。

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爆發,按照英國政府規定,大英帝國臣民不得為第三國作戰,英國政府保持中立,琅威理為避嫌而去職,改由德國人式百齡擔任總教習。中法戰爭後,清政府接受海戰失利的教訓,痛定思痛,決定大辦海軍,於一八八五年九月初五日,成立中央海軍機構海軍衙門,所有水師係歸其節制調遣。一時各國政府紛紛派本國軍官前來應聘,希望接替琅威理的職務。英國政府也意識到琅威理的重要性,晉陞其上校軍銜和艦長,要求其返回中國繼續任職。李鴻章電請琅威理回華復職,赫德等也極力懇勸,並請英國外交部代為敦促。琅威理要求在訓練中採用英制,僱傭英人,並授予其訓練全權,在得到李鴻章同意後,一八八六年春,琅威理重返北洋海軍,受到李鴻章、丁汝昌和北洋官兵的熱烈歡迎。其時正是用人之際,北洋統帥丁汝昌乃陸軍出身,對指揮海軍毫無經驗,海軍官兵甚至很多人連「經緯儀」、「指南針」都分不清。琅威理回任後,三個月內使一盤散沙的海軍變得整齊可觀,得到清政府頒發的二等寶星勳章。同年四月,醇親王大閱海軍,因海軍建設卓有成效,賞賜琅威理提督軍銜。李鴻章在電文裡也經常用「提督銜琅威理」或「丁、琅二提督」的稱謂。在北洋海軍的正式公文中,琅威理的頭銜也全是「提督」。可是後來經過「撤旗事件」後,琅威理發覺這個頭銜是空的,自己沒有一點實權。

一八九○年三月,北洋艦隊至南中國海例行操巡。提督丁汝昌率鎮遠等四艦巡查海南島,總教習琅威理則留守香港。香港乃英人匯聚之所,琅威理忙不迭地下船去和同鄉炫耀自己的官位和成績,直到天黑才回到船上。按海軍慣例,提督離船降提督旗改升總兵旗。

琅威理的校友——海軍留學生劉步蟾下令升起總兵旗。琅威理看到提督旗撤下,非常不悅,因為在他心目中,自己和丁汝昌平起平坐,提督旗是倆人共同擁有的。他還經常和部下說:「北洋海軍有兩個提督!」於是他跑去問劉步蟾,丁汝昌走了,我還在,我也是提督,提督旗怎麼能撤下呢?劉步蟾畢業於英國海軍名校,他平時便看不上這位洋提督,加上海軍中多為閩籍,琅威理曾上書李鴻章,提出「兵船管駕,不應專用閩人」,大家早就對他憤恨。於是劉步蟾對琅的質問不做理會,琅威理只好致電李鴻章,這就是著名的「撤旗事件」。

李鴻章對此事並未重視,擱置不理。琅威理卻感到備受侮辱,跑到天津威脅李鴻章,如果不嚴懲劉步蟾,他馬上辭職!李鴻章偏偏不信邪,留下一句話:願走願留,悉聽尊便。琅威理一怒之下,再次辭職。

琅威理辭職後,在華的外國報紙紛紛為琅氏鳴不平,譴責李鴻章背信棄義。《中國時報》報導說,琅威理純粹受騙上當。因為聘任合同寫得明明白白,琅威理必須擁有實權。升旗事件絕非偶然,而是李鴻章和北洋軍官的卑鄙陰謀。《北華捷報》描述得更為悲壯:外國人以辛勤勞動和忠誠人格換來的卻是忘恩負義、過河拆橋。除非外籍軍官與中國人同流合污,慵懶墮落,否則便會遭到嫉妒和排擠。事件不斷升級,漸至超出李鴻章和琅威理的個人矛盾,上升為中英兩國間的外交衝突。英國政府態度強硬,禁止英國軍官為中國軍隊服務,驅逐英國海軍學校的中國留學生。中英關係因琅威理辭職事件陷入僵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