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家財萬貫,聚之有「道」 奢侈生活勝皇室

身居高位久了,難免要有所講究,我們腦海中的貪官形象都是講究享受、追求情調、附庸風雅的腦滿腸肥之人。他們斂財的目的很直接,就是為了當下的享受,而且因為錢財並非本人辛苦得來,所以向來大方,出手闊綽,很少有人會把「吝嗇」與「貪官」相提並論,但和珅是個例外。

史書上記載和珅是個「賦性吝嗇」的人,可謂進財容易散財難。這或許與他少時家境多遭變故,曾經靠借錢度日有關。他生性或許是節儉的,但身為當時的「首富」,大可不必這般慳吝,尤其是對自己的屬下、家奴,和珅在這方面是能省則省,不肯多花一分錢,這也許也是他能夠迅速積斂起巨額財富的一個因素吧。

和珅從小生母去世,十歲時父親又不幸歿了。所以,他對自己的家人,包括寵妻愛妾、兒子兒媳是非常照顧的。有時為了討家人的歡心,和珅不惜動用權力搜羅天下奇珍。因此,他們過著比皇室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奢侈生活。

有權有勢的和珅對早餐也很有講究,可能平時過度勞累——整日思慮如何對付別人。於是每日早餐都會進食珍珠,相傳新鮮的珍珠有增強記憶力的功能。尤其是他一向尊敬有加的妻子馮氏和幾個他寵愛的小妾,為了保持容顏,也都爭相食用加了珍珠粉的早餐。

行賄者常說:不怕你拒絕,就怕你沒愛好。大家都知道和珅喜歡珍珠,一時間珍珠商人就大受歡迎,尤其是手中有奇珍的便奇貨可居了。關於這方面,還有一個有據可考的故事。

據焦循《憶書》記載:江南吳縣有一珍珠商人石鈞善,他每年都出海一段時間,撈回珍珠後在揚州一帶販賣,由於珍珠並不是什麼日常消費品,因此生意一直不太好。後來,揚州官吏得知和中堂喜好珍珠後,石鈞善的珍珠變成了搶手貨。據說每次他採完珍珠回揚州時,還未進城就被揚州的富商大賈、達官貴人派人將他迎回家中,真正成了一個搶手的賣方市場。富貴之家常「極珍味美饌以享之,優伶歌舞以娛之,名人詩酒以繫之。鈞善扮一琴師,畫工蕭然寂處。回以吟詩寫字為事,而鹽賈候其門,鈞善出一小匣,錦囊溫裹,以赤金作丸,破之則大珠在焉,重者一粒價二萬,輕者或一萬,至輕者亦八千,爭買之,惟恐不可得。」

石鈞善從此便成了大紅人,他也趁機大肆宣揚這些珍珠是鹽商和貴人們買去「獻和中堂也,中堂每日清晨以珠作食,服此珠則心竅靈目,過目即記。一日之內,諸務紛沓,其胸中瞭然不忘。雖百手記,不能如是也。珠之舊者與已穿孔者不及用。故海上採珠之人,不懼怕風濤,雖死不恤,今日之貨,無如此物之奇也」。石鈞善不愧是個生意人,他大力吹噓了一番自己的珍珠,號稱自己所採集的珍珠「天下無雙,並世第一」,一時間購者趨之若鶩。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石鈞善獲得一個特大珍珠,形狀頗似葫蘆,看到的人都驚呼其為「異寶」,石鈞善則興沖沖地想賣個好價錢。可當他心情激動地回到揚州時,鉅賈達官竟無一人問津,原來這一年和珅剛剛被賜死。此時,石鈞善才終於醒悟:不是因為他的珍珠值錢,而是因為有喜好珍珠的和珅罷了。一個貪官的喜好竟然影響到一種商品的市場供求關係,可見他的能量是非常大的。

和珅生活奢華,非但平民百姓望塵莫及,就連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也難以與其相提並論。據當時來華訪問的朝鮮使者描述和珅的家:「其家奢富麗,擬於皇室,有口皆言,舉世側目」。更有西方使者稱和珅是權傾一時的「二皇帝」。從其炎炎權勢來看,並非虛言。

用「白玉為堂金作馬」這句詩來形容和珅一家的奢侈生活絕不會言過其實。和珅利用手中的職權,命令各地為皇上「進貢」的物品、珍珠、奇石、各種時令水果一應貢品都要先經過和珅這一關,遇到自己喜歡的,甚至留下自己收藏,並不呈給皇上。所以,理論上皇帝見過的他早就見過了,而皇帝沒見過的,他家裡也有,難怪最終抄家時,連嘉慶都感到震驚了。

和珅少時便失去雙親,在學校經常受同學欺負,而且吃不飽飯,甚至沒衣服穿,在冬天的時候依然衣衫單薄。所以,他得勢後就大力搜刮錢財,從心理上安慰自己。正因為他熬過苦日子,所以對家人更加關心,也不願自己的家人受苦受累,這種心情在和珅身上表現得更加突出。

如果以上情景就讓你目瞪口呆的話,那麼和珅極盡奢華的正餐定會讓你感嘆超乎想像。只要和珅在家,午餐必定是滿漢全席,而且以和珅家中的幾個人,吃飯時用滿漢全席,別說不能吃完,有些菜更是未曾下筷就被倒掉了,讓人感覺實在是暴殄天物。可和珅不管這麼多,他幹什麼都向乾隆看齊,乾隆喜歡講排場,自己身為皇帝的心腹,飲食當然也要體現出自己的權勢,所以,即使浪費也要把架子做足。

前面提到,和珅是非常慳吝的一個人,他怎麼會這麼放縱自己和家人如此「糟踐」食物?這自然與屬下的巴結有關。和珅有一個名叫卿憐的愛妾,平時喜歡吃荔枝,和唐朝那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楊貴妃一樣。楊貴妃吃的荔枝是用上等的軍馬從廣東「快遞」送到長安的。權傾天下的和珅寵愛卿憐,底下的官員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巴結的好機會。在荔枝成熟的季節,荔枝產地廣東的大員趁機派快馬將荔枝送到京城。不僅如此,其他各地的官員也都把本地的時令水果紛紛孝敬給和中堂。

和珅不僅在飲食上非常講究,對衣著更是非常注重。俗話說:人是衣服馬是鞍,全靠它來撐門面。起初,和珅是出於尊重才穿著好衣服,尤其是參見乾隆的時候,並無特別要求。等到和珅得寵後,他覺得自己要體現自己的威嚴和氣勢,於是便逐漸考究起來。他的穿衣風格甚至引領了時代潮流,至少是官場的潮流。據說,他有一件衣服上的紐扣全是用西洋小鬧鐘做成的。當時,小鬧鐘的價錢是極其昂貴的,所以,和珅的一件衣服就能夠養活當時的好幾戶人家。和珅對鬧鐘情有獨鍾,因此,不但早上經常掛著鬧鐘,在未名湖畔也掛了一隻大的自鳴鐘,這些大多是西方使者的貢品,就連皇宮裡也不是隨意就能見到的。

和珅在吃穿用度上都以皇宮大內為標準,不可避免會奢華過度。雖一時無人敢說半個不字,難免有人心中不滿,最後他被賜死,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