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初試牛刀 廬郡望族出英才

按照傳統習俗,過了陰曆年初一,初五便是新春裡最重要的日子,因為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人們一年的財運似乎都是由「財神」決定的。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公曆一八二三年二月十五日,正當人們忙著置酒席、接「財神」、歡慶「財神」生日的時候,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磨店鄉(現屬肥東縣)李氏宗族更是歡聲笑語,沉浸在喜悅的氣氛之中,因為又有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了。這位在「財神」誕辰降臨人世的嬰兒,就是後來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時的李鴻章。

李鴻章先世本姓許,自江右湖口遷至合肥。合肥位於長江、淮河之間,在美麗富饒的巢湖北岸,屬於巢湖盆地,土地廣沃,溏水停注,旱澇保收,「民物殷富,俗尚勤儉而崇節義」。

李鴻章八世祖許迎溪與同莊李心莊既是姻親又是好友,心莊無子,請求收養迎溪次子慎所為嗣,迎溪欣然應允,慎所的子孫便改襲了李姓。因而李門祖規為:「許李二姓不準通婚,而與族外之李姓通婚則不禁止。」跟中國一般傳統的中上農民家庭差不多,李氏世代以「耕讀」為業。

李鴻章的高祖父李士俊,由於「處家恭儉」,從最初「清貧無田」發展到後來擁有二百餘畝土地。但因李家有錢無勢,缺少政治靠山,所以時常受到人家欺凌。

李鴻章的曾祖父李椿,字鳳益,處事「不畏強禦,申辯得直」,從而逐漸改變了李家受人欺凌的狀況。

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在兩次參加省裡組織的舉人考試不中後,退居鄉間課率子孫耕讀,足跡不出家鄉幾乎達五十年之久。李殿華雖然憑藉祖先餘蔭,繼承了一部分土地財產,但因李氏宗族繁衍眾多,家大業卻不算大,所以他能夠分得的財產為數不多。所以在現存文獻中,往往有殿華役使佃戶、僱工和家境貧困的似相抵牾的記載。其子追憶說:「凡田畝近墳塚,春耕(其父)必督佃戶僱工墳旁多留隙地,無主者亦培土於其塚,使無傾塌。」殿華可能是個小地主,在封建社會中,這種小地主家庭是典型的所謂「耕讀之家」。

李殿華生有四子,依次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家庭人口眾多,經濟負擔沉重,但李殿華堅持「耕讀」之家的根本,一刻也不放鬆對子弟的督教課讀。

李文安即是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字式和,號玉泉,生於一八○二年。李文安啟蒙後,與其兄一同由李殿華親自督課,每當作文寫成之後,李殿華必先加以詳細審閱,指出其中需要改進的地方。由於李文安少時多病,天資「中下」,所以李殿華讓他隨長兄李文煜讀書。在長兄的嚴格督教之下,李文安專心攻讀,初步奠定了做學問的根基。

李文安自號愚荃,為人「剛方厚重」、「事親至孝」,對子女影響頗深,造就出「一門兩代三進士」的輝煌家景,即李文安自己、長子李瀚章和次子李鴻章。自一八二二年起,李文安一面繼續刻苦攻讀,一面設館授徒。

從一八二五年開始,數次參加江南鄉試,多次名落孫山後,終於在一八三四年考中舉人,四年後又成了戊戌科進士,朝考入選,分發刑部任職,後官至督捕司郎中,記名御史。

在封建社會,「權」能轉化為「錢」,政治上得勢,同經濟上致富是密不可分的。從此,一向以「力田習武」為業的合肥李氏宗族,由於李文安「以科甲奮起」,一躍而成了廬州一帶的望族。李鴻章母親李氏,是合肥李洪漠的女兒,「秉性淑慎,教子有方」,堪稱封建士人的賢妻良母。她生有六男二女,經濟負擔比較沉重,但她克服種種困難,勤勞節儉,「尺布寸縷,拮据經營」。有人擔心她家人口眾多,生活艱難,而她卻坦然以對,聲稱:「吾教諸子發憤讀書,皆嶷嶷有立,豈憂貧哉!」她克服經濟上的種種困難,讓諸子「發憤讀書」,她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方設法為幾個兒子創造條件,讓他們朝著「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拚搏。她經常教導兒子「致事報國」,女兒勤儉持家。李氏兄弟發達後,母親亦「時時以盈滿為誡」。李文安有六個兒子二個女兒,李鴻章在兄弟間排行第二:長兄瀚章,三弟鶴章,四弟蘊章,五弟鳳章,六弟昭慶。

瀚章本名章銳,字筱泉,一作小泉,晚年自號鈍叟,生於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文安說他「性本敦篤」,「幼彌精勤」。因父親在京任職,他作為長子挑起家庭重擔,侍奉祖父,照顧弟妹。他既「百口荷一身」,「日日役米薪」;又秉持庭訓,專攻舉業。他雖然「斐流自成章,所富在多文」,怎奈科場不順,鄉試受挫。一八四八年文安還賦詩寄情說:「願即策遠志,捷足出風塵。」不料,第二年即獲得拔貢,朝考一等,以知縣分發湖南。據說,湖廣總督裕泰一見李瀚章,「奇之,曰:『他日繼吾位業必李令也。』」因理財能力突出,被曾國藩提拔負責湘軍糧台事務,漸至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職。李鴻章初創淮軍時,李瀚章為其在香港代購洋槍三千支。李鴻章北上「剿捻」及鎮壓陝甘回民起事時,李瀚章又多方為他籌措軍餉。李瀚章可以說是李鴻章最重要的政治奧援。

鶴章排行第三,本名章談,號季荃,一八二五年(道光五年)生。凜貢生出身。據說他「生而英毅,自幼讀書,穎邁不群」,博通經史,有意在科舉仕途上與兩位兄長一比高低。然而,他志大才疏,屢應鄉試不第。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抱著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放棄舉業,專心「研摩經世致用之學,銳意奮於功名。」他通過舉辦團練鎮壓農民起義的途徑,終於擠進了清朝統治階級行列。李鶴章自己雖仕途上不得志,但他的三子李經羲卻成為清末民初政壇上的翹楚人物。辛亥革命時,李經羲任雲貴總督。民國初年,李經羲、徐世昌、趙爾巽、張謇四人成為清朝遺老的代表,時稱「嵩山四友」;「府院之爭」時曾任國務總理。

蘊章排行第四,本名章鈞,號和荃,一八二九年(道光九年)生。因單眼失明一直留在家鄉。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李蘊章主持撰成《續修廬州府志》,計有正編一百卷、補遺一卷。據說,他「性孝友」,能夠「先意承志」,深得雙親的歡心。他「以殘廢之身」留在家中,照料一切,免除了做官在外的兄弟們的內顧之憂。當然,他因「好談經世務善理財」,也曾外出做過瀚章、鴻章的幫手。

鳳章排行第五,本名章銓,號稚荃,資質中人,個性倔強,落筆潦草,曾隨其父入京讀書,弱冠南旋應試不果。他「究心於經世有用之書」,幫助其父辦過團練,總理過霆軍營務,還在江南製造總局做過事。他後來「乞假引退,僑居蕪湖」,專心經營土地、商業和高利貸事業,成為鴻章兄弟中的首富。

昭慶排行第六,本名章釗,號幼荃,一八三五年(道光十五年)生,比李鴻章小十二歲,自幼聰穎過人。監生出身。據說,他「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文字得雄直氣」,但在科舉仕途上卻不甚得意,只好花錢買了個員外郎頭銜,以求進身。他後因投靠曾國藩,講求兵法,馳逐軍旅,才在政治上嶄露頭角。

曾國藩督師「剿捻」時,曾對李鴻章道:「捻匪非淮勇不能剿滅,淮勇非君家不能督率。」因此曾國藩特意提拔李昭慶,令其負責濟南運河防務。然而,昭慶不堪軍旅之苦,竟私自溜回家去。李昭慶仕途不暢,三十九歲便鬱鬱而終。

李鴻章本名章銅,父親後改其名為鴻章,意在希望他成人後能「鴻圖大展,文章經國」。李鴻章沒有辜負父親的殷殷期望,二十一歲考中舉人,二十四歲中了進士,成為當時安徽最年輕的翰林。

李鴻章先後有三房妻室。李鴻章啟蒙老師周菊初的侄孫女周氏是其原配,比李鴻章大兩歲。倆人在李鴻章進京趕考前完婚。李鴻章考中進士後,兩人天各一方,鴻雁傳書。李鴻章在京任職時,周氏則待在安徽老家。周氏於一八六一年在南昌湘軍大營病故。原配周氏病故後,趙小蓮成了李鴻章的繼室夫人。這位繼室夫人的家世顯赫,四代人均有高中進士者。趙小蓮祖父趙文楷是嘉慶元年的狀元,曾任冊封琉球國王正使。其父趙畇是道光朝進士,做過咸豐帝的陪讀。哥哥趙繼元為同治朝進士,侄子趙曾重是光緒朝進士。周氏夫人病故後一年,李鴻章實授江蘇巡撫,不久與二十四歲的趙小蓮結為伉儷。此外,李鴻章五十歲時還納一比他小三十餘歲的莫姓女子為妾。趙小蓮死後,莫氏被扶正,被誥封為一品夫人。

總之,李鴻章就出生於這樣一個典型的耕讀之家,家庭經濟狀況、政治地位、文化素質等諸多因素,都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印記,就連他在對生活道路的選擇上也深深打上了家庭的烙印。首先,這個家庭屬於官僚地主階級,但經濟狀況拮据,促使李鴻章知道生活艱辛,刻苦自勵,銳意奮發向上;這個家庭政治權勢不大,具有較為強烈的提高家庭政治、經濟地位的願望,促使李鴻章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其次,這個家庭推崇儒家倫理道德和「學而優則仕」思想,希望子孫「策遠志」「出風塵」,成為清朝統治階級的忠誠衛士。

這種特定的家庭環境和條件,推動著青少年時代的李鴻章按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傳統的封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