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家財萬貫,聚之有「道」 萬貫家產付東流

在嘉慶帝下令逮捕和珅的同時,查抄和珅家產的行動也展開了。最終從和珅家抄出了大量金銀財寶、首飾玉器、名人字畫等,另有宅院房屋等不動產。一時間轟動朝野,成為震驚中外的頭號新聞,街頭巷尾也是熱議不斷。

和珅家財巨富,是清朝任何官吏都無法相比的。朝鮮使臣對此也有記載:「閣老和珅權勢隆盛。則天子亦不是貴。」所以,他家的財產即使皇子、王公貴胄們也都非常羨慕,為之傾倒和垂涎;更有那些繼承帝位無望的皇子們認為如果要能得到和珅家那麼多財產,寧可不生在帝王之家。

和珅到底有多少財產?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其家財達八億兩白銀,而且這一說法被眾多學者採信,更有甚者說和珅「估計不少於八億兩黃金」。事實到底怎樣呢?我們不妨做一番考證。

清朝在乾隆末年的國庫年收入為七千萬兩左右,也就是說和珅的八億兩黃金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入的十多倍。和珅一生為官二十多年,這樣算來,他豈不是要每年從國家收入的將近一半歸為己有?此種說法令人生疑。

其實從《清實錄》與其他正史、檔案的記載來看,和珅家珍藏有大量的稀世寶物、珠玉、古玩字畫(這部分財產難以估計)。除此之外,能夠估價的現金、土地、房屋等,摺合現金在一兩千萬兩之間,這一數字已是相當驚人,世所罕見。即便如此,他已經是整個清朝被抄家的官吏中家資首屈一指者,鰲拜、明珠、年羹堯等人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有人說「和珅家富比皇室」,這一點兒都不過分。就連「昇平昌阜,財賦豐盈」的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時,戶部庫存也不過八百餘萬兩白銀,這與和珅被抄的家產相比便是小巫見大巫。地位顯赫的親王、郡王們的家財更是無法與之相比。這從他們在面對眾多財物時所採取的態度可見一斑。例如,簡儀親王德沛(即德濟齋),在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嗣王位時,獲知「邸庫中存貯銀數萬兩」,心中已是非常恐慌,認為這是禍根。連忙決定把部分存銀分給府中一些人,其餘的則用來修建宅院、亭台樓閣……以免招來禍端。就連嘉慶朝以富有著稱的成親王永瑆,邸庫中存銀也不過八十萬兩,由此可見和珅家產之巨。

比較可靠的數據來源是官書與清朝檔案,其中有關和珅家產的記載大體上一致,可以相互印證。雖稍有出入,但大體上都能與今天保存在中國第一檔案館的有關檔案相對應,所以還是比較可信的。

民間曾流傳《查抄和珅家產清單》,由於相互傳抄,難免有所出入。所以以訛傳訛的可能性較大,在各種《查抄和珅家產清單》中,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和珅犯罪全案檔》極為典型,這與《庸龕筆記》所載《查抄和珅住宅花園清單》非常相似,數目也大體相同,但可信度不高。

和珅家產被籍沒後,全部被嘉慶帝以國家的名義接管。其中包括金、銀、制錢等在內的現金絕大部分被送到了戶部大庫與內務府廣儲司銀庫。另外,所有的珠寶玉器、金銀器皿、首飾、字畫、書籍、古玩、銅器、錫器、皮張、綢緞、布匹、瓷器、傢俱以及衣物鞋帽等,除一少部分由嘉慶帝賞給了王公大臣、公主及御前侍衛和太監等,另外一小部分(主要是一些破舊的物件、戲裝等)在崇文門稅關和熱河(即承德)等地變賣成現金,交廣儲司銀庫外,絕大部分直接歸內務府接收,成為嘉慶的私人財富了。難怪後人常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此言非虛。

和珅在京城的住宅、別墅(花園)除留下一部分給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居住外,大部分賞給了幾個親王、郡王。具體如下:和珅住宅的前所以及祠堂、馬圈等賞給了乾隆帝第十七子,嘉慶的親弟弟,慶郡王永璘;和珅住宅的後所仍留給固倫和孝公主使用;和家的老宅仍然賞給和琳之子豐紳宜綿居住;和珅在海澱的別墅花園西段賞給了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東段賞給了成親王永瑆。

另外,和珅家裡眾多的當鋪也被賞賜或收歸國有。嘉慶帝把永慶當賞給了永璇、慶餘當賞給了永璘、恆興當賞給了奕純、恆慶當賞給了永琅。除此之外,其餘的當鋪交給內務府管理。與此同時,嘉慶帝除把和珅在京城內的一些商業店面房賞給了王公大臣,其餘的也全部歸內務府照管。

和珅家的衣物、書籍等除了少部分賞賜給人外,大部分都交給了內務府處理、變賣。和珅管家劉全家的現金近四萬兩白銀,全部交給了內務府廣儲司銀庫。這就是說和珅的家產大部分都落到了嘉慶帝手裡了。

和珅家土地眾多,大部分也入了官。嘉慶將其中和家在京郊的零星小塊土地賞給了太監等。例如,把一塊一頃四十畝與一塊四十七畝,及一塊五十八畝的土地賞給了南府景山太監。另外,把和珅在西直門外白塔庵一塊一頃八十畝和一塊一頃九畝的兩塊土地賞給了圓明園太監。

此外,和珅在薊州的墳塋由於規模過於宏大,被嘉慶以「違制」為由拆除,連同附近守墳人的房屋一起招商變賣。和珅家奴七十九戶,共計三百零八口,以及逃亡後被抓回來的二十幾戶奴僕一起被變賣後身價錢全部交給了內務府掌管。另外,嘉慶帝還把和珅抄家所得的一部分用於安撫流民和鎮壓白蓮教起義。

就這樣,和珅辛苦經營了大半生所聚集的財富,轉瞬之間就被瓜分完畢。而嘉慶帝在「分贓」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得意之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對和珅家財之巨的不滿和統治階級無縫不入的貪婪本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