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仕途通達,決勝官場 控制科舉廣取士

和珅本人雖然沒有通過科舉考試,可他明白,科舉才是國家取仕的正途,皇上選拔官吏,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科舉。所以控制科舉是鞏固自己在朝中地位的捷徑。一方面用師生之誼籠絡朝廷官員,另一方面,這裡面有很大的「貓膩」,每年的主考都是考生巴結、賄賂的對象。此外,文化、教育方面的事業是善舉,可以讓自己有個好名聲。

科舉是國家十分重要的領域,清朝歷代都很看重科舉的公正性。科舉主考官歷來都是飽學鴻儒,和珅並非通過科舉途徑發跡的,因此一時之間,難以插手這個領域。和珅首先做了不少文化工作,先後主持過《四庫全書》、《皇清開國方略》等許多官書的編纂,當過國史館總裁等高級職位。為控制科舉準備了充足的功課。和珅自從控制科舉後,有些讀書人一輩子的前途被和珅耽誤了,對和珅可謂恨之入骨。

和珅先後擔任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等官職,通過這些職務,和珅便可以控制官吏的選拔,方便安置自己的親友、黨羽,打擊對自己不利的政敵,還大肆收受賄賂,財源廣進。甚至連考試發榜的排名,也可以僅憑和珅個人的意願,隨意調整。

吳省蘭、吳省欽兄弟曾經做過和珅的老師,雖然學識淵博,但總是屢試不中。後來,二人通過和珅幫忙,終於順利通過考試,一步步踏上陞遷之路。這二人自從得了和珅的好處,對和珅可謂是言聽計從、忠心耿耿。所以,和珅也有心提攜他們。有些和珅不方便直接控制的事情,就委派他們兄弟二人去做,和珅既能從中得到實惠,還可以避人耳目。

有一年,和珅推薦吳省欽出任直隸府學政,主持鄉試。吳省欽一到地方就公開舞弊,甚至明碼標價地收受賄賂。一時之間,搞得烏煙瘴氣。吳省欽收到的好處,自然不敢私自瞞下,大部分都孝敬了和珅。

這次鄉試吳省欽公開舞弊,動靜太大,引起了諸多貧寒考生的不滿。他們本希望寒窗苦讀十幾載,能夠通過考試博取功名,不想卻因為沒有銀子而名落孫山,因此對和珅與吳省欽非常痛恨。有一名膽大的考生知道內幕後,又氣又憤,在考場門前貼了對子,譏諷吳省欽。上聯是「少目焉能識文定」;下聯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橫批是「口天欺天」。這是一副拆字聯,上聯的「少目」恰是個「省」字,下聯的「欠金」恰是個「欽」,橫批中的「口」、「天」二字則是一個「吳」。巧妙地將吳省欽的名字嵌入其中,暗中諷刺吳省欽不識學問,主考官只認銀子不認人。吳省欽得知後十分驚恐,急忙調派了幾名官差把守,嚴禁考生私自張貼任何對聯、條幅。

和珅在全國的眼線眾多,不久就知道了這件事。他把吳省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銀子不是不能收,但你這也太明目張膽了。直隸學政本來就是個肥差,何必要一次吃飽?要是被別人看出破綻,事情鬧大了,對誰都不好。」這可是和珅幾十年的貪污受賄秘訣,是和珅在長期的做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不由吳省欽不服。

和珅控制科舉的事情舉不勝舉,手段也層出不窮。福州有位著名的進士,名叫鄭光策,他的一生頗有些傳奇色彩,曾經因為反對和珅,而受到了和珅的打擊報復。

鄭光策,初名天策,字憲光,一字瓊河,又號蘇年。他是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少年時父親離世,家境貧寒,與弟弟鄭天衢相依為命,努力讀書,互為師友,在當地很有名氣,有「二雄」之稱。

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鄭光策考中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候選做官,此後鄭光策仍然日夜攻讀詩書,從未懈怠。他在乾隆的一次南巡中給乾隆寫文章,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命其在浙江會試。

和珅當時是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跟隨乾隆一起南巡,乾隆就命令他監試這次考試。交卷時,和珅看到乾隆帝的御座下面有個踏腳用的小腳幾,就故意坐在上面收取試卷。這樣一來,下面的考生交卷時,就不好站著交卷了。因為和珅離乾隆很近,所以只好跪著呈上試卷,看起來就好像給和珅下跪一樣。

鄭光策當時已是進士,自然心高氣傲。他見和珅藉皇帝抬高自己,趁機侮辱讀書人,於是與同鄉福建名士林喬蔭等人約定,交卷時只拱手行禮而不下跪,交了考卷就憤憤地退下。和珅見鄭光策駁了自己的面子,對他懷恨在心。於是在閱卷時,故意將所有福建人的考卷藏起來,根本就不閱卷,結果福建無一人考取。

鄭光策知道只要和珅一日在朝中為官,他就永無出頭之日,於是回到福州老家,刻苦鑽研詩書文章,除了熟讀聖賢書,還積極研究對現實有用的書,成了有名的政治改革家。可以說,和珅的蠻橫無理成就了一個歷史名人。

鄭光策後來還對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發揮了積極作用。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台灣林爽文起義,鄭光策向福建的將軍府呈上平叛林爽文的《十二議》。當時的大將福康安讀了鄭光策的意見之後,全部採納並獲得最終的勝利。福建巡撫徐嗣曾在台灣善後,臨走前,鄭光策又呈上《台灣善後事宜書》的八議:議定章程、議散義勇、議增兵額、議興屯田、議緩城工、議嚴盜課、議設官莊、議舉吏職。福康安、徐嗣曾覺得他是個奇才,邀請鄭光策一起到台灣。鄭光策以母親年老為由,推辭不去。

鄭光策雖然由於和珅的打壓而仕途不順,但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

和珅不僅通過操縱考試進行內幕交易,以致耽誤讀書人的前途,他甚至能夠隨意調整考試的名次。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的春闈會試中,有一位姓沈的讀書人考取了前十名。和珅擔任主考,看到這位考生文采不凡,必是將來的棟樑之才,於是就想拉攏他。不料姓沈的考生性子耿直,厭惡和珅的為官之道,不屑與和珅結交。況且自己已經進入前十名,參加殿試應該沒有問題,和珅此時提出與自己結交,其意不言自明,他心中更是不屑。

結果,和珅火冒三丈,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整治此人,否則以後誰還會把自己放在眼裡?和珅利用自己主考的身份,找了個藉口讓他名落孫山,不明不白地取消了他的殿試資格。從此以後,京城的人都明白,和珅操縱考場,文人舉子不得不在考試前,結交和珅,賄以重金,以免和珅與自己為難。這樣一來,京城內外的官員學子都成了和珅的奴才和附庸,沒有一個敢頂撞他。

京城中的學子耳濡目染知道和珅的為人還好說,那些外地來京考試的學子可就不明不白的受了冤枉。和珅對那些不聽話、「不知好歹」的讀書人從來都是毫不留情,他可不管你是打哪兒來的。

山西舉人薛載熙就是被這樣除名的。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薛載熙趕往京師參加禮部恩科會試。清朝的科考在殿試之前還須進行一次複試。複試結果,按成績優劣分為一、二、三等,並分別授予官職。薛載熙自認才高八斗,並且不出所料地進入複試。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出大的差錯,進入複試就意味著已經中了進士,只是名次會有所出入。薛載熙見自己已經進入複試名單,自然高興萬分,消息傳回山西,更是舉家歡騰,即刻著手準備迎接這個進士。

孰料,天有不測風,複試前夕發生了變故,薛載熙的名字從複試名單中被除去,失去了複試資格。

薛載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著人在京城的親戚中打聽。親戚對他說:「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和中堂,你被除名,肯定是得罪了他,其他人是不敢隨便改動名單的。你好好想想哪裡得罪過和中堂,或者有什麼對他不敬的地方?」

薛載熙要不是參加考試,連京城在哪裡都不知道。這次來京城,他連客棧的門都很少出,更別提與別人發生衝突了。至於和中堂,他連聽都沒聽說過,怎麼可能會得罪他呢?

親戚一聽,不屑地一聲冷笑,對他說:「怪不得呢!你既然來京考試,為什麼不去拜訪和中堂,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你不去他府上,給他好處,這難道不是得罪他嗎?你初來京城,可能不知道吧?這和中堂做事收錢是出了名的。只要他主持科舉,無論你有多大學問和能耐,要想考中,必須先去送錢拜碼頭,否則別想考中。而那些考中的人都必須順從他。拒不順從的人,除非你名滿天下,連皇上都知道,否則要麼除名,要麼落榜。京城的官場盡人皆知,但礙於他的權勢,沒人敢說就是了。」

薛載熙只顧閉門讀聖賢書,哪有心思關注窗外事?本想來到京城,一心準備會試,考取功名,哪懂得還有這般訣竅。

不用說你也猜到了,這件事確實是和珅搗的鬼。和珅見其他人都來給他送錢,表示對他的尊敬,唯獨這個薛載熙不給面子,於是有心不讓他進入殿試。和珅擬定複試名單後,上奏乾隆帝批覆。和珅對薛載熙的評語是:「單憑學問水平而論,薛載熙的試卷沒有大的問題,只是詩文有粗鄙亂湊之嫌,奏請停科。」

當時恰巧是乾隆母親皇太后八十歲大壽期間,乾隆心情極好,不想在這些細枝末葉上太過追究,好讓天下讀書人普惠皇恩,於是批覆道:「若沒有大的問題,可以加恩寬免。著和珅與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